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7.8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5.9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5.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7.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12.7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中国及蒙古国典型草原区的野外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气候变暖对中蒙典型草原的影响,以及中蒙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养分、植物形态特征、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与蒙古国典型草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空间分布规律,预测了大区域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为中蒙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为草原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研究生、大学生参考使用。
|
關於作者: |
韩文军,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及植物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参加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著作有:《盐渍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草原科学概论》《荒漠区生态治理技术:全球气候温暖化防治对策》等。任国际学术期刊《Researchfor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andDevelopment》编委。
|
目錄:
|
1草原形成与分布
11草原
12草原形成条件
13草原生态环境
14草原生态系统功能
15草原环境问题
16中蒙草原研究的科学问题
2中蒙典型草原带自然概况
21气候
22地形条件
23土壤资源
24典型草原
3中蒙典型草原带气候变化事实分析
31资料和方法
32中国与蒙古国典型草原带气温变化特征
33中国与蒙古国典型草原带降水变化特征
34研究结果
4中蒙典型草原带土壤养分与环境因子关系
41研究方法
42典型草原土壤剖面
43中蒙典型草原带土壤pH与环境因子关系
44中蒙典型草原带土壤有机质及有机碳与环境
因子关系
45中蒙典型草原带土壤全氮与环境因子关系
46中蒙典型草原带土壤磷元素与环境因子关系
47结果与讨论
5中蒙典型草原带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
51研究区域及方法
52中蒙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53中蒙典型草原带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54中蒙典型草原带植物群落生物量变化
55研究结果与讨论
6中蒙典型草原带克氏针茅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
关系
6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2克氏针茅形态特征沿纬度梯度变化
63克氏针茅形态特征沿温度梯度变化
64克氏针茅形态特征沿降水梯度变化
65克氏针茅形态特征和年均温度及年降水量的
回归分析
66小结
7中蒙典型草原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71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72植物NP沿纬度温度降水梯度变化
73植物CN沿纬度温度降水梯度变化
74植物CP沿纬度温度降水梯度变化
75植物NP、CN、CP和年均温度及年降水量的
回归分析
76讨论
77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位于蒙古高原的温带草原地跨中蒙两国,东西绵延4 000多km,南北跨越20个纬度,面积达260万km2,也是迄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利用历史悠久、居住人口最多的天然草原。蒙古高原草原不仅是中蒙两国共同的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双方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游牧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两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欧亚温带草原东缘主体部分位于中国内蒙古中东部,向北延伸到蒙古国北部的克鲁仑河流域及肯特山区南部,是蒙古高原东部的核心区。构成了以经营草产品和畜牧业为主,并发挥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草业基地,在欧亚温带草原东部地区及中国北方基础农业中占有不可替代位置,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草原作为气候顶级植被其面积约35亿h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约25%。如果把人为干扰条件下维持的次生草原及向草原演替中的植被累计,其面积在40亿hm2以上。另外,再加上放牧用途中的草地、高纬度地区的湿地及高山草甸,草原的面积可达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作为气候顶级的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另外,极易受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地带也有分布,这些地区生活着全球近13的人口。因此,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至蒙古国广泛分布的温带草原上,随市场经济和对畜产品需求的递增,原有的放牧系统已发生变化,草原的退化速率与日俱增。东北亚地区草原的退化与恶化,通过沙尘等影响周边地区生产生活,也正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我国在草原生态和利用中仍然存在诸多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解决,以致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横跨中蒙两国的蒙古高原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中蒙两国在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性难点,也有在自然地理位置、国家畜牧业政策、草原利用方式等差别造成的个性问题。在长期的研究中两国虽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交流与应用明显不足。当下,各国都将步入草原科学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时期,亟待寻找科学优化的生态-生产-生活模式,以摆脱草原生态持续恶化与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及牧民增收困难的境地。深入研究中蒙草原问题,将有望从更大时空尺度上认识蒙古高原草原发生与发展以及利用演变的规律与机理,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水平上认识蒙古高原草原的科学问题与实践难题,为实现理论集成创新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实践的跨越式推进奠定基础。
蒙古高原草原体现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性、连续性和大尺度梯度变化性的特点,因此是大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环境和生物进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优质抗逆生物基因资源挖掘、创新、利用的天然实验室,同时由于其兼具自然生态条件连续性和管理利用方式差异性,也是不同草原管理制度和模式比较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个天然实验室,开展以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草原生物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草原畜牧业优化模式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研究,不仅对中蒙两国草原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草原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
中蒙草原畜牧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模式多样,既相似又有区域差异的科技难题,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攻关。蒙古高原是历史悠久的自然经济型草原畜牧业区域,而且迄今在中国仅内蒙古自治区仍有以放牧、半舍饲或舍饲的家庭畜牧业为生计的牧民,在蒙古国仍以自然经济型的传统畜牧业为主,在150万km2草原上分布着150多万放牧牧民,季节性轮牧或四季游牧的畜牧业仍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经济支撑。在长期的放牧利用过程中,在不同草原区域,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草畜耦合模式、名扬海内外的名优家畜良种、丰富的家畜饲养和粗加工利用技术、应对灾害的本土知识和技能等。中蒙草原畜牧业是世界畜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类畜牧业。系统研究中蒙草原畜牧业的模式、技术和资源,挖掘优势并进行转型升级,将对区域乃至全球的食物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蒙古国牧民家庭畜牧业生产及生活技术需求巨大,合作潜力巨大。中蒙两国草原管理方式不同,草原畜牧业的集约程度不同,但面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灾害以及草原退化等问题,是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特别是蒙古牧民的自然经济成分更加突出,有强烈的改善草地生态以及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愿望和需求,这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立足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直接面向牧民,发展以民间互利合作为主的合作模式,是体现互利共赢原则并且十分有效而且长效的模式。
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对蒙古高原南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中长期定位观测和控制实验,在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突破。但蒙古高原北部蒙古国东部草原的研究,仍处在生物与环境的本底调查及个体群落研究的初级阶段,缺乏全球气候变化下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环境梯度上的整体认识。
近年来,中国的生态学家积极参与了以减暖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任务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的陆地样带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氮循环过程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提出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该样带是经向跨国界的,中高纬度的国际性草原生态样带,突破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研究中缺少寒温带梯度的限制。本研究组对位于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典型草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取样,初步阐述了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分析了气候与放牧对俄罗斯环贝加尔湖地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并对该样带周边的荒漠草原地区放牧强度与降水对于植物群落及土壤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本书作为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中蒙典型草原带为依托,根据中蒙典型草原带核心区上的野外调查实测数据,分析温度、降水、纬度等环境因子与植被土壤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蒙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及演变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2017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