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編輯推薦: |
《伤逝》是悼念弟兄之作?还是爱情小说?
为何鲁迅注定是个寂寞孤独的战士?
一场难断的翻译公案,是牛奶路还是银河?
冯雪峰为何一步步神化鲁迅?
对于传统文化,鲁迅究竟欣赏什么排斥什么?
鲁迅研究专家张钊贻先生全新力作,多角度展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所涉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中西文化比较、改造国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鲁迅在海外研究界的传统与现状,无不发人深省。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鲁迅已经过时,但我每次重读鲁迅,总觉得他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我们还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五指山。未完成的鲁迅,仍是我们没有挣脱的紧箍咒之一。尊重他,树立他,吹捧他,歌颂他,神化他,固然不能叫他转变,使他符合我们的需要;污蔑他,诋毁他,歪曲他,丑化他,亵渎他,不管他,也不能令他过时,叫他在我们面前消失。他已经成了一个徘徊的幽灵,至少我以为是这样,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想象。
张钊贻
|
內容簡介: |
鲁迅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直到今日我们仍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五指山。
本书对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中西文化比较、改造国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对鲁迅周作人羽太信子之间的矛盾、《伤逝》《非攻》等文的创作动机、鲁迅赴香港讲演等细节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辨,旁及澳洲、德国的鲁迅研究近况,为后来的研究者厘清了若干问题。
作者既能置身于鲁迅所处的时代,通过文本辨析、材料分析考索等力图窥见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同时又能超越鲁迅的时代,探寻鲁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挖掘鲁迅思想中的特质。
|
關於作者: |
张钊贻
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澳洲悉尼大学博士,师从澳大利亚著名华人翻译家、文学家陈妍修教授(Mabel Lee),现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鲁迅与尼采、尼采在中国。其著作有《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鲁迅粤港时期史实考述》(合作编订)等。
|
目錄:
|
自序
选择反抗的浮萍:鲁迅漂泊精神探源
鲁迅的现代与反现代: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
众数别解
附录一:鲁迅后期对民众觉醒信心质疑
附录二:鲁迅反民主的问题
鲁迅思想杂谈三篇
鲁迅、周作人与东林党
偏狭的鲁迅两件反常的事
鲁迅的硬译与赵景深的牛奶路
超越中西文化论的鲁迅
《中国意识的危机》中鲁迅论引发的思考
打倒孔家店的摩登圣人
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
附录三:未完成的鲁迅与当代世界
附录四:鲁迅思想精神的正能量
冯雪峰神化鲁迅的努力、困境和贡献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背后的几个问题
左联的矛盾、第三种人论战与鲁迅同路人立场
从《非攻》到《墨攻》
谈鲁迅与张之亮的反战及中日友好的前途
重读《出关》的现实寓意
《伤逝》是悼念兄弟之作?
周作人强解真意揣测
附录五:羽太信子可信乎?
日本当代女权主义者对中岛长文质疑的疑义
折射成黑色的超人
鲁迅作品中的尼采超人形象
《尼采与华文文学论文集》序
鲁迅赴港讲演经过与香港中文报章检查制度
赵今声邀请鲁迅访港一说的若干佐证
兼答林曼叔先生的质疑并分析黄之栋的辩解
附录六:关于黄新彦:一位被卷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化学家
鲁迅在广东研究八十年
海阔天空,以尼采始终
记广东鲁迅研究专家李育中老师
澳洲鲁迅研究概观
德国鲁迅研究见闻点滴
附录七: 邬可贤《谁是竹内好的鲁迅?》简介
|
內容試閱:
|
自序
本书是笔者研究鲁迅及有关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公开演讲的讲稿,也有授课讲义,全都在学术刊物或研讨会论文集上刊登过,这次结集时有不少增补和修订。
笔者虽然在香港长大,在内地度过四年大学本科,后来澳洲留学任教十多年,再到新加坡待了几年,最后又回到澳洲,经历简单,但离开中国的时间更长。每次回到香港或广州,总觉得又隔了一层。自己在变,中国更在变,前者慢慢吞吞恍惚依然故我,后者则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这变的二重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红磡怀旧。昔日夕阳看垂钓、荒地玩踏青的地方,已被填海填到不知道什么地方。过去的一切已归想象。在现在好些人的眼里,我的生物钟大概已经和现实有了很大的时差,文集大部分文章竟然还在谈鲁迅,就是另一明证。因此本书当初考虑用副题鲁调子还没有唱完,其中用了个粤语的 pun。粤语老鲁同音,以回应鲁迅老调子还没有唱完,算是留点自嘲。但考虑到读者大多数都不懂粤语,最后还是决定割爱。为突出本书主旨,改用了直截了当的副题:鲁迅史实文本辨正及其现实意义探微,省得大家花时间去想象。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鲁迅已经过时,但我每次重读鲁迅,总觉得他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我们还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五指山。未完成的鲁迅,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紧箍咒之一。尊重他,树立他,吹捧他,歌颂他,神化他,固然不能叫他转变,使他符合我们的需要;污蔑他,诋毁他,歪曲他,丑化他,亵渎他,不管他,也不能令他过时,叫他在我们面前消失。他已经成了一个徘徊的幽灵,至少我以为是这样,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想象。
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之一,而且是在开放初期的黄金时代:在开放与未开放之间,尽得开放与未开放的好处。思维还是崇高的事业,学问也值得舍命追求。当时还不是市场社会,GDP 还不是最高价值,还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来摆平。出路还相当宽,机会也比较多,阴差阳错,也总算让我赶上了婴儿潮的几趟末班车。从现在个人利益上说,例如今天能够写这篇序,出这本书,我是十分感谢那些给我机会的人们的。我也可以说是个既得利益者。我想以这本书,我的宝贵青春和生命凝成的文字,献给让我受益的人们。可惜,这并非发财秘笈,也不是青云捷径,没有黄金屋,更无颜如玉;与现实无关,仿佛来自外星,来自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所有都是书生之见,以前的理念和今后的幻想,恰恰没有抓住眼前,这又是一个时间落后的明证。但我希望这只是我的想象。
书中《从〈非攻〉到〈墨攻〉》一文,不幸使我回到现实,当时写完后对存在的危机还将信将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于敏感,夸大其辞了,发表后事情戏剧性的发展和变化,如波涛汹涌,才更感危机的确重重,所以拿来当书名,以见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还有他冷酷的预言。鲁迅的确没有过时,这不是我的想象。
书中关于鲁迅在广东和香港新闻检查的文章,是本书主要部分之一,是整理已故李伟江教授鲁迅研究的副产品,也是对李伟江研究的延续、补充和辨正。对于香港历史,港英当局讳莫如深,似乎希望人们对过去所知越少越好,理由不难理解,香港回归后情况才慢慢改变。现在好多了,但当时我几乎从零开始挖掘一手档案材料,其艰辛与乐趣,实令人难以想象。
关于冯雪峰等与鲁迅传统转变的一组文章,也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意之一,是要解决自己多年的困惑。不少人都说过,鲁迅的文章与研究鲁迅的著述之间,总给人一种距离之感,如果鲁迅是以他的著作文本为依据,这种距离感的含义显然是很值得深思的。后来发现,中国新文化的方向有些人就设法另定一个,虽然没有完全成功。原来如此,这不再需要更多的想象。
书中关于《故事新编》和《伤逝》等鲁迅作品的几篇,是探索作品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动因。这几篇原来都是上课的讲稿,后来修改成研讨会论文发表。在星洲南大跟学生讨论鲁迅作品,的确是教学相长,他们的提问常常使我又挖掘出一些新的题目,值得一写。时常碰到一些学生不敢碰鲁迅,认为已经做到顶了,没什么好写。个别学生上过我的课后改变观念,对我实在是很大的欣慰。其实我们对鲁迅及其背景所知非常有限,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研究。这些文章就是证据,并不是我的想象。然而南大是加引号的,是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并非以前的南洋大学;改变想法的学生亦非星洲本地,而是来自中国。情况并非完全如我想象。
文集关于鲁迅思想正能量的一篇,谈及狼奶和改造中国国民性,自觉还有点意思,而且问题也颇令人慨叹。事情本来是很清楚的,文革的人性扭曲,是中国现代史的大悲剧,大概没有人会不同意,但这跟鲁迅无关。若将这归咎鲁迅,并因此排斥鲁迅,反过来要把中国国民性拉回以前遇事无不温驯的状态,后果如何,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胡思乱想之余,补充说明几点。《澳洲鲁迅研究概观》一篇初次发表时与张梦阳联署,有关鲁迅赴港讲演文章的一些部分,初次发表时与李桃联署。 过去三十多年,我的研究都是围绕着鲁迅与尼采的问题,这本文集自然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个主题,部分文章可以说是拙著《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中一些观点的进一步演绎,论述的进一步扩展,因此难免与书中一些段落略有重复,敬希读者谅察。
此书的完成,也是笔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很多事,不过原来如此。
最后,感谢鲁研界及现代文学研究界诸旧雨新知提供各种交流机会,使笔者的一些观感和想法,得以形成具体的文字,并修改得更好。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是回报几位已经去世的广东鲁研界师友对笔者的鼓励和帮助。如果这也算有意义的成果,也就可以于心无愧了。但愿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