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本书结构严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虚与实结合得当,相因相发,对书法的总体把握很到位,有高屋建瓴、大气包举之气概。而叙述中时加点评,又发微见著,精彩迭出。学子循序读下来,可于书道、书艺、书技全面受益。作者学养深厚,论证中广征博引,涉笔成趣,使人读之忘倦,不仅能彻知本义,还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戴明贤(著名作家、书法家)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讲座形式,全面讲述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的美学、书法创作实践等。不仅重形而下之技法,更着意于形而上之书道,即将书史、书论、做人与具体的“作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作者集数十年之功力如数家珍般地论述了“儒家思想”“老庄思想”与“荆楚文化”是如何地影响书法艺术的;又对历代书论和书法风格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指出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具此感人的效果,其根源在于笔法的表现力。在叙述中时加评点,又发微见著,精彩迭出。
|
關於作者: |
黄源(1915-2006),字子渊,号武陵源,湖南常德人。自幼攻读国学基础及书画,出身医学。有专著《书谱译注》《急就章还真帖》等,在书法界颇有影响。擅长金文、汉隶及章草,并喜作水墨写意画。有《黄源书画作品选》出版。
|
目錄:
|
序一 戴明贤 ……1序二 力之 …… 1开场白 ……1第一讲 汉字溯源 ……1第二讲 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的三大源头 ……13第三讲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 ……44第四讲 上古陶文、契文、金文之稚拙美 ……73第五讲 周秦大小篆的婉通及对称美 ……79第六讲 汉代隶变的重要性 ……87第七讲 魏晋风韵与北魏朴质 ……98第八讲 唐楷整饬与狂草意象 ……115第九讲 五代更迭与书画合流 ……124第十讲 宋代飘逸的行书与刻帖创举 ……129第十一讲 元代书风的阴柔美 ……141第十二讲 明代书风的狂放与婉约 ……145第十三讲 清代碑学兴起与古朴书风复苏 …151第十四讲 近代考古及书法变革 ……162第十五讲 书法三美 ……174第十六讲 笔法七种探析 ……179第十七讲 执笔与运笔 ……202第十八讲 书法之“气” ……209第十九讲 书法的空间布局 ……212编后记 汤序波 ……225
|
內容試閱:
|
序一戴明贤本书作者黄源先生,我曾有数面之雅。 那是1980年前后,全国 “书法热”时期,书协新成立,常安排活动,大家也还有兴趣参。我听人介绍黄先生是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通数种外语,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且热心书法教育,有多方面的建树。我内心钦佩,但拙于社交,终未趋前求教。现在读到他的这部遗稿,才知竟是一位奇才,只恨再无识荆请益的机会了。黄老的这部讲稿,可以断言是同类著作中的优秀精品,不愧出自一位学通中西、博览精鉴,有长期临池实践,又有严格科研训练的学者之手。 我读后的感觉可概括为十六个字:体大思精,清本溯源,灼见真知,金针度人。全书结构严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虚与实结合得当,相因相发,对书法的总体把握很到位,有高屋建瓴、大气包举之气概。 而叙述中时加评点,又发微见著,精彩迭出。 学子循序读下来,可于书道、书艺、书技全面受益。他学养深厚,论证中广征博引,涉笔成趣,使人读之忘倦,不仅能彻知本义,还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书法人皆知为艺术,但其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则人们或不明所以,或能意会而不能言说。 援笔为说者固不乏其人,而说得惬心餍理则不易。 黄先生说:“从表现的形式来说,书法不及绘画或音乐易于感受客体,然其表现力却十分高超。 它不仅凭黑白二色之反差,显现出强烈的色彩感;用有限之基符笔画组合,体现出不同之情感与意境;它虽属于视觉之空间艺术,却又能将流动之时间节奏固定于受体纸、石等。 书法乃无色之图画,又是无声的音乐或凝固之旋律。 它能在单个形式中反映普遍,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出流逝的情感与意境。 而其所依托只黑白两色而已。 它是艺林之瑰宝,体现了黑白之魂啊!”类似的意思说者很多,但黄老说来言简意赅,文清意挚,直可当一篇咏书小赋。 黄老说,学习书法艺术一是成熟期长,二是实践性强,三是见效性慢。 这是甘苦之言。 非仅于此,中国书法这个艺术世界的另类、独行客,常常遭遇尴尬,定位忽而高峰,忽而深渊,甚至长期被否认为艺术。 这是书法本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后果。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都可以在众多民族中找到同类,唯有书法是由一种独特的文字、一种独特的工具和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相遇相融而形成,就只能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这文字就是表意的方块字。 这工具就是柔软的毛笔。 这思维方式就是意象化的中国思维。 意象化思维这个词是臆造的,但这种特征却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章常以寓言、比喻等形象化方式说理;诗中的芳草美人、浮云落日、幽兰芦竹、庙堂林泉等意象符号;绘画从摹仿自然迅速走向大写意,戏曲以唱念做打的歌舞形式叙述情节。 书法则从纯实用记录演化成纯美感的“心画”。 国画、书法和戏曲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与众不同,其共同特征是创造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书法国画的笔墨、戏曲的四功五法,既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又自成超越于内容而自在的审美对象。但书法又不同于绘画戏剧直接取材于世界万物、人生百态,而只能在人为规定的一批文字符号里“戴着镣铐跳舞”,以致用普遍性的艺术观念来衡量,非常难以界定。晋时作为风靡上层文化界的新兴艺术,到唐宋成了艺术金字塔的顶尖。而到了“五四”以后引入西方的“科学”的艺术观,就否认书法为艺术了。最严谨的学者朱自清先生被问及“书法算不算一门艺术?”后认真思考了几天,他得出的结论是:书法不好算艺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于新中国诞生前夕接纳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十多个协会,唯独书法被拒之门外。倾家购回平复帖等稀世国宝捐献国家的张伯驹先生,甚至因替书法争一席之地而蒙冤罹罪。总而言之,对书法艺术本质的众说纷纭,根子在于书法与文字、实用书写与艺术创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实早在千余年前,韩愈说张旭喜怒哀乐,有动于心,都以作草书来抒发宣泄,这已是完全自觉的艺术创作。从王羲之时代到康有为时代,人们观赏书法,都自然而明确地区分得开写字和书法,而到了引进“科学观念”后,以别人的尺子来量别人根本没有的东西,自然得出否定的结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实用性书写已远离笔杆,书法成为纯观赏的艺术已属共识。但书法特定的复杂性仍是客观存在,所以,以现代人观念探讨书法的艺术本质,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热潮,迄今见解歧出。我习惯于以自己学书实践的甘苦体会,来印证各种古今理论。 觉得有不少“千古定论”值得重新认识,一些新论点也有待书法文本的检验。 比如古人浩叹的“笔法失传”就大可怀疑。书法的艺术手段简单至极,只有一笔一纸,一白一黑,能把写字变成艺术,是因为毛笔柔软,柔软而奇怪生焉。只有用柔软的笔毫作变化多端的运转,才可能写出丰富多变的墨痕字迹来;而不可能靠千人一律的规定笔法。米芾说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沈辽排字,而自己是刷字。这勒、画、描、排、刷几个动词,就是形容不同的运笔方法。 俗谚“膏药是一张,各家的熬炼不同”也是这个意思。苏轼和何绍基的书法风俗迥异,就基于两人从执笔到运转都大不相同。又如以黄金分割为最佳结构,我也不能信服。汉字的形式美正在于疏密、大小、方圆、长扁的错综统一,从甲骨、金文到简书、帛书无不如此,更无论行草书。就是最规范化的唐楷汉隶,也并非字字划一。 个个字都符合黄金分割,岂不单调平淡了? 艺术的本质,在于破雷同、出个性;而美是多样化的,燕瘦环肥、吴浓王淡都是美。今人应当“尚备”,以现代人的艺术观念、眼光气度,将魏晋唐宋、南帖北碑、庙堂山林、阳刚阴柔,尽收于胸次眼底。创作自应苦心孤诣,欣赏何妨兼包并容,这首先是人生一大乐趣。黄老书中有一些观点深契我心,例如说学书须具备笔墨功力、学养、人生观即哲学之研求,又说学书之阶段:“初级阶段是‘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叫花瘦’;第二阶段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阶段是‘向来枉费移动力,只今中流自在行’。”与愚见书法有技、艺、道三阶段相近。 又如他说唐楷碑刻“于布局之意象、情思等,乃未见一能扣人心弦者也”。 我意唐碑从内容到形式到功用都是实用性的,科举时代以它作为“干禄书”的入门范本则可,今天以书法作为纯艺术的人学楷书,完全可以从较为灵动多样的魏碑入手。 颜柳欧虞本人的传世作品,艺术性最高的也是随兴挥洒的文稿手札,并非那些毕恭毕敬的碑铭。又如开手学字,有一种习惯说法,必须从楷书学起,黄老认为应有楷、隶、篆三个门径。 这些观点都与愚见不谋而合,令我欣然。还有,黄老提出 “字外之学”,为德、才、学、识四项,很全面。我认为尤其要在学上下力气。 才虽与天赋有关,但饱学可以益智慧增才气。见识与学养尤为相关。 德则是种种因素的最后综合了。所谓“字外功”,很多学书者口里不反对,实则内心不相信,其实关系绝大。字外功即综合文化素养,它的厚薄,决定其人之艺术敏感和审美眼光的高下,也就决定了其人书法创作品位的高下。 黄庭坚说“唯俗不可医”,想不俗,提高文化素养是不二法门。“其清逸之笔墨,空灵之布局与超脱之意境,皆作者之灵意所钟”黄老语,这种高度只能出自文化素养深厚者的笔下。字外之学匮乏者,从技入艺难,遑论入道!整理编定此书的汤序波君,与我是神交数年,几月前才得谋面的忘年之交。 他既当少壮之年,从事的又是厂矿管理工作,事务繁重,却把有限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了文史研究之中。 已先后撰写出版了汤炳正评传,整理出版了楚辞讲座(汤炳正著),现在又与两位同好,替黄源先生整理了这部篇幅不小的书稿,即将出版。 他能有这些成就,固然是渊源有自他祖父汤炳正先生是章太炎大师高足,楚辞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对他影响极大,但更因他淡于名利,耐得寂寞,好学深思,乐于笔耕。在举世滔滔物欲是竞的今天,这样的年轻人实在难能可贵。虽然他比我少了一半的年龄,我却很钦佩他。承他不弃,以黄老书稿的序文相嘱。以我的后进浅学,本不敢佛头着秽,但感其精神,勉力写下一些读后的感想,拉杂肤浅,用表对黄老的追念和对序波的支持而已。丁亥清明草竟于适斋灯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