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闪击战

書城自編碼: 31179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軍事
作者: [英] 阿德里安·吉尔伯特 著;孔娅妮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216057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56/34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售價:HK$ 58.8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售價:HK$ 69.6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HK$ 273.6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售價:HK$ 94.8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售價:HK$ 117.6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售價:HK$ 958.8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售價:HK$ 93.6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售價:HK$ 321.6

 

編輯推薦:
★闪击战,军事史上的奇迹。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二战序幕。随后德国在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强陆军的法国。这一切都归功于闪击战!
●本书详细叙述了1939年至1943年间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军非洲军团为止。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本书将二战欧非战场上名将对决描述得淋漓尽致。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闪击波兰、横扫欧洲,沙漠之狐隆美尔对阵蒙哥马利、逐鹿北非,本书一一呈现。
★章节分明,按照时间顺序重演欧非大陆的闪击战,战役环环相扣。
●全书共分十一章,从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到盟军登陆北非驱逐德军,战役描述环环相扣、详略得当。
●激烈的战役在井然有序的描述下跃然纸上,专业而又通俗易懂。
★原版引进、专业之作
●正版授权中文译著,绝非其他抄袭拼凑图书可比。
●本书作者阿德里安吉尔伯特(Adrian Gilbert)是一位自由撰稿作家,专长历史及军事题材,还为《卫报》、《星期日泰
內容簡介:
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非、巴尔干数十万大军快如闪电,数十次战役横扫千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 闪击战》为读者揭开德军取胜的战略和战术的秘密!
關於作者:
阿德里安吉尔伯特(Adrian Gilbert)是一位自由撰稿作家,专长历史及军事题材。他已出版的书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图史》、《狙击手的经历》、《二十世纪编年史》等。他还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著名报刊撰稿。
目錄
1 战争的临近
慕尼黑
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
陆军的建制
先进的德军训练机制
德国空军的职能
闪击战的理论基础
德国的计划
白色方案
大突袭前的双方军力
波兰的军事部署
波兰的防御计划
战争的准备
2 波兰的沦陷
德国空军的打击
德军迅速取得胜利
波兰军队的英勇抵抗
德军继续取得胜利
波军总撤退
法国对德国发动进攻
不可一世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
包围拉多姆
波兰军队的反击行动
德军重新部署
德军对波兰军队的尊重
苏联军队开进波兰
苏联的军队构成
德军的撤离问题
德军夺取华沙的计划
华沙败降
对波兰人的虐待
3 战争风暴到来之前
新施利芬计划
德军计划的发展
推迟黄色计划
采纳曼施泰因的方案
法军的部署
盟国的合作
盟国的计划
法国的军力部署
法国的后备部队
法国对闪击战的分析
德军的组成情况
盟军的准备情况
虚假战争
4 希特勒对北欧的打击
苏芬战争
希特勒将目光转向挪威
德军的侵略计划
英国舰队起航
德国占领纳尔维克
挪威在奥斯陆的抵抗
挪威的抵抗
英国的反应
危难时刻
德军的力量
盟军在纳尔维克港登陆
德军的抵抗
痛失光荣号
德国海军的损失
5 低地国家的沦陷
德国的侵略准备工作
B集团军群
德军开始进攻
与法军的第一次交锋
埃本埃马埃尔
中空炸弹
滑翔机进攻
德军的胜利
法军的弱点
盟军缺乏空中支持
加斯托会议
荷兰投降
第一次坦克战
阿登地区受到威胁
撤退的后果
法军瘫痪
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
6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
法国守军
德军的计划
古德里安的进攻
抵达默兹河
令盟军闻风丧胆的
88型防空炮
混乱的法军
越来越大的德军压力
落后的盟军战术
法军的反击
奄奄一息的防守
不幸的时机
法军失败主义的滋长
法国绝望的请求
戴高乐的反攻
德军增援
希特勒喜出望外
盟军的新计划
盟军落后的情报部门
阿拉斯战役的影响
夹击装甲通道
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
戈特的决定
比利时人投降
撤退步伐加快
敦刻尔克:胜利还是失败?
7 法国的沦陷
脆弱的法军防线
红色方案
不堪一击的防线
圣瓦莱里败降
魏刚的悲观情绪
德军节节胜利
法国政治上的崩溃
希特勒的胜利
德军的胜利
8 意大利的非洲之难
意大利的指挥体系
意大利的军事力量
意大利的目标
英国在埃及的军事力量
英军的部署
入侵开始
英军反击
泽尔布的部队
西迪拜拉尼大捷
围攻拜尔迪耶
第一次托布鲁克战斗
英军继续进攻
奥康纳决定一搏
意军投降
恶劣的沙漠环境
英属索马里被占
复杂的地形
向南挺进
奥斯塔拒绝投降
战役的最后阶段
意大利在东非统治的结束
隆美尔到达非洲
9 巴尔干闪击战
墨索里尼的野心
意大利的侵略计划
德国干预希腊战事
英国向希腊提供援助
英国面临的后勤问题
意大利开始发动攻势
马塔潘角海战
希特勒发怒了
德国的计划
南斯拉夫的军队
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
马里塔行动
希腊的顽强抵抗
德军取得突破
盟军撤退
英军准备撤退
大撤退开始
战争双方的损失
空降袭击
英国皇家海军的撤退
代价高昂的撤离
10 沙漠之狐的胜利
隆美尔坐镇指挥
德军的第一步行动
托布鲁克包围战
澳大利亚撤军
隆美尔其人
英军的反应
英军落后的装备
战斧行动
令人胆战心惊的88s
德国的援军
圣战者行动受挫
卡宁汉姆被撤
给凯塞林的指令
轴心国在指挥上面临的困难
英军战术的缺陷
隆美尔发动攻势
英军大乱
英军的弱点
英军第150旅被歼
比尔哈凯姆
托布鲁克再次被围
第8集团军压力重重
奥金莱克接任指挥
艾斯亚峰奇袭战
德军胜利的顶峰
隆美尔最后一搏
11 北非战局的扭转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蒙哥马利的个人魅力
盟军的袭击
沙漠巡逻队
蒙哥马利瞧不起特种部队
继续备战
轴心国的军事部署
盟军计划
阿拉曼战役的第一阶段
蒙哥马利下令暂停进攻
超级先锋行动
火炬登陆行动
凯塞林大败
隆美尔离开非洲
轴心国继续撤退
攻占突尼斯
內容試閱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他向本国人民许诺:他将废除《凡尔赛条约》,雪洗该条约强加给德国的耻辱,并将德国变成一个主宰欧洲的国家。希特勒大肆扩充常规军队,开始了重整军备的过程。此外,他还鼓动集中生产为战争服务的进攻性武器:坦克、轰炸机和U型潜艇。
到了1936年,由于德国武装部队的实力日渐增长,希特勒大胆地采取了愈益好战的外交政策。尽管当时尚存在国际联盟,但由于主要大国拒绝承认国联,导致国联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极其有限(例如,苏联和美国都不是国联成员,而两国也都采取了不干涉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这无疑也助长了希特勒扩疆拓土的野心。虽然英国和法国是国联的主要国家,但它们在一战中均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两国都不愿下决心采取行动反对希特勒。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对外政策大获成功:1936年,德军在英、法没有干涉的情况下,重新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接着德国向西班牙派军,帮助佛朗哥的军队对付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在如何进行现代战争方面为德国陆军和空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8年3月,德国军队进驻奥地利(20世纪30年代末,这部分地区已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部分)。1938年晚些时候,希特勒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理由是该地区聚居着很多日耳曼人。
慕尼黑
中欧日益发展的紧张局势使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感到非常不安,他担心这会导致欧洲的全面战争,所以他主张英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遏制战争的爆发。1938年9月,张伯伦试图说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边界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此来满足希特勒的要求。9月29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特勒、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召开了慕尼黑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该协定是摧毁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步。西方大国直接告知捷克斯洛伐克,逼迫其接受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的事实。如果拒绝接受,捷克就将独自面对德国。
希特勒有能力迫使英、法对其做出让步,这也使得他更加为所欲为。以前希特勒的要求仅是把那些德语居民聚居区并入德意志帝国的版图,现在他的这一要求已经得到了英、法的勉强同意。在跨越这一雷池后,1939年3月,希特勒又把已经分裂的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地区强行分成了独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尽管斯洛伐克享有有限的自治权,但德国军队还是进驻了布拉格,并建立起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区。希特勒的这一行动给西方大国敲响了警钟,让它们看到了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实质:主宰欧陆。
尽管张伯伦仍然在企盼和平,但他也已经开始采取一项更为积极的政策,希望能够阻止德国的进一步侵略。随着希特勒对波兰施加压力要求其让出前德领土,1939年3月31日,英国无条件地向波兰许诺,如果波兰遭到德国袭击,英国将向波兰提供援助。法国很快也向波兰做出同样的许诺。但是西方与波兰的联盟并没有在遏制希特勒的野心方面起到其预期的作用。希特勒认为,英、法不会为解救波兰而冒险。同年4月,德国将领们开始拟订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
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
在希特勒的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苏联的态度。他很清楚,德国在东欧的扩张已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势必会引起苏联的干预。因此希特勒先把他对苏联的病态仇恨放在一边,而命令他的外交官们与斯大林进行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即在东欧划定相互承认的势力范围。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包括一项同意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秘密条款。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显然是要走向战争。
以陆军为主力的德国军队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坚实基础。陆军是德国最强大的部队,希特勒对其放心不下,他想尽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限制陆军的潜在独立行动能力。自1933年上台以来,希特勒一直致力于削弱陆军部队的政治影响。1938年希特勒以莫须有的性丑闻指控解除了国防部长瓦尔纳冯勃洛姆堡的职务并解散了国防部,取而代之的是国防军统帅部,简称OKW,他本人则亲自出任最高司令官。国防军统帅部负责整个武装部队,但在遇到情况时,陆、海、空三军的头目虽然可以直接向希特勒汇报,却不在一起工作、制定政策,因此国防军统帅部只不过是为希特勒控制德国武装部队而特别设立的一个机构。
1938年,所有有个人独立见解的军官不是被解职就是被调往其他岗位,而很多没有主见但听话的指挥官则被委以要职。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威廉凯特尔将军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前者被提拔为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后者负责作战计划部。这两个人都让希特勒的野心冲昏了头脑,并对他的所有命令言听计从,从不计后果。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陆军中一手遮天,主要有三方面的深层原因:第一,德国陆军有一项传统,即只关心它自己的军事战术和作战策略,而很少过问全局战略和国际性问题,因此这些陆军军官们对希特勒的战争动机和所采取的行动反应迟钝或理解不够。第二,坚定不移地效忠君主的普鲁士军队传统一直影响着德军各级指挥官的思想。在魏玛政府时期,士兵们宣誓效忠于国家,而在1934年,他们则直接宣誓效忠希特勒。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在德军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军队指挥官清醒地知道希特勒将把德国引向毁灭,也依旧效忠于希特勒。第三,希特勒在拉拢高级军官方面很有一套,他以提拔重用为诱饵,甚至用金钱和土地来收买他们。
陆军的建制
陆军有自己的高级指挥部门陆军总司令部(OKH),瓦尔特勃劳希契上将任最高指挥官,弗兰茨哈尔德任总参谋长。在陆军总司令部下面有6支集团军群,他们负责全军各大军区的征兵及训练工作。师是陆军部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德军中,师除了是一种有组织的军事实体以外,还是凝聚团结信念的一种手段,因而它常常有很强的地域性。德军师的建制大体与英国军团的建制相似。
德军的师被命以不同名称,如装甲师、轻装师、摩托师、山地师和步兵师,其中,步兵师占了陆军的很大部分。在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前夕,德国陆军已可以从250万训练有素的士兵中,迅速集合起100多个现役师和后备师。
1939年,德国陆军采用了梯队体系来招募和部署步兵师。不同梯队师的规模、装备、素质和潜在部署能力都有所区别。第一梯队的35个师规模最大(每师大约有18000人),装备最好,而且因为机动部队打前锋,所以该梯队将是最先投入战斗的梯队。第二梯队的16个师各有大约15000人,该梯队士兵来自预备役部队。由21个师组成的第三梯队是一些仅接受过有限训练的预备役士兵或年龄偏大的士兵,该梯队缺少足够的大炮供给和其他兵种的支持。第四梯队由14个师组成,其成员主要是从常规部队中的加强营中招募的。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的师将作为增援部队跟在主攻部队之后,或被用于二级防御作战行动中。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陆军士兵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这项规定对德国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规模上的限制确保了只有优秀人才才能入伍,而之前魏玛政府留下来的军官能为希特勒训练出大量军队。但是从1934年开始,陆军迅速、大规模的扩充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大批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供应不足,摩托化部队车辆短缺,大部分陆军仍然依靠马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
武器和装备的匮乏让一些瞅准时机的武器供货商大发横财。如在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达武器工厂就经常向新组建的德国轻装师提供坦克(这些轻装师在1940年的战斗中升级为装甲师)。但是武器的获得并没有成为德国军事体系的强项,因为总有太多彼此竞争的小方案要求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而这反过来给德军供应体系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它很难随时将这些武器配置给各个部队,更难将其有效地安排于多种用途上。
先进的德军训练机制
德国陆军的力量基础来自于它的人力。尽管同盟国的宣传机器称德军士兵是一些毫无想象力的半机器人,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但事实上,德军士兵既纪律严明,又富有想象力,他们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或突发的事件。受腓特烈大帝时代战斗传统的影响,普通的德军士兵比其对手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其中关键是他们懂得领袖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20世纪20年代德军基本训练的一部分。这种体制鼓励军中干才可以连升一两级,行使指挥权。
这样,如果上一级指挥官战死沙场或无法指挥,下级士兵就能够接管指挥权,从而圆满完成任务。
德军军官层也有很大的主动权,这与波兰、英国和法国盟军中的机制全然不同。一项普通计划一旦通过,低级军官就被赋予相当高的裁决权限。下级军官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主动进取的姿态,把总目标不断推向深入。这种激励个人进取心的机制被称作目标导向型策略,是闪击战理论实际操作时的核心部分。
战场上的军官都有一个高级参谋体系来协助工作,这就确保了整支部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地投入战斗。这一机制的基础最初形成于普鲁士军队的参谋本部,此后在1935年柏林军事学院成立后得以继续发展。西方国家里参谋军官与陆军士兵之间的对立情况在德国陆军中比较少见,这保证了德国陆军军官之间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与陆军关系不大好的是党卫军(1940年成为武装党卫军)。海因里希希姆莱组建的武装党卫军最初是希特勒的警卫队,但随着战争的进展,武装党卫军不断膨胀,直至成为德国陆军的主力。1939年,党卫军只有几个步兵营,其主要任务是协同陆军作战。引起陆军不满的是,党卫军有权直接向希姆莱请示,并无视军纪。此外,党卫军的特殊地位也引来了陆军方面的嫉妒,因为陆军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能够获得更为高级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陆军在同党卫军合作方面做得比从前好多了,并开始尊重其作战能力。
德国空军的职能
另一个德国陆军的建制性难题是空军在地面作战行动中所起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随着赫尔曼戈林在纳粹党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空军在军队中起的作用越来越与其地位不符。空军掌管全部伞兵部队,控制着防空军种的大部分力量(在后来的战争中空军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步兵师和装甲师)。尽管在真正的战场上空军受到陆军名义上的限制,但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指挥链,并有权直接向戈林或空军最高指挥部反映意见,进行汇报。
尽管空军在组织上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它仍然要受地面军事行动的制约。这一点从战争爆发之前德军飞机的发展,以及空军所采取的战术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空军力量的组成是以轻、中型轰炸机为主,由战斗机护航。它的目标是在战术上协助陆军完成地面军事行动,同时通过对城区的轰炸在民众中间制造恐慌。德国空军从不发展像美国的B-17型或英国的兰开斯特型那样具有远程轰炸能力的轰炸机,因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完成希特勒提出的短期战和速决战。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空军生产了大批武器装备,到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已经达到2564架这一惊人的数量。这支空军的机群由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俯冲式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戈林认为他的士兵是德国军队里最棒的,当然那些在德国空军部队中服役的士兵受到的训练和管理也是最好的。在战争刚开始的几年里,德国空军的士气极为旺盛,而一次次作战的事实也让这些空军士兵们深信,他们飞机的威力要远远超过敌国的飞机。
闪击战的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德国军事哲学的核心就是把所有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和陆军组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这种通力合作构成了闪击战的基础。闪击战是德国军队在二战爆发伊始采用的战术,它用来指代高度成功的进攻性战术。但要论及闪击战术的起源,还得追溯到一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当时德国军队率先利用了渗透战术,避实就虚,从而保持了其向前挺进的势头。
在陆军总指挥汉斯冯斯格特将军的指导下,机动突袭战术的训练在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斯格特将军具有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特别强调在使用摩托化装备作战的情况下,机动性与突袭行动的作用。他还曾把坦克手和飞行员派往苏联进行秘密训练(根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在德国本土是不允许训练坦克手和飞行员的)。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德军深受两位英国异端军事思想家J.F.C.福勒少将和巴斯雷德尔-哈特的影响。这两位军事思想家都赞成运用灵活机动的机械化部队达到长驱直入、深入敌后的目的。闪击战不仅是一个实际作战系统,还是以摧毁敌军全部防御能力为目标的广义军事哲学的一部分。1935年,希特勒在一次政治讲话中用到了闪击战这一表述。对于纳粹而言,闪击战还包括在公开宣布对手之前,首先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秘密活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很多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少数民族就常常从事颠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进行破坏、散布谣言、制造恐怖气氛等。
恐惧战作为军事手段最早是在一战时期的德国军队中广为使用的,其目的是威慑已被他们征服的平民百姓。恐惧政策和闪击战经常会造成这样一番景象:村镇和城市被蓄意炸毁,成群的难民加重了整个入侵造成的混乱,从而可以打乱敌军的行动。
闪击战的另外两个特点是行动出其不意和迅速快捷。为了获得出其不意的突袭效果,必须对行动严格保密,尽可能避免直接宣战。行动快捷则是通过以坦克为先锋的快速移动的机械化部队来实现的,它不需要炮兵部队预先轰炸,而只需要空军的密切配合。
闪击战要在战术上获得成功,装甲部队和空军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良好的通信设备和灵活有效的指挥,提供这些保障主要靠轻便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和懂得装甲战的新一代军官。每辆坦克上都装有无线电,坦克兵不仅能够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能始终与指挥车辆保持联系。此外,无线电通信也使指挥官们能够离开后方的总指挥部到前线去。在那里他们能够亲临战场,对军事形势进行判断,而且他们还可以与其他单位或后方的指挥部取得联系。因此,著名的德国装甲部队先驱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能从一名信号兵开始他的军事生涯也就绝非偶然了。
德军的计划
进攻波兰的战役是对闪击战的首次检验。波兰大部分领土地势平坦、开阔,这正是机械化战争的理想地形,但是那里的道路建设却很差。波兰境内的大河流也是装甲战的一大障碍。然而更严重的还是天气问题:每年的10月和11月,秋雨总会把波兰大部分乡村变成一片沼泽,地上的软泥非常黏稠,常常会使军事行动陷于停滞。所以,当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准备一项在1939年4月发动进攻的计划时,陆军总司令部的将领们都知道对波兰的入侵最迟不能晚于8月份,因为一旦延误时日,这场战役就不得不拖到1940年春天再进行了。
德军的战争策划者们从一开始就在地理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因为到1939年为止,德国控制的领土已经几乎从三面把波兰包围了起来。这样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得德军能够随意选择地点发起一连串的进攻,而这样一来波兰军队则就必须在广阔的前线地区进行防卫。
1939年夏,陆军总司令部开始起草入侵波兰的计划,负责该计划的小组被称作龙德施泰特工作组,这是以轻装师上将格德冯龙德施泰特的名字命名的。龙德施泰特在1939年是德军最高将领,但他把制定计划的具体工作交给了他手下两个杰出的参谋军官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少将和古恩特冯勃鲁门特里特上校去完成。曼施泰因少将在成为东方战线的最高指挥官之前,还曾在策划1940年针对西方盟军的计划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