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9.4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80.3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9.4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7.2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102.4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5.8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編輯推薦: |
★ 梳理许多不为人知的抗日首次战绩★ 挖掘稀见史料,首次还原抗战史上重大事件细节。★ 发现老照片背后的抗日经典案例
|
內容簡介: |
作者对照大量中日双方史料,从细节入手,力图重建抗战史,不仅厘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疑问,还丰富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血肉,使得抗战史的历史阅读更加有趣,故事性更强。
|
關於作者: |
胡卓然,抗战史学者,历史研究者。已出版抗战史著作《敌后传奇:中日稀见史料对照下的红色抗日传奇》(西苑出版社,2012年9月)、《魂兮归来:不该忘记的十四年东北抗战》(与人合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10月)、 《铁证如山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主编,南京出版社,2016年11月)。在报刊发表各类历史题材文章百余篇。其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百余家媒体报道过。
|
目錄:
|
一、不为人知的抗日首次战绩民国时对日军最早的三次打击 002是谁打响的抗战第一枪 007成功打击日军航空兵的最早记录 014江桥抗战:首战之中的首胜 018首次击毙日军联队长 031最早的三次歼灭战 039首次击毙日军士兵 046首次击毙日军军官 054首次击毙日军大队长 059首次击毁日军坦克 063首次俘虏日军大队长 067击毙的第一名日本籍伪军将领 073全面抗战中击毙的第一名日军少将 081甲午战争之后首次打击日舰 087中苏并肩抗战的首个战绩 096局部抗战首次击毙日军少将 100二、稀见史料还原重大事件细节一二八淞沪事变是怎么开始的 106侵华日军何时首次攻击中国的首都 116中国空军的意大利顾问 119抗战之初中国最大的伤兵医院在哪儿 125透过铁证看南京溧水大轰炸惨案 128菊花台上的日军表忠碑由来的考证 133历史照片还原汪伪还都纪念塔的史实 137侵华日军曾击落中国民航客机 141浴火重生的校园 143敌后水利事业的惊人奇迹 148抗战时中日军人的识别标志之一:鲜为人知的日军牛蹄子鞋 154细数侵华日军的军鞋 1591945 年南京受降处建筑轶闻 166抗战胜利后的战利品陈列 172抗战胜利后的南京日侨集中营管理所 176三、镜头里的抗日经典战例1928 年:不抵抗背景下的抵抗 180九一八事变后到江桥抗战前击毙的日军 191东北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锦州撤退前后 197红色抗战的序幕 208九一八一周年的雪耻之战 215东战场首战: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最早战斗 224南京沦陷后的不屈瞬间 229炸不垮的延安 234一张日军照片背后东北抗联的殊死抵抗 238八路军有了大炮后怎么拔炮楼 242敌后我军是怎样以小牺牲换取大胜利的 247吸弹巢,只有一张历史照片存世的抗战战术 254中日史料对照下的抗日游击战争著名战法 259铭刻在武汉天空的苏联援华战绩 279诺曼底登陆时的中国战场 284四、人物轶事中村事件里的主人公们改变了历史走向 296东北抗日义勇军归国和返乡之路 316抗日官兵忠骸迁葬灵谷寺 319赵尚志将军的抗日水战 322杨靖宇将军的毛瑟手枪是哪次战斗缴获的 329日军大佐的将星是怎么给打掉的 338击毙日本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 350给西南联大留下奖学金的抗日航空烈士 355从中央大学学生到抗日烈士 360血染南京市区的抗日志士 363
|
內容試閱:
|
序言一我是通过作家萨苏知道胡卓然这个名字的,他称之为老胡,态度言语间均极为推重。其时,我建议萨苏为我供职的解放军出版社写一本书,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第一卷。当时萨苏对我说,从日方史料中寻找与东北抗联和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的记录不难,但要找到中方的详实史料与日方史料进行互参,那就要找老胡联手来干了。几年后我才真切感受到,这位老胡在搜寻中日双方史料上为高手,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迅速锁定相关碎片并将二者拼接弥合,以多机位镜头剪辑完成高质量的史实重建,更是无人堪出其右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后来,我就把胡卓然与我结识的另一位历史大咖胡博,并称为二胡。胡博的强项是民国军制、军队沿革与军事人物志,其多年积累常令人有肉身档案馆之叹,尤其是对于军事人物之熟稔,宛如从民国穿越而来的一位军政部铨叙厅官员。我与二胡的交往主要在网络上,每有难题必先向二位咨询求援,十之八九会获得超乎预期的精彩回复。这二胡所演奏之美妙音乐,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之不可或缺。大致而言,在军史战史研究这个行当里,我们这些人都属于微观派。但这个概括经不起一个反诘:真正能把一段史实弄清楚的,哪个没有微观考据的功夫?只能说,微观研究在国内这个环境中长期稀缺,挂了空档而已。微观研究风景迷人,甚至可以说撼人心魄。我相信,在大而无当的泛泛而论、高谈阔论的环境中浸淫久了,读者捧读作者的这本书时是会感到惊愕的:咋搞得这么细?原来是这样!这才是真的!可以想象,最简单通俗的读后感不外乎这几句。是的,微观研究可以颠覆观念,可以掀起头脑风暴,可以让人嘴巴变得沉默,而大脑则开始疾速运转。比如,在公共平台上谈及抗战史,一般三分钟就会进入谁是抗战主力这个话题,或者到底是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而后就是唾沫四溅、板砖乱飞了在中国谈论军事史战争史,实际上大都是在做政论或时评,与历史专业问题其实并不相干的。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恐怕是,人们没有能够从标题向下延伸的条件(客观)和能力(主观)。没得可谈,总要强努着谈点什么,用四川话说就是找些话来说,也就成了那个样子。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那些板砖,你会被密不透风的史实细节和逻辑严密的考证过程深深吸引而心无旁骛;当你看明白了时,你会觉得自己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甚至唤起一种与作者一起寻找材料参与构建历史的冲动。恭喜你,这就是通过读书得道了所有的好书都应该具备这种品格和特质,即让它的读者从中获得新知,悟到方法论,并产生尝试探究的冲动。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把近年来探究后得以厘清的抗战史小题目,按照几个大的归类划分章节后予以整体呈现。有以时间为线索对抗战中若干个首次的梳理,有对重大事件的新史料补充佐证,有历史照片的细致考证,及一些重要人物事迹的深度挖掘。它显得碎,因为最初是作者所写的一篇篇独立成篇的文章。作为供职于南京市某历史部门的专职历史工作者,作者近年来在有关抗战的重大纪念日均会发声,并以大众传媒比较容易接受的文章形式予以传播。本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曾在网络媒体上拥有10 万的点击量。在极为需要抗战史普及工作的当下,胡卓然所作的这件事情功莫大焉。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做历史微观研究者的共同特点:更看重成果落地的情况,更愿意与受众一道在互动中推进历史认知水平,更在乎在读者中获得真切的信任感,而不太在意所谓业界的评价及其相关功利因素。毫无疑问,作者在这本书中厘清的诸多抗战史小题目,有的意义相当重大。可以预期的是,这些优异的成果最终会在宏观抗战史叙事的权威读本中被认定,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做微观历史研究者通常拥有一种特别的自信,这自信源于手里有干货,而干货总是有颠覆不破的性质。作为兼具社科和人文学科性质的历史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物理学般的刚性品质。拿材料说话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这道理如何撼得动?但这仍是一个侧面。作为行内人,我深知历史研究者最为珍视的秘笈是找材料的本事,这一点作者已经做到了出类拔萃、令同行羡慕嫉妒恨的程度。但是,对于世道人心、事理逻辑的洞察把握,才是历史研究者孜孜以求的所谓功力。秘笈求诸于外,而功力诉诸于内。功力的积累和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悟性这个神秘话题也是难以回避的坐拥一堆材料而做不了事的人多得去了。如果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对于修史者呢?那才真的是亚历山大,特别是那些不靠这个职业来混饭的真正有追求的学者。显然,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而羡慕的优秀青年学者,一位80后的早熟的悟道者。做历史久了,会常常琢磨这件事带给从业者性格的影响,我感觉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眼里不揉沙子,好较真;二是人情练达,即所谓情商高。这两点在低层次看好像是有矛盾的,但对于修炼到较高程度的学者,一定是会化解于心的,因为它说的正是对事与对人的辩证法。虽然多年来与作者更多是网络之交而鲜少谋面,但相信这一点也许是彼此能达成神交的一个认知基础吧。是为序。余戈2017 年12 月3 日于北京磨洗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