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巴塔耶

書城自編碼: 316095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美]斯图尔特·肯德尔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89624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01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76.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HK$ 54.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8.2
《 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
+

HK$ 139.2
《 染匠之手(奥登文集) 》
+

HK$ 85.2
《 吉尔·德·莱斯案——蓝胡子事件 》
+

HK$ 49.7
《 导体 》
+

HK$ 129.1
《 希尼三十年文选 》
+

HK$ 127.6
《 思想家手帐//居伊·德波:遭遇景观 》
編輯推薦:
关键人物丛书所关注的是来自艺术、文学、哲学、建筑等领域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各自的专业领域,堪称现代文化领袖,成为人类精神史的重要环节。
巴塔耶的创作和思想先锋、犀利,是二十世纪法国思想界的旗帜人物。巴塔耶的人生串起二十世纪灿若星辰的法国思想文化界知识分子,颇多可观之处。
內容簡介:
巴塔耶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与马松、拉康、佩尼奥等人情真意切,却与布勒东、萨特长期不和。他积极投身公共生活,却是一个尼采式的离群索居者。巴塔耶与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风潮激烈对抗,同时对这些思想的要义加以扬弃和改造。在艺术、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他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对二十世纪哲学和文学领域的后结构主义革命的推动更是无人能及。
肯德尔将巴塔耶的生平和作品凝炼成一本简明却翔实的评传,展现了这位争议不断的作家同他的时代之间的张力,引人入胜。
關於作者:
斯图尔特肯德尔Stuart Kendal,肯德尔现任教于东肯塔基大学。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的文章,并且编译了两本巴塔耶文集:《非知识的未完成系统》The Unfinished System of Nonknowledge,2001和《人性的摇篮》The Cradle of Humanity,2005。
译者姚峰,江苏仪征人,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外国文学与西方思想史。
目錄
001 导 言 戴荆冠的耶稣画像
011 第一章 遗 弃
027 第二章 尝试逃避
043 第三章 暴力和尊贵
061 第四章 地下人
075 第五章 无限戏仿
097 第六章 异质学
119 第七章 粪便哲学家
129 第八章 民主共产圈
155 第九章 危 机
175 第十章 反 攻
191 第十一章 阿塞法勒
207 第十二章 社会学学院
225 第十三章 战 争
237 第十四章 超越诗歌
261 第十五章 在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
279 第十六章 大 全
301 第十七章 未尽之作
322 部分参考书目
326 致 谢
327 图片使用致谢
內容試閱
导言 戴荆冠的耶稣画像
对立是真正的友谊。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962年,乔治巴塔耶去世。不久,他的最后一本书《厄洛斯的泪水》(Les Larmes dEros)以有伤风化的罪名被法国文化部查禁。《厄洛斯的泪水》从史前时代追溯至当下,主要通过传统的图像概述了欲望的历史。最令人惊骇的图像称作凌迟的中国酷刑是一种虐待狂似的色情画面。读者对这些画面难以接受,甚至莫名其妙。在巴塔耶看来,这些图像证明了对立双方性爱与死亡、恐怖与欢愉、宗教救赎与违反刑律的相似性。在此相似性中,巴塔耶察觉到了一种无限回返的能力,一种从最难以启齿到最为高尚的过渡,一种从刺骨之痛到飘飘欲仙的
解脱。
在巴塔耶整个写作生涯中因死亡戛然而止没有其他任何一本封面印有巴塔耶名字的书遭到查禁。四十年来,他以笔名隐藏了真实身份,以印数较少的精装本出版最为惊世骇俗的作品。而那些他的确署了真名的作品散文、小说、诗歌;经济学研究、人类学和美学批评只有明察秋毫的读者才能发现其中令人侧目之处。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职员,巴塔耶如受到指控,他是无法承受其后果的:会因此丢掉工作。但更为有趣的是,这场隐姓埋名出版作品的大戏本身身份的游戏、面具的玄机对于巴塔耶的文学志业至关重要。巴塔耶写作并不为扬名,对声名反而唯恐避之不及:他在写作中故布疑阵,令读者扑朔迷离,难见其真意。他的写作毁灭文字,展现完全交流的终极不可能性,并开辟了不可能性异质、不同、神圣得以传达的空间。在《厄洛斯的泪水》中,巴塔耶正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即言说时却不见语言,而是通过图像的铺陈:他的临终遗作大抵是静默无语的。这本书遭遇查禁,更加证明了该书传播力之强,倍增其沉默之魅惑。
然而,一股逆反的潮流已喷薄而出。认可巴塔耶的潮水开始流淌;这是友谊的力量,也是势在必行之事。1963年,《批评》巴塔耶于1946年创办的刊物为纪念他首次设立专刊。 刊物集中了老朋友们阿尔弗雷德梅特罗(Alfred Mtraux)、让布鲁诺(Jean Bruno)、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皮埃尔克罗索斯基(Pierre Klossowski)、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安德烈马松(Andr Masson)、让皮埃尔(Jean Piel)、让瓦尔(Jean Wahl)和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纪念他的声音,还有法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菲利浦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声音,他们认为巴塔耶的作品是尤其不可或缺的。福柯此外还推介了巴塔耶的《全集》:今天,我们终于知道:巴塔耶是他那个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实际上,如果缺了他,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是无法想象的。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和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等在很多场合发表的文章都谈及巴塔耶,或者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了写作生涯。1972年,《原样》(Tel Quel)杂志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会议,讨论巴塔耶和阿尔托(Artaud)。在巴塔耶去世后的十年中,类似的会议召开了很多,这是第一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刊物《十月》(October)周围的艺术评论家们发起了纪念巴塔耶的专刊,说明了巴塔耶的作品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巴塔耶作品的新版本以及有关他的新书和选集不断问世。人们对巴塔耶产生持续的热情这股热情至今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这其中原因很多,扑朔迷离,相互矛盾。以下是主要原因巴塔耶是同时代最重要的色情小说家之一,他酷爱恐怖和暴虐;极端时代中的一位极端思想家。以下是深层次的原因巴塔耶开创了分析整个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许日后会被证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成果之一;他在写作中对人性的弱点无限同情,为争取人类的自由不遗余力。作为心理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小说家和诗人、曾经的宗教信徒和神秘主义者,他对知识与交流的用途和限度的探索,相较同世纪中的任何人都更为多元、更为彻底。没有其他作家在如此宽广的领域中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
然而,与其前辈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相似,乔治巴塔耶真可谓生不逢时。他总是身处边缘,在其时代从未有归属之感,即便今天,他的生平和作品对我们依然晦暗不明。
巴塔耶的写作与其时代中的每一主流思潮、艺术和政治潮流都格格不入甚至水火不容。后来身为一位笃信天主教国度中的无神论者,他对先后登场的超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思潮均持否定立场。对巴塔耶而言,超现实主义是无足轻重的理想主义,对艺术而非对生活的狂热;马克思主义未能将唯物主义建构于驱动物质世界的能量之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制于已被时间抛弃的意识理论。在结构主义时代,巴塔耶将结构主义方法推至矛盾对立的境地。他批评心理分析以及法国学派的社会学是不完整的,同时又能抓住二者的本质思想,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巴塔耶不是简单的无神论者:借用《内在体验》(LExprience intrieure)中的词语,他猛地扼住神的咽喉,在创造性的破坏行动中牺牲自己最高的价值观以及他所属时代的价值观。
巴塔耶并不寻求新知识,而是追求经验、某种自主的经验,这对他而言就是体验没有约束的自由:摆脱了语言、学科、功用、文化和身份的自由;一种不可能的自由。巴塔耶这样写道:问题不在于实现某个目标,而在于逃离这些目标所代表的陷阱。
如果简单地说巴塔耶的写作与其时代的主流思潮相对立,这会忽略他采用的方法。他对这些思潮的逆写,是通过在这些思潮内部写作,通过回应这些思潮,既回应那些代表传统的已故作家,也回应他们活着的遗产,即他们的学生们。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友谊的语境中写作。
在谈及对巴塔耶的人生和作品产生了最大影响这个问题时,人们发现其中既有大量作品,如尼采的作品,也有与作品相关的私人交往,如与俄国流亡哲学家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他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向巴塔耶传授了尼采的思想。阿尔弗雷德梅特罗向巴塔耶介绍了迪尔凯姆(Durkheim)和莫斯(Mauss);米歇尔莱里斯和安德烈马松让他接触到超现实主义运动;阿德里安博雷尔(Adrien Borel)是他的精神分析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ve)向巴塔耶以及与巴塔耶同辈的几位有影响的人物传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精微复杂之处。于是,巴塔耶在与他们的对话和差异中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公开对话讲座对巴塔耶而言非常重要,他大量的作品发表于那些风行一时却昙花一现的杂志上,仅有少量被收入永恒的图书出版问世。巴塔耶的思想和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巴塔耶在友谊和背叛之中生活和写作,每个单词和姿势既表明共同语言和兴趣的相似性,也表明在生物学和思想方面差异的大小。尼采曾评论道:人们使用同样的词语是不足以理解彼此的;还必须将同样的词语用于同样类型的内在体验;最终,人们必须拥有共同的经验。
巴塔耶的人生和作品就是对这种不可企及的共同性的探索,最终使人不断想起巴塔耶所谓的由不属于任何共同体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共同体(communitg)这个词承认了承认的不可能。 他最亲近的朋友们包括米歇尔莱里斯、安德烈马松、科莱特佩尼奥(Colette Peignot)、帕特里克沃登伯格(Patrick Waldberg)、莫里斯布朗肖、勒内夏尔(Ren Char)、迪奥尼马斯科洛(Dionys Mascolo)和罗贝尔安泰尔姆(Robert Antelme)共同体验了这种没有希望的追寻,这种向不可能性开放的经验。
巴塔耶被人理解了吗?随着《全集》在1970年出版,他战前的作品得以挽救,幸而没有湮没在上一辈人的记忆中。这些作品以及后来的书甚至那些以笔名出版的书与几千页笔记和从未完成的手稿被编辑在一起。新的手稿不断公之于世,这对论文资料供应商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虽然巴塔耶是位远离学术的作家。
如今,他所有的书都已翻译成英文,尽管其中一些无法再次付梓。他很多文章的译文还有待于汇编成卷;而且比较遗憾的是,他很多重要的作品急需重译。 尽管如此,初步的消化吸收工作已经完成。
但是,巴塔耶被理解了吗?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从下文的内容来看,答案当然是还没有。当代文学未能充分汲取巴塔耶的教益。事实上,小说传统在经历了新小说已经过去了50年的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再现主义这一熟悉的套路,似乎巴塔耶的作品以及大多数20世纪的文学从未存在过。更糟糕的是,哲学家们仍经常将巴塔耶解读为哲学家;艺术史家认为他是艺术史家;小说家则视其为小说家。他们只能从貌似产生孤立概念的材料中选择概念。巴塔耶思想的根基是抵制专业分工,拒绝运用概念,这些解读策略对其思想是致命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逃离同一的诱惑:同一学科、机构、限制等。然而,根据巴塔耶的观点(福柯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指出这些限制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自由的无限领域。
《批评》目前由菲利普罗歇(Philippe Roger)担任主编最近举办了60周年庆典。这传达出一个信号,说明在很多方面巴塔耶的未来刚刚开始。本书希望将巴塔耶的文字重新定位于他的时代,重新关联于他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按照巴塔耶写作的方式去阅读他,即作为一个经验领域去阅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