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转型背景下传统农区的创新发展

書城自編碼: 310059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宋伟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15193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2-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72/229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9.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战胜人格障碍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漫画三国一百年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河南省发展现实,探讨了传统农区如何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背景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现实的战略和具体策略,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土地制度进行适应性变革。全书分为发展战略、城镇化、工业化和土地制度四大部分,包括对开放格局和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城镇化路径、人口空间演化和公共服务优化,工业空间集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關於作者:
宋伟,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挂职),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02年以来致力于工业化与社会转型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在《农业经济问题》《人民论坛》《经济经纬》《中州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近年来一直参与河南省重大发展战略的研讨和制定工作,为省内多个地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目錄
发展战略篇
第一章 深度转型背景下传统农区发展的战略选择/3
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转型期/3
二 新常态呼唤优化供给结构为主的新改革,实现新发展/11
三 新常态下传统农区发展的战略选择/14
第二章 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考/21
一 全面认识和谋划河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21
二 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与对策/27
第三章 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分析/38
一 三化协调发展的学理分析/39
二 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45
城镇化篇
第四章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63
一 先发区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63
二 传统农区城镇化面临的现实约束/69
三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71
第五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空间演化/76
一 河南各级城市城区人口演化进程及原因分析/77
二 2030年河南各级城市人口格局演变趋势/84
第六章 传统农区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思考/95
一 城市与产业发展的一般关系/95
二 传统农区应强化产业发展的城市导向/100
第七章 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异/106
一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异/106
二 顺应人口流动趋势优化教育布局的对策思考/117
工业化篇
第八章 传统农区产业空间演化/123
一 传统农区发展初期乡村工业村庄选址倾向的产生/123
二 传统农区企业村庄选址倾向的强化/137
三 传统农区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145
第九章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156
一 关于河南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的思考/157
二 河南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发展的思考/164
三 河南产业聚集区优化升级的思考/176
第十章 互联网 背景下的传统农区产业转型升级/184
一 全面理解互联网 的内涵/184
二 互联网 为传统农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强大压力与重大机遇/187
三 传统农区利用互联网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瓶颈与问题/191
四 传统农区利用互联网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194
第十一章 航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203
一 航空经济形态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203
二 航空经济与现代物流/207
三 航空经济与电子商务/222
土地制度篇
第十二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是影响传统农区转型发展的关键瓶颈/235
一 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更需强调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引领作用/236
二 土地和农民收入水平是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两大关键制约因素/241
三 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合理补偿是化解新型城镇化两大制约因素的有效手段/244
四 闲置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合理补偿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48
第十三章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失衡制约传统农区转型发展进程/252
一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52
二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总量不降反增/255
三 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深层根源的一致性/258
第十四章 传统农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探索/262
一 就地安置形式的退出补偿/262
二 土地发展权转移形式的退出补偿/267
三 农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渐趋理性/271
四 近期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相关改革进展/274
第十五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面临的制度瓶颈/278
一 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278
二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面临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层次变革/288
三 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制度约束/291
四 农村建设用地制度存在的问题/294
第十六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微观分析/297
一 农户自身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297
二 农户心理偏好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300
三 政策认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305
四 从众行为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306
五 农户不愿退出宅基地的主要顾虑/307
六 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其他因素/308
七 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的基本结论/308
第十七章 传统农区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设计/310
一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需综合考量多方因素、实现利益均衡/311
二 按照各主体利益均衡原则设计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315
三 促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人口转移的配套政策/327
参考文献/333
內容試閱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从一个传统农业国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经济社会总体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化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已经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发展的任务仍然较重。正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后发的中西部地区现代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复东部沿海地区走过的发展道路。本书将聚焦传统农区,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发展态势,在中国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对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和展望。作为全书起点,此部分主要是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介绍全书的整体结构安排。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传统农区的概念最早源于耿明斋对平原农业区的界定,他提出:平原农业区是指我国中部包括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①土地面积广阔且平坦,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农业生产条件较好;②缺乏矿产资源(极个别地方如安徽的淮南、淮北除外);③农业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④乡镇企业十分薄弱;⑤地处内陆,距离沿海沿江开放地区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比较远,相对封闭,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⑥意识落后,小农意识仍是居主导地位的意识。经过多年发展,上述区域的工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当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全国范围内这些区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现代化的任务仍然较重。
在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中,传统农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最重要的农产品资源供应地和劳动力供应地,而且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现代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次第推进的接力点,其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势必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一区域的现代化,中国整体上的现代化将是无法想象的,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也无法完成。
本书要研究的传统农区,是对上述传统平原农业区的进一步扩展,但并不对其空间范围进行界定,而是特指中国中部具有如下经济社会特征的区域。
一是农耕文化深厚。中国中部传统农区居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由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一直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繁衍、耕种,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成为全国农业与乡村文明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也促成了传统农区在传统农业时代的优势地位,为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农字烙印。但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传统农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厚的农耕文化使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农字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增加了传统农区通过城镇化改造传统农业社会的难度与复杂性,使如何科学、有序地摆脱传统农耕思维的羁绊成为传统农区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是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传统农区是人口居住密集的地区,虽然本地工业发展不足,但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农业的耕作方式尤其是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这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动到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剩下的由于非农就业机会不足仍然滞留在农业生产中。虽然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不足成为中国各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传统农区的劳动力供应状况相对来说是最好的。
三是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农区人口众多,工业发展不足,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少,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居住分散,第三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均发展滞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转变消费结构的任务仍然繁重。
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区域都属于本书研究的传统农区,因为制约这些地区现代化的很多禀赋条件是相同的,其面临的困难和机会也是比较相似的。
二 本书对转型与创新发展的理解
(一)本书中转型的内涵
在本书中转型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历史意义上的传统农区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即传统农区从传统的农耕和以乡村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转向以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传统农区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起点和动力是工业化,即随着工业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逐步高级化。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产业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从分散走向集聚,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迁徙,其生活方式从传统转向现代。而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业转向现代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本书理解的转型发展就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相应的制度变革,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二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现实。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传统的粗放型、大规模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型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向以提升技术水平、提升质量效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动力的中高速增加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题,这是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策略的选择必须主动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
(二)本书对创新发展的理解
本书对创新发展的理解不是狭义的技术创新,而是广义的包括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制度体系等的全方位创新。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描述,创新就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活动优化和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创造就在于不拘泥任何发展理论、不拘泥于西方现代化和其他任何国家单一的发展经验,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结合自身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制度体系方面不断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创新发展的过程。由于幅员辽阔、东中西发展差异巨大,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发展同样也要根据国内外宏观环境、自身禀赋,从总体发展战略、工业化路径、城镇化路径、社会制度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创新。这就是本书对创新发展的理解。
本书将基于河南省的发展现实,研究传统农区如何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背景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现实的战略和具体策略,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土地制度进行适应性变革。
三 本书的结构安排
从具体内容看,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即发展战略部分、城镇化部分、工业化部分和土地制度部分,每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传统农区总体发展战略,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为深度转型背景下传统农区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分析新常态、新时期中国经济深度转型背景下,传统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应如何调整。第二章为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考,以河南为例分析传统农区应如何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调整,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引领现代化进程。第三章为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分析,主要是基于传统农区的发展现实和所处的发展条件,分析传统农区如何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三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第二部分聚焦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包括第四至七章。第四章为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主要分析在新时期传统农区应选择何种城镇化发展路径,避免走东部先行地区城镇化所走的弯路,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第五章为传统农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空间演化。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传统农区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为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提供参考。第六章为传统农区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思考,主要通过城市与产业发展关系的分析,提出传统农区产业发展应强调城市导向,通过城市、城市群与产业的互动,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异,主要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的区域和城乡差异,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思路。
第三部分聚焦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包括第八至十一章。第八章为传统农区产业空间演化,分析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区企业村庄选址、分散布局的现状与原因,以及逐步实现空间集聚发展的路径。第九章为河南产业聚集区发展思考,以河南为例,分析传统农区产业空间集中的方向、产业的选择和结构优化。第十章为互联网 背景下的传统农区产业转型升级,分析互联网发展为传统农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技术手段,就传统农区如何利用互联网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政策建议。第十一章为航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航空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态的影响,以及传统农区如何在航空经济形态下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部分对传统农区农村宅基地退出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第十二至十七章,分别对传统农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重大意义、退出现状、制度变革的尝试、退出意愿进行分析,从各行为主体利益均衡视角提出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的制度设计思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