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国际视角下的学徒制
艾利森富勒(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院)
洛娜昂温(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
在这本书中,来自11个国家的研究者就学徒制的发展呈现了自己的观点。通过他们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学徒依然是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体系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讨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身份形成理论发展的一个关键主题。同时,他们的论文也表明,由于来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各种挑战,学徒制的概念正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延展。上述挑战有的来自本国,有的则超越了一国的范畴,反映出来自全球化的多重压力和全球资本目前经历的危机。
学徒制是政府政策的工具,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这就意味着学徒制必须满足包括国家、雇主以及劳动力市场,诸如商会、个体和广泛意义上的社团等在内的诸多利益方的需要。这些需要虽然一直互相冲突,却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然而,学徒制自身的弹性并非源自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而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学徒制首先是一种学习模式(Fuller and Unwin,2010;Guile and Young,1998)。这就意味着学徒制可以通行全球。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能理解这种学习模式的意思。学徒制超越了教育和行业的壁垒和等级限制,律师、医生、记者、水管工、厨师、音乐人在各自的行业中既把这个词当成一个专业术语来使用,也把它当成一种技能形成的模式。本书中,我们将探讨学徒制的双重性,并判断它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应对时代变化能实现多大程度的创新。
莱夫(Lave)和温格(Wenger)(1991)认为,学徒制是指在行业内部适当参与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行内老手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手,以此保证该行业能够再生,这是当前有关学徒制这一学习模式如何运作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可以说,创新学徒制的观念是对这一理论的挑战。采用双元制学徒制模式国家(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一些评论者也许会说,尽管劳动力市场、经济、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以及工作的本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徒制能够得以存在的根源就在于坚守了这种学习模式。然而,本书中的各章节证明了各国的学徒制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中一些国家的发展变化突破了年龄、行业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学徒制将如何促进纵向发展(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和横向发展(不同工种和行业间),人们就此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学徒制一直是讨论职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性质时的核心。工作过程和技术使用方面的变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发展,一直影响着学徒制的性质和内容(参见Felstead et al 2009)。本书中的研究表明,人们依然在争论学徒制的配方:什么该拿掉,什么该加上,各种成分应该怎样组合?(参见Fuller and Unwin,2011)。例如,理论和实践之间如何平衡?在工作场所的时间和不在工作场所的时间,两者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在引入了最终可以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所谓高等学徒制之后,一些国家大学层次的教育持续扩大,学徒制能够和应该延伸到哪一个教育层次?现在,英国政府对三个年龄层次的学徒制提供资助:1618岁,1924岁,25岁以上。随着所谓成人学徒制的不断增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和专门为年轻人而设的学徒制的这一传统形象受到了挑战(参见Fuller and Unwin,2012)。
在许多国家,从学徒制的参与人群仍然能看出所在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隔现象。在一篇有关欧盟就业结构的评论中,奥基奥内罗(Occhionero)和诺琴奇(Nocenzi)(2009:155)写道,结构因素和文化成见依然是工作场所中性别分野的原因。在英国,目前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美发行业中91%的学徒为女性,工程行业中97%的学徒为男性。在健康和社会保障行业与儿童看护行业,女性的比例分别为85%和96%;而在建筑行业,98%的学徒为男性(Data Service, 2011)。有着较少性别分隔现象的两个行业是顾客服务业(女性占64%)和招待业(女性占49%)。因此,女性学徒较多分布在低收入行业。与此同时,她们的技能水平,如果按照英国的划分标准很可能处在中级学徒,而按照国家资格认定(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的标准则属于二级,并不属于三级高级学徒。有些行业不注重资格认定,工作中所运用的职业知识不成体系,所需技能常常被认为是软性的或者人际的(因而等同于所谓的女性特质),要想在这些行业中突破二级可能有难度。在英国,获得三级证书很重要。获得三级认证的人能够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更关键的是,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学徒制的分隔现象还表现在少数族裔和残障人士的参与度方面。同时,根据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各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徒的社会阶层组成也存在分隔现象。这些都是学者从事研究、政府制定政策、从业人员进行实践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在纵向和横向研究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学徒制参与者的性质和个人经验方面收集更加长远、更大数量的数据。
学习没有时空界限
相关国际组织将研究者、职业教育者和培训人员、雇主、政策制定者汇聚在一起,在他们的支持下,关于学徒制的研究得以继续发展。例如,2006年成立于德国不莱梅的国际现代学徒制创新网络(INAP)2011在中国召开大会,这表明中国有相当大的兴趣加入到这个世界范围的讨论中来。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更加坚信,不能将学徒制理解为一种单一层面的现象,而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学习手段,具有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1. 教学层面:学徒制是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它关涉多种教学、指导和反馈的形式,以职业知识、实践和技能达到一个恰当的水平为旨归。
2. 职业层面: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将个体引入到一个具体或更加广泛的职业群体之中,因为有着共同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常常也有正式的证书,他们形成了稳固的团体。
3. 地点层面:学徒制包含了提供学徒机会的雇佣组织与该组织所处社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学徒能够融入更大社区的(学习)生活之中。
4. 社会层面:雇主在社区民众心目中的成功与否以及名望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因素的理解。另外,在促进年轻人由经济依赖转向经济独立、由儿童变为成人(或者成人实现自己职业追求)的众多机制中,社区民众是如何看待学徒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
上述四个层面可能会让人想起过去学徒的形象,或者至少是工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种学徒,因此而招致批评。诚然,上文的描述能让这些批评家很容易地联想到20世纪早期学徒制在英国许多城镇中的运作方式,那时制造业是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特征。但我们认为,这四个层面应该可以作为一种分析手段,供机构和雇主思考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程度:1. 满足某一特定组织当下或短期的寻求自身劳动力发展的需求;2. 满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其家人获得更多的接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获得与薪水和社会地位相关联的高水平技能的需求;3. 推动政策变革。来自有影响力的国际和超国家层次(它们认为,根据知识经济对高层次技能需要的估测,国家政策应该支持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更长时间的全日制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的政策推动力,获得持续发展。另外,这四个层面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此前曾说学徒制首先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隐蔽的学习形式。学徒制是人们生活、工作、社团(不管社团的定义如何)的一部分,它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
內容試閱:
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学徒制是什么意思。作为一种学习和技能形成模式,学徒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折射出工作、技术以及职业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种种变革。学徒制既服务了政府的需要,也满足了雇主、个体和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大众的需要。上述诸多需要在动态张力层面上往往共存。
本书探讨了学徒制在欧洲多国、美国、加拿大和加纳的现状。书中各章内容展示了该领域顶尖学者的观点,阐述了学徒制如何突破年龄、行业、技能和知识层次的界限在各国的发展和变化历程,检视了学徒制在学徒的纵向发展(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和横向发展(在不同工种和行业间)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讨论职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性质时,学徒制一直处于争论的核心。
本书原为《职业教育培训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