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u郑达
前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伦敦景色 PART Ⅰ LONDON SCENE
伦敦的春天 Spring in London
伦敦的夏天 Summer in London
伦敦的秋天 Autumn in London
伦敦的冬天 Winter in London
伦敦的雾 London Fog
月下伦敦 London under the Moon
雪中伦敦 London in Snow
风雨中的伦敦 London in Wind and Rain
泰晤士河 The River Thames
第二部分 伦敦生活 PART Ⅱ LONDON LIFE
关于儿童 About Children
谈书籍 On Books
关于雕塑 About Statues
人名研究 A Study of Names
在美术馆 At Galleries
谈戏剧与电影 On Plays and Films
关于下午茶 About Teatime
谈食物 On Food
谈饮酒 On Drink or Wine
谈男人 On Men
谈女人 On Women
谈老人 On Old Age
几位人物 Some Personalities
结语 Conclusion
內容試閱:
序郑达1938 年 11 月,《星期日泰晤士报》于伦敦的伯爵广场举办全国 书展,吸引了数千人前往参观,其中还包括玛丽王后和肯特公爵等知 名人士。书展大受欢迎,主要有一个原因,包括成名作家、新进作家 在内,总共几十位作家在那儿举办演讲;其中也有新书《伦敦画记》 的作者蒋彝。蒋彝在挤得满满的演讲厅内,向七百多名听众就一个 中国人眼中的英国发表演讲。面对听得入神的听众,蒋彝表示:这 个国家的人相信,中国人做事的方法完全不对。可有没有人想过,中 国人对这国家的人也有同样想法?你们把名字摆在姓前面,我把我的 姓蒋摆在名字彝前面。在中国,结婚之后开始谈恋爱。在英 国,结婚之后,恋爱似乎自然而然就终结了。演讲后,蒋彝以毛笔 为听众在新书上签下他的中文名字,逗得大家非常开心。《星期日泰晤士报》报导:他的签名大受欢迎。20 世纪起始,东方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艺展、书本、文章、戏 剧演出、学院的亚洲文化课程,扩大并刺激了英美人士的视野。多位 汉学家也贡献良多,前外交官剑桥的翟理思(H. A. Giles),编了著名 的《汉英文言文大辞典》,还针对中国历史、文学、宗教写了许多学 术论著。庄士敦(Reginald Johnston)爵士不仅是中国末代皇帝的老 师,也是中国佛学、文学、儒家思想方面的学者。阿瑟 韦利(Arthur Waley)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巨著,非凡成就极得文学界重视。另外 还有一些相关文化事件:1935 年 11 月皇家学院史无前例的国际中国 艺术展,提供给英国观众一次难能可贵的美学飨宴;20 世纪 30 年代 中期熊式一成功翻译中国剧作《王宝钏》,并搬上舞台,使观众充分领 略中国古典戏剧独特之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赛珍珠的《大地》(The Good Earth,1931)、贾静如(Innes Jackson)的《华土归来》(China OnlyYesterday,1938)、傅勒铭(Peter Fleming)的《独行中国》(Ones Company: A Journey to China,1934)以及其他书,都让西方见到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面及文化面。 这所有的事件和出版品加在一起,多少去除了难以数计的认为中国神 秘又野蛮的刻板印象和误会,也让西方对这有着杰出文明与文化的国 家,多了些了解。这种氛围自然有利于蒋彝成为成功而受欢迎的作家。在写出《伦 敦画记》之前,蒋彝已因前面几本力作而享有文名:介绍中国艺术 的《中 国 画》(The Chinese Eye,1935)、记述他至英国西北部湖区旅游经历 的《湖区画记》(1937),以 及《中国书 法》(Chinese Calligraphy,1938)。这些书全都以英文写成,全都广受欢迎。比 如,他有关湖区的那本书,初版之后,立刻在短期内印了好几刷。《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也再版了好几次,至今,许多国家仍视后 者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作者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获得这种成功,自然值得敬佩。 而只要想到,他 1933 年来到英国时,英文能力还非常有限,就更令 人刮目相看了。蒋彝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一位极不寻常的普通人, 以文学、艺术成就为终生目标,而且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坚持追求此一目标。蒋彝1903年生于江西九江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为著名肖像画家,对花鸟绘画情有独钟。蒋彝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研习中国古籍,作古诗,练习书法、国画。在他成长过程中,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为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文化生活带来极 大震撼。受到当时先进思想冲击,认为唯有进步的科学才能造就新 中国,蒋彝选择就读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并于毕业后在高 中教了大约一年化学。不过,中国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不稳 定,很快就促使他决定投身政治,以便参与社会革新与革命。他为 扫除军阀、求得国家统一加入北伐军,随后在三个不同地方担任县长,包括他的家乡九江。后来,为了地方上一家外国石油公司,蒋 彝和一名极有权力的军阀发生争执。他辞去政府公职,于 1933 年离 开中国,前往英国,并打算一两年内束装返国。没想到,他在国外一直滞留了下去,直至1975 年,才有机会重回中国,当时,距离他走出国门已经42年。1933年,蒋彝刚到英国,便进入伦敦大学就读。1935年起,他于东方学院担任远东语言文化部助理讲师,当时庄士敦爵士是该部主任。后来,由于了解到中国医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韦尔科姆历史 医学博物馆(Wellcome Historical Medical Museum)于 1938 年聘 请蒋彝,为其设立中国部门,安排展出。两年后,一场空袭中,他 位于汉普斯特德林区(Hampstead Heath)附近公园山路(Park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