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二版)(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30756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胡阿祥
國際書號(ISBN): 978730912680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9-01
版次: 2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7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售價:HK$ 717.6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售價:HK$ 58.8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售價:HK$ 69.6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HK$ 273.6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售價:HK$ 94.8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售價:HK$ 117.6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售價:HK$ 958.8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售價:HK$ 9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82.8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二版)(上下册) 》
+

HK$ 145.0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第二版) 》
+

HK$ 188.5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修订本) 》
+

HK$ 319.0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二版)(上下册) 》
+

HK$ 188.5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修订本) 》
+

HK$ 287.1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上下册) 》
編輯推薦:
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精装十三卷、十八册)
国家 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部大型行政区划变迁通史
穷尽史料 精心考证 规模宏大 体系完备
全书简介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
內容簡介:
三国两晋南朝卷
胡阿祥 孔祥军 徐成 著
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本卷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术回顾、文献资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论、关键原则等问题,置于绪言中加以说明;结语则从宏观的视角,统合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二者,归纳现象、指陈规律、思考利弊得失,并就相关的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开题。
本卷的主体撰述,分为十编。三国两晋南朝卷
胡阿祥
孔祥军 徐成 著
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本卷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术回顾、文献资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论、关键原则等问题,置于绪言中加以说明;结语则从宏观的视角,统合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二者,归纳现象、指陈规律、思考利弊得失,并就相关的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开题。
本卷的主体撰述,分为十编。
*编概述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疆域与政区为政治地理的一体两面,政区与区划又为地方行政的一体两面。本编先就三国、两晋、南朝各别政权的疆域变迁作出梳理与分析,再就这些政权的政区制度,分为一般制度如府州郡县乡里制度,特殊制度如尉部、遥领、虚封、侨置、双头以及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加以说明与考证;所梳理与分析的疆域变迁,所说明与考证的政区制度,既为接续的九编张目,也以接续的九编之具体考述为基础。
第二编辑考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都督区从临时设置到相对稳定,从单一的大军区设置到分层分级设置,逐步形成基于州、郡、县而又凌驾其上的另一套行政区划系列。本编即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展现了这一多头并进的历史进程。
第三编、第四编分别考述三国、西晋诸州郡县沿革,第五编至第九编分别考述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实州郡县沿革;又与各编之考述文字对应,分别选择断代年份,排出其时行政区划,并配以对应的政区地图,展现各别政权相对稳定的政区状况。对于相应时段内其他独立的地方政权或政治势力,如汉末公孙氏、梁陈间之后梁与王琳的政区沿革考证,则附于相关政权之后。
第十编略依《晋书地理志》所列州郡顺序,以考表的形式,通过原州郡县与侨州郡县的对照、州郡县侨置经过的叙述、附注与备考的说明,集中处理东晋南朝尤为复杂繁琐的侨州郡县,既力求呈现其沿革之全貌,亦与东晋、宋、齐、梁、陈实州郡县各编中的相关内容彼此呼应。
本卷之附录,除了梁、陈两朝难以绘制外,制作了三国、西晋州郡沿革表与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实州郡沿革表。由此沿革表,可以全面直观地从时间维度考察相关各朝政区变迁的诸多细节。
本卷可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两晋南朝部分相互参照,也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地理专业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關於作者: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六朝研究所所长,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中古中国学会理事会(美国)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南京地方史。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50多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400余篇。
孔祥军,1979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正式出版专著四部:《晋书地理志校注》(新世界出版社,2012)、《汉唐地理志考校》(新世界出版社,2012)、《三国政区地理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清人经解地理考据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徐成,1984年生,江苏兴化人。2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隋唐制度史研究,在《江海学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錄
    绪言
    一、相关概念
    二、学术回顾
    三、文献资料
    四、基本思路与核心理论
    五、关键原则
    六、“理解的同情”
   
    第一编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概述
   
    第一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
    第一节 三国疆域变迁
    一、曹魏疆域
    二、蜀汉疆域
    三、孙吴疆域
    第二节 西晋疆域变迁
    第三节 东晋南朝疆域变迁
    一、东晋疆域
    二、刘宋疆域
    三、萧齐疆域
    四、萧梁疆域
    五、陈朝疆域(附后梁疆域)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的分析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制度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府州郡县乡里制度
    一、都督与都督府
    二、州与刺史
    三、郡、国与太守、内史、相
    四、县与令、长、相
    五、乡里与乡里吏
    第二节 三国比于郡县的尉部
    一、诸部都尉、属国都尉、典农校尉: 比郡的尉部
    二、典农都尉、屯田都尉: 比县的尉部
    三、西晋废尉部为郡县
    第三节 三国、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
    一、三国的遥领与虚封
    二、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
    三、遥领、虚封所见之正统观念及实践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一、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
    二、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及其分析
    三、侨州郡县与侨籍的整理: 土断
    四、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
    一、双头州郡的概念
    二、双头州郡的种类与名称
    三、双头州郡的设置与判断
    四、双头州郡的设置原因
    第六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一、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一览
    二、蛮、左、俚、僚试释
    三、宁蛮府
    四、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第二编 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
   
    本编凡例
   
    第一章 三国都督区
    第一节 曹魏都督区
    一、州以上都督区
    二、郡以上都督区
    三、郡以下都督区
    第二节 蜀汉都督区
    一、郡以上都督区
    二、郡以下都督区
    第三节 孙吴都督区
    一、州以上都督区
    二、郡以上都督区
   
    第二章 西晋都督区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第三节 郡以下都督区
   
    第三章 东晋都督区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第四章 南朝宋、齐都督区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第五章 南朝梁、陈都督区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第三编 三国诸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曹魏诸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司隶部沿革
    第二节 豫州沿革
    第三节 冀州沿革
    第四节 兖州沿革
    第五节 徐州沿革
    第六节 扬州沿革
    第七节 青州沿革
    第八节 荆州沿革
    第九节 雍州沿革
    第十节 凉州沿革
    第十一节 并州沿革
    第十二节 幽州沿革
    第十三节 梁州沿革
    第十四节 益州沿革
    附公孙氏所领诸郡沿革
   
    第二章 蜀汉诸州郡县沿革
    益州沿革
   
    第三章 孙吴诸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扬州沿革
    第二节 荆州沿革
    第三节 交州沿革
    第四节 广州沿革
   
    第四章 三国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一节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 武元年、孙吴建安二十六年的行政
    区划
    一、曹魏黄初二年(221)的州郡诸县
    二、蜀汉章 武元年(221)的州郡诸县
    三、孙吴建安二十六年(221)的州郡诸县
    第二节 曹魏景初三年、蜀汉延熙二年、孙吴赤乌二年的行政区划
    一、曹魏景初三年(239)的州郡诸县
    二、蜀汉延熙二年(239)的州郡诸县
    三、孙吴赤乌二年(239)的州郡诸县
    第三节 曹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孙吴永安五年的行政区划
    一、曹魏景元三年(262)的州郡诸县
    二、蜀汉景耀五年(262)的州郡诸县
    三、孙吴永安五年(262)的州郡诸县
   
    第四编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司州沿革
    第二节 兖州沿革
    第三节 豫州沿革
    第四节 冀州沿革
    第五节 幽州沿革
    第六节 平州沿革
    第七节 并州沿革
    第八节 雍州沿革
    第九节 凉州沿革
    第十节 秦州沿革
    第十一节 梁州沿革
    第十二节 益州沿革
    第十三节 宁州沿革
    第十四节 青州沿革
    第十五节 徐州沿革
    第十六节 荆州沿革
    第十七节 扬州沿革
    第十八节 湘州沿革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
    第二十节 交州沿革
    第二十一节 广州沿革
   
    第二章 西晋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一节 西晋太康二年(281)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 西晋永兴元年(304)的行政区划
   
    第五编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扬州沿革
    第二节 徐州沿革
    第三节 北徐州沿革
    第四节 兖州沿革
    第五节 豫州沿革
    第六节 青州沿革
    第七节 司州沿革
    第八节 北雍州沿革
    第九节 荆州沿革
    第十节 湘州沿革
    第十一节 江州沿革
    第十二节 梁州沿革
    第十三节 益州沿革
    第十四节 宁州沿革
    第十五节 安州沿革
    第十六节 广州沿革
    第十七节 交州沿革
   
    第二章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第六编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扬州沿革
    第二节 东扬州沿革
    第三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四节 南徐州沿革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六节 徐州沿革
    第七节 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八节 东徐州沿革
    第九节 兖州沿革
    第十节 豫州沿革
    第十一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十二节 青州沿革
    第十三节 东青州沿革
    第十四节 司州沿革
    第十五节 荆州沿革
    第十六节 郢州沿革
    第十七节 湘州沿革
    第十八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
    第二十三节 广州沿革
    第二十四节 交州沿革
    第二十五节 越州沿革
    第二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二章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第七编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扬州沿革
    第二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三节 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四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六节 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七节 冀州所辖实县沿革
    第八节 青州所辖实县沿革
    第九节 江州沿革
    第十节 广州沿革
    第十一节 交州沿革
    第十二节 越州沿革
    第十三节 荆州沿革
    第十四节 巴州沿革
    第十五节 郢州沿革
    第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十七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第十八节 宁蛮府沿革
    第十九节 湘州沿革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
   
    第二章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第八编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江表诸州
    一、扬州沿革
    二、吴州沿革
    三、东扬州沿革
    四、震州沿革
    五、婺州沿革
    六、东嘉州沿革
    七、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八、江州沿革
    九、西江州沿革
    十、南江州沿革
    十一、豫州沿革
    十二、宁州沿革
    十三、吴州沿革
    十四、高州沿革
    附 江表诸实县存考
    第二节 淮南诸州
    一、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泾州沿革
    三、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四、西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五、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六、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七、南谯州所辖实郡沿革
    八、晋州沿革
    九、西晋州沿革
    十、东晋州沿革
    十一、湘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二、霍州沿革
    十三、安丰州沿革
    十四、义州沿革
    十五、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六、安州沿革
    十七、建州沿革
    十八、光州沿革
    十九、朔州沿革
    二十、郢州沿革
    附 淮南诸实县存考
    第三节 淮北诸州
    一、武州沿革
    二、西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三、东徐州沿革
    四、谯州沿革
    五、仁州沿革
    六、睢州沿革
    七、潼州沿革
    八、陈州沿革
    九、青、冀二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南、北二青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一、汴州沿革
    附 淮北诸实县存考
    第四节 河南诸州
    一、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滇州沿革
    三、西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四、淮州沿革
    五、殷州沿革
    六、南荆州沿革
    附 河南诸实县存考
    第五节 江汉诸州
    一、鲁州沿革
    二、楚州沿革
    三、华州沿革
    四、荆州沿革
    五、宜州沿革
    六、西荆州沿革
    七、郢州沿革
    八、沙州沿革
    九、隽州沿革
    十、新州沿革
    十一、交州沿革
    十二、梁州沿革
    十三、北新州沿革
    十四、土州沿革
    十五、富州沿革
    十六、洄州沿革
    十七、泉州沿革
    十八、豪州沿革
    十九、巴州沿革
    二十、武州沿革
    二十一、卢州沿革
    二十二、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十三、南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十四、应州沿革
    二十五、北郢州沿革
    二十六、定州沿革
    二十七、沙州沿革
    二十八、北江州沿革
    二十九、齐州沿革
    三十、德州沿革
    三十一、湘州所辖实郡沿革
    三十二、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三十三、宛州沿革
    三十四、宁蛮府沿革
    三十五、郧州沿革
    附 江汉诸实县存考
    第六节 岭南诸州
    一、广州沿革
    二、瀛州沿革
    三、新州沿革
    四、高州沿革
    五、成州沿革
    六、合州沿革
    七、建州沿革
    八、双州(泷州)沿革
    九、崖州沿革
    十、石州沿革
    十一、东宁州沿革
    十二、龙州沿革
    十三、静州沿革
    十四、南定州沿革
    十五、桂州沿革
    十六、庐州沿革
    十七、交州沿革
    十八、兴州沿革
    十九、爱州沿革
    二十、黄州沿革
    二十一、利州沿革
    二十二、明州沿革
    二十三、德州沿革
    二十四、安州沿革
    二十五、越州沿革
    二十六、罗州沿革
    二十七、衡州沿革
    二十八、东衡州沿革
    附 岭南诸实县存考
    第七节 沅湘诸州
    一、湘州沿革
    二、罗州沿革
    三、营州沿革
    四、郴州沿革
    附 沅湘诸实县存考
    第八节 巴汉诸州
    一、北梁州沿革
    二、东梁州所辖实郡沿革
    三、南梁、北巴州沿革
    四、黎州沿革
    五、直州沿革
    六、南洛州沿革
    七、洵州沿革
    八、岐州沿革
    九、绥州沿革
    十、兴州沿革
    十一、北益州沿革
    十二、华州沿革
    十三、巴州沿革
    十四、东巴州沿革
    十五、渠州沿革
    十六、邻州沿革
    十七、万州沿革
    十八、并州沿革
    十九、叠州沿革
    二十、安州沿革
    附 巴汉诸实县存考
    第九节 蜀中(含南中)诸州
    一、益州沿革
    二、东益州沿革
    三、楚州沿革
    四、戎州沿革
    五、信州沿革
    六、新州沿革
    七、青州沿革
    八、江州沿革
    九、泸州沿革
    十、邛州沿革
    十一、西益、潼二州沿革
    十二、绳州沿革
    十三、巂州沿革
    十四、宁州沿革
    十五、南宁州沿革
    附 蜀中(含南中)诸实县存考
   
    第二章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实州郡行政区划
    一、江表诸州
    二、淮南诸州
    三、淮北诸州
    四、河南诸州
    五、江汉诸州
    六、岭南诸州
    七、沅湘诸州
    八、巴汉诸州
    九、蜀中(含南中)诸州
   
    第九编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
   
    本编凡例
   
    第一章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 江表诸州
    一、扬州沿革
    二、吴州沿革
    三、东扬州沿革
    四、缙州沿革
    五、丰州沿革
    六、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七、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八、北江州所辖实郡沿革
    九、吴州沿革
    十、江州沿革
    十一、高州沿革
    十二、宁州沿革
    第二节 淮南、淮北诸州
    一、晋州沿革
    二、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三、义州沿革
    四、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五、南谯州所辖实郡沿革
    六、合州沿革
    七、安州沿革
    八、沅州沿革
    九、冀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南、北二青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一、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二、仁州沿革
    十三、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四、霍州沿革
    十五、谯州沿革
    十六、元州沿革
    十七、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十八、潼州沿革
    十九、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十、永州沿革
    二十一、建州沿革
    二十二、朔州沿革
    二十三、光州沿革
    二十四、定州沿革
    二十五、蕲州沿革
    二十六、沔州沿革
    第三节 沅湘诸州
    一、郢州沿革
    二、巴州沿革
    三、湘州沿革
    四、武州沿革
    五、沅州沿革
    六、荆州沿革
    七、南荆州所辖实郡沿革
    八、信州沿革
    第四节 岭南诸州
    一、广州沿革
    二、新州沿革
    三、高州沿革
    四、南合州沿革
    五、罗州沿革
    六、越州沿革
    七、兴州沿革
    八、桂州沿革
    九、东衡州沿革
    十、西衡州沿革
    十一、东宁州沿革
    十二、成州沿革
    十三、静州沿革
    十四、建州沿革
    十五、双州(泷州)沿革
    十六、石州沿革
    十七、南定州沿革
    十八、安州沿革
    十九、龙州沿革
    二十、崖州沿革
    二十一、宜州沿革
    二十二、黄州沿革
    二十三、利州沿革
    二十四、明州沿革
    二十五、交州沿革
    二十六、爱州沿革
    二十七、德州沿革
   
    第二章 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一、江表诸州
    二、沅湘诸州
    三、岭南诸州
    附一 后梁政区沿革
    一、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二、荆州沿革
    三、基州沿革
    四、平州沿革
    五、鄀州沿革
    六、武州沿革
    七、巴州沿革
    八、湘州沿革
    附二 王琳辖区政区沿革
    一、湘州沿革
    二、郢州沿革
    三、巴州沿革
    四、武州沿革
    五、隽州沿革
    六、北新州沿革
    七、土州沿革
    八、富州沿革
    九、洄州沿革
    十、泉州沿革
    十一、豪州沿革
    十二、罗州沿革
   
    第十编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考表
   
    本编凡例
   
    第一章 《晋书·地理志》司兖豫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
    司州部
    兖州部
    豫州部
   
    第二章 《晋书·地理志》冀幽平并雍凉秦梁益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冀州部
    幽州部
    平州部
    并州部
    雍州部
    凉州部
    秦州部
    梁州部
    益州部
   
    第三章 《晋书·地理志》青徐荆湘扬江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
    青州部
    徐州部
    荆州部
    湘州部
    扬州部
    江州部
   
    结语
    一、政区建置的增滥现象
    二、政区增置滥置的后果
    三、关于三国两晋南朝政区的若干思考
    四、政治地理之典型案例:东晋南朝地方州镇分析
   
    附录 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政区沿革表
    一、三国州郡沿革表
    二、西晋州郡沿革表
    三、东晋实州郡沿革表
    四、南朝宋实州郡沿革表
    五、南朝齐实州郡沿革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