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追访31位茅奖得主,跨越40载文坛风云。
探究殿堂级文学大家,绘制当代文学心灵地图。
著名评论家白烨、茅奖作家毕飞宇联合作序
王蒙、李敬泽、李国文、韩少功、阿来、陈晓明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三十一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
获得者之一的李国文的访谈,到对第九届茅奖获得者格非、王蒙、金宇澄、李佩甫、苏童等作家,包括获得过诺贝尔
文学奖的茅奖作家莫言的访谈均收录书中。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以人为本,将茅奖作为切入点,
从评奖与得奖两个角度透析中国文人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呈现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
關於作者: |
舒晋瑜,生于山西霍州,祖籍山东博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自1999 年起供职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中华读书报》,现为总编辑助理。著有《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
|
目錄:
|
目 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77-1981)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李国文:钻进故纸堆,也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评委访谈
谢永旺:首届茅奖评出了几位新人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2-198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刘心武:我有能力厚重,但不刻意
评委访谈
顾 骧:先锋派作品基本无法通过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5-1988)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凌 力:写《少年天子》,是我首次尝试把写人放在第一位
余小惠:《都市风流》是中国人崛起的伟大时代的缩影
霍 达:从来没有奢望过经典
评委访谈
李 星:有一件事曾让我很受伤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89-199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王 火:我不是大师级的
陈忠实: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
刘斯奋:不拘一格 不守一隅
刘玉民:没有激情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评委访谈
雷 达:茅奖评选有四条需要坚持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5-1998)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张 平:我要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
阿 来:写作是一种高智商的游戏
王安忆: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我无法归纳成概念
王旭烽:没有杭州就没有我这样的作家
评委访谈
朱向前:茅奖价值取向因势渐变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999-2002)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熊召政:我不是一个热闹的作家
徐贵祥:重返徐怀中时代
柳建伟:我一直关注战争与和平
宗 璞:即使像蚂蚁在爬,也要继续写下去
评委访谈
胡 平: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成为大作家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3-2006)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贾平凹:写小说,也是写我自己的恐惧和无奈
迟子建:当作品染上岁月的风霜
周大新:我想写出让人感觉温暖和美的作品
麦 家:中国谍战走向世界
评委访谈
孟繁华:评奖是文学经典化的方式之一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07-2010)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纪律监察组名单 评奖办公室名单
获奖作家访谈
张 炜:杰作不一定为文学史而写
刘醒龙:没有挑战的阅读是伪阅读
莫 言:作家的地位由作品而非称号奠定
毕飞宇:别相信自己的才华有多少
刘震云:不断把自己归零
评委访谈
李掖平:只评作品不论人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1-201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纪律监察组名单 评奖办公室名单
获奖作家访谈
格 非:《望春风》的写作,是对乡村作一次告别
王 蒙:我从来都有几套笔墨
金宇澄:低姿态的写作非常重要
李佩甫: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
苏 童:我一直在挽留事物的敏感
评委访谈
王春林:实名制其实是把双刃剑
|
內容試閱:
|
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
白 烨
于1982年开评的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三十多年来已经评选了九届,先后有四十多位作家的作品摘得奖项,获得殊荣。尽管人们对茅奖不无微词,但平心而论,茅奖还是遴选出了不同时期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基本上做到了选优拔萃。而整体来看,连绵而来的茅奖,实际上也构成了长篇崛起与繁荣的成果展示与实绩巡礼。
目前,茅奖越来越为文坛内外的人们所广泛关注,以茅奖为对象的研究著述也日渐增多,几乎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毋庸讳言,有关茅奖的既有研究,还缺少有关作家的跟踪纪实与相关采访,也缺少有关史料的系统爬梳与基本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舒晋瑜的这部《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以其现场性兼具史料性,纪实性兼具研究性,具有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从我的角度看,这部对话集,至少有着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以茅奖作家为访谈对象,采用对话形式揭示作家的心曲,探悉作品的成因,在对茅奖的切近与观察中,突出了作家的角度,彰显了主体的功能。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去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但既想吃味道不错的鸡蛋,又想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却是阅读与接受中的人之常性,事之常理。而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作家与作品,更是两个基本的观察点与重要的支撑点。而观察和研究茅奖,需要看作品,也需要看作家。而创作主体与作品客体的种种关联,显然关涉茅奖作品的成因与特色等个中隐秘。事实上,舒晋瑜的访谈,看起来是针对作家的访谈,其实也是着眼于作品的叩问。她围绕作品穷原竟委地设问,深入创作底里不厌其详地探询,实际上以探赜索隐的方式,由作家的文学意图和写作追求的角度,从构思到完成,从意蕴到形式,穷形尽相地解读了作家与作品的内在缘结,以及作品所以独到的内在密码。
其次,切近作家作品实际设置话题与问题,访谈与对话亲切自如又内在深入。文学访谈与作家对话,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交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话题的设计、问题的追问,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这正是舒晋瑜的长项,她在文学知识的储备上丰富而扎实,对所访作家的了解也系统而深入,因此以专业的素养设计话题,以好奇的姿态循序追问,以一种内在的亲和力使访谈的对象敞开心扉,披心交谈。如《陈忠实: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先梳理陈忠实早期创作,进而谈到各种体式的改编,以及《白鹿原》之后作家的心态与状态。这里涉及的,既有陈忠实个人的文学道路,又有《白鹿原》的影响与改编,而且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这样一些话题的提出与探讨,显然需要对作家本人创作历程、代表作品及相关影响进行细致了解,甚至是长时间地跟踪阅读与积累。唯有如此,才能了然于胸,收放自如。
对话的内在与深入,还体现于访谈的纵深度与历史感。舒晋瑜所选取的访谈对象,均为创作上起步早、作品多、影响大的当代名家,如李国文、刘心武、莫言、贾平凹、张炜、王安忆等。几乎每个人都有三四十年的创作历史,各种文类均有涉及。要把他们一个个都了解清楚,着实要下一番功夫。即如莫言的访谈,话题是从长篇新作《蛙》说起,但却回溯到莫言早期的习作阶段,中期的创作爆发,后期的创作嬗变,视线在不断的拉伸之中,使访谈渐渐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这不仅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揭悉了长篇新作《蛙》的来由与特色,而且也约略勾勒出莫言小说创作的整体性轮廓。从这个意义上看,舒晋瑜既是在以访谈新作的方式来解读作家的,也是以撰著作家论的方式来进行文学访谈的,这种认真而细致、专业和专注的背后,是她敬恭本职、敬重作家、敬崇文学的态度与精神。
第三,由采访手记表达作者感受,使对话平添了亲切感与现场感。对话中的采访手记,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些手记置于文章开首,在轻松自然的文字里,负载着作者自己化理性为感性的精到感言。有的是形神兼备的作家素描,如说阿来,有时候,他是个纯粹的诗人,他的诗歌寂静丰盈,没有半点杂质;有时候,他是个摄影爱好者,装备和作品不亚于专业摄影家;有时候,更多的时候,他是个写作者,只听从于内心的召唤,心无旁骛。有的是画龙点睛的精要点评,如说迟子建,三十年的创作实践,迟子建经历了新时期文学的种种潮流,但她又具有不入流的勇气,这种坚持恰恰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广阔的生长空间。有的则是亦庄亦谐的印象传真,如说贾平凹,他的方言很重,我需要尽力去聆听他说的每一个字;这种尽力没有阻碍交流,反而构成一种兴致。后来居然渐渐都能听懂了。交流时,被烟雾笼罩的贾平凹就频频点头,是的,是的这些精彩文字,单篇来看是有声有色的导语,连缀起来亦是有识有见的评论,使访谈别具意蕴,成为访者与被访者、读者与作者彼此的敞开胸襟的深度对话。
如今,作者访谈一类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像舒晋瑜这样以茅奖作家为对象,既有深度又有味道的,实属凤毛麟角。而且,在经典的作家作品不断被各种流行读物遮蔽的情况下,舒晋瑜的文学访谈,不断向人们报告着最新的文坛动向、重要的作家作品信息,其意义不可小觑。因此,说它是当下文学的活动窗口,是极为恰当的,说它是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也是完全名副其实的。
(作者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