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英国那一套--带着好奇心探寻大不列颠

書城自編碼: 32082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周康梁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118144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7-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吕著中国通史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5.5
《做严肃的电视—英国电视为什么好看》
+

HK$ 117.0
《童之境---斯德哥尔摩经验》
+

HK$ 117.0
《归去来兮:《圆明园四十景》再造回归记》
+

HK$ 87.0
《不丹幸福的真相》
編輯推薦:
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却能够让你在匆忙的旅游中读懂英国。
从社会到文化,从城市到乡村,它所提供的视角是别致的、新奇的,也是敏锐的、深入的。
这就是一个兼具调查记者和文化学者的导游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受。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英国社会、历史、人文、生态所作的引人入胜的观察。作者带着中国记者的眼光和专业技能,在城市和乡村间观察、探索、发现和记录英国风土人情。尤其有一些诸如英国人治理雾霾、禁烟、城市规划等切合当下中国人关心问题的章节。在同类型英国题材的图书中,本书不流于表面,而且图文并茂,内容挖掘深入浅出,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艾佩诗为之作序,认为翻开本书,可以步入一次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奇妙之旅。
關於作者:
周康梁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记者,英国电视研究专家,英国牛津大学媒体研究员,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和中国中山大学访问学者,京剧地方史研究学者,专栏作家和图片摄影师。
著有《巧弄八音谱京曲:周明义关(肃霜)派京剧声腔创作解析与琴谱精选集》(2015)、《做严肃的电视:英国电视为什么好看》(2013)、《他们那一套:中国记者的英国社会观察和影像记录》(2012)、《牛人牛语:中国学者牛津讲演录》(2011,合著)、《做最牛的主持人2 :解码英国经典电视节目》(2010)、《做最牛的主持人:英国电视名主持和他们的节目》(2009)。
目錄
第一辑
让建筑诉说历史传奇 3
Living in the
Past
深入不列颠的步道 11
New String,Old Pearls
来自墓地的灵感 19
Inspiration from
a Ch urchyard
巴士路王 29
Icon in Motion
温情罂粟花 43
Red Poppy
跨进黄色的门 55
Behind the Yellow
Door
不列颠的遗产 63
British Heritage

第二辑
一座城市的三次奥运 77
One City,Three Olympics
浴火的城市 97
London after the
Great Fires
探访传奇之地 111
Venue of Legends
长高的天际线 119
The Ever-Rising
Skyline
从煤炭码头到城市明珠 127
From Black Coal
to Bright Diamond
市政厅今夕 137
Guildhall between
Present and Past

第三辑
探索世界的知识 145
Explore the Worlds Knowledge
伟大的艺术和文化为人民服务 155
Great Art an d
Culture for Everyone
吸烟违法 169
Tobacco Taboo
酒醉英伦 177
Binge Drinking
Britain
伦敦治堵 187
London Congestion
Charge
自讨苦吃的公仆们 197
Public Servants, Private Grief
献给公众的礼物 205
Gifts to th e
Public

第四辑
乡村撒切尔 213
Thatcher Country
拯救博勒市场 221
Saving an Old
Marke t
身边的绿色空间 229
Green Space with
Me
苏格兰场的公共安全教育 237
Safer London
一扇通向英国社会的窗口 247
Organised
Hospitality
一家之主 259
The Head of the
Family
客居英国 265
At Home in
Britain

后 记 272
Afterword
內容試閱
【前言/序言】



祝贺!
翻开这本书你将步入一次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奇妙之旅。从蓝徽的重要性到绿色的城市生态,本书对英国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观察。你能透过很多错落构成伦敦天际线的标志性建筑看到背后的历史,从卡迪夫大规模的城市改建计划经验中、从低调的红色电话亭和双层巴士为何闻名世界中有所感悟。同时,也解析了从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追求到大众都遵守的法律法规的社会文化。
周康梁教授十多年前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首次赴英国,此后,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向中国读者介绍英国历史、城市发展、文化、名人以及公共服务广电体系,受到对英国传媒经验抱有浓厚兴趣的中国广电行业的欢迎,他的书在中英媒体文化交流间构建起了重要的媒介和桥梁。
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在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册中,他是唯一被专门介绍的中国学者。
同时,周康梁教授与英国官方和民间组织合作,参与到在当地推广英国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无论是总领事馆组织的媒体聚会,还是媒体工作坊,作为一名在牛津的中国路透学者,与来自中国西南的媒体人分享他对英国媒体的观察和观点是十分有价值的。在英国昆明周期间,他关于英国文化和教育全面深入的两场讲座,给观众和组织者留下深刻印象。
带着热情、好奇心和专业技能,在英国城市和乡村,周康梁教授观察、探索和发现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风土人情和细微之处,并将其记录在这本令人欣喜的书中。我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它能激起你前往英伦的欲望,去亲身感受与众不同。

艾佩诗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
2018年2月28日




前言 带着好奇心上路

2006年10月,应朋友托付,我陪同两位英国摄影师拍摄云南境内的长江上游,他们更习惯于称这条江为扬子江,一周的合作经历让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冲击。
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位喜爱摄影的音响器材专家,因为长年游走于这些山水之间,特别邀请他客串司机兼向导,本来这是一次有着共同兴趣点和目的的旅程,但从第一天开始,碰撞就没停止过。比如,英国摄影师提出的要求是介绍流域附近最有特点的景观和走访典型的乡村社区,当向导朋友兴奋地载着大家到达他认为值得推荐的地方时,不列颠人有时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有时则只是以他们特有的客套口头赞美一下,却并没有开工干活的意思。而当驱车匆匆赶路时,他们可能会毫无征兆地要求停车,并对着窗外看似平淡的风景大呼Beautiful(漂亮),然后搬下大型摄影器材猛拍一气。如此反复数次后,搞得我们的向导很茫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另外,一路上在饮食起居、行程安排、对当地风土民情和中国国情的理解等方面一直存在分歧,沟通也时有不畅,为了能顺利完成拍摄计划,双方还如谈判般认真严肃地交流过数次。最终,这趟工作之旅在艰难地相互磨合与妥协中结束,幸好,英国人拍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多年后,随着对英国了解的加深,我发现来自大不列颠的摄影师和画家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几乎走遍了中国主要城市乡村,更早期时候,受印刷技术限制,他们则用版画形式向本国人直观形象地展现古老中国的风土人情,留下大量宝贵资料,而我们陪同的摄影师采用的拍摄方法和思路与他们的前辈如出一辙。
行摄旅程结束不久,我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英国访学之行,向周围曾经在这个国度有过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朋友咨询,希望除了书本上的介绍外,能对传说中的日不落帝国有更多了解,也试图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大不列颠的形象。
一位刚留学归来不久的女孩告诉我,在英格兰西南部的生活很惬意,那里的阳光、海岸、草地和城堡给她留下美好回忆,言语间充满了陶醉和幸福,兴奋的面颊好像要开出花儿;而另一位更早些的海归说得更多的是苏格兰北部漫长的冬季和难熬的长夜,那一年,简直是噩梦!
说话间,额头似乎能拧出水。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这时,一位前辈插话道,这也更激发了我对即将登陆岛国的好奇心。
2007年1月17日下午4点,我第一次踏上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土地,走出希斯罗机场,空气中弥漫的是一股淡淡的、甜甜的香草味。数日后一个朝阳晃得人睁不开眼的清晨,第一次离开伦敦去往其他城市,窗外如画般的美景向后飞驰,令人目不暇接。冬日湛蓝的天空,成片青绿的山丘和上面悠闲吃草的牛羊,让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英国同行在中国看到类似场景时的反应。我们有被冠之以香格里拉的高原风光,不列颠有名为高地的壮美景色,我们总以为自己身处的地方是最美的,而对见多识广、走遍世界的英国摄影师,则可能只是他们见识过的众多风景中的一处,眼界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其实,再漂亮的英格兰南部也有疾风暴雨,苏格兰漫长的冬夜换来的是夏季晚上10点多还能看到美丽晚霞的夜空,只是每个人由于心境不同,记住了截然相反的部分而已。如果总是想着那些细雨霏霏、雾霭沉沉,英国就是冰冷、阴暗和潮湿,避之不及的老英格兰;而眼前浮现房前屋后怒放的花朵和人们脸上的笑容,还有甜得发腻的各色布丁时,大不列颠就是开朗、热情和令人回味的。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审视角度不同,体验相去甚远。
我想起了行前去与一位同事道别的情景,当他得知我即将赴英访学一段时间后,略带不屑地说:你去学他们那一套呀!
他们那一套是哪一套?我们对他们那一套有多少了解?这是一个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太过自信于自己的这一套,而忽略了世界之大,天外还有天。更为遗憾的是,很多人,既没有弄明白自己这一套,更不愿意搞清楚别人那一套。
所以,有色眼镜不总是架在别人的眼睛前。所以,时至今日,总还有人问我:伦敦还是雾都吗?泰晤士河仍然臭气熏天吗?而恰恰我们自己生活的城市,从北方到南方,正在成为一座座新的雾都,一条条清澈的河流变成冒着黑泡的排污道。
所以,不止一位初到伦敦的中国人面对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大片公共绿地略带惋惜地感叹:这能盖多少高档楼盘啊? 他们已经习惯了满眼热火朝天的工地和置身钢筋水泥森林中,觉得那才是现代化,并且对伦敦居然没什么太多摩天高楼表示不解。
一百多年前,米字旗插遍半个地球,统计数据记载,1848年大英帝国的人口总数是两亿两千两百万人,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15,领土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如丘吉尔所说,一帮豪饮的、打硬仗的、爱游戏的、诗意的、粗犷的岛民最终成为世界四分之一疆土的统治者。伴着坚船利炮,他们输出工业发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和殖民统治,至今还影响着世界,而这一切背后必定有原因。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时,我发现:他们,确实有一套。
早在85年前,在剑桥的诗人徐志摩就说过:至少我们得承认英国,就它本身说,是一个站得住的国家,英国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它的是有组织的生活,它的是有活气的文化。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则在更早时夸赞英国人不是靠机遇,也不是靠人多势众,而是靠他们的品质和个人非凡的能力,引领者当今世界的潮流,把一个原本寒冷、贫瘠的北极小岛,建设成整个世界上最盛产、最奢侈、最威风的国度。
作为一名调查记者,职业的习惯总让我对陌生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看到现象后面的背景。随后的日子里,我以十足的精力游走了这个岛国的很多地方。虽然废寝忘食,甚至是贪婪地记录、观察和查阅资料,试图距离这个国家和人民更近些,但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纯朴的民风、秀丽的风光、傲视全球的眼光让人眼花缭乱,海量信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我所能涉足和关注的内容连沧海一粟、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关于英国的宏观历史介绍和旅游指南、宝典已经有很多,我所关注的一些选题则是大家貌似熟知,但是又没有深入了解的,内容涉及历史沿革、政治体制、城市管理、社区规划、法律法规、社会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于是,采访和挖掘背后的故事,拍摄图片和视频便成为我乐此不疲的事情,每每有所斩获,便恍然大悟、兴奋不已,其中很多故事就连英国人自己都知之不详,由此也让他们对面前这个探寻不列颠历史、文化的中国媒体人另眼相看。
在写作英国电视研究专著的间歇,我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专栏,当时的想法是利用专栏定期刊发的压力作为动力,让自己在本来已经很繁忙的工作间隙不懈怠,把散乱和零碎的内容整理出来,积少成多,最终集结成册。
此后,在专栏基础上,陆续对篇幅和内容进行了大幅扩充、修订和完善,并且增加原创拍摄的图片,为让读者对涉及的历史部分有更形象理解,还从相关机构搜集了一些资料图片。
散点是系列专栏的特征之一,主题涉及英国社会方方面面,内容都是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基于自己以前生活、工作经历的所思所感,看起来记述的是英国的人、物、事,落脚点却无一不在万里之外的祖国。如果按照英国电视制作的路数,这本书有可能会是一部同名纪录片配套发行的读物,英国人对历史、文化的介绍不止停留在书本上,很多电视节目也不是一次性消费的易耗品,纪录片是传播某个领域知识的很好载体,对此我的不列颠同行们花样翻新,新意倍出。不得不说,无论作为学者、媒体人、摄影师,还是专栏作者,我的创作思路受到他们很大启发。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英国学习、生活、工作和旅游,但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个人能力、工作性质、人生阅历等限制,如前面的例子一样,每个人看到、理解和经历的英国大相径庭。作为读者,我曾经阅读过不少前人写下的他们眼中的英国,时光荏苒,当年的文字变成了我们比照历史和当下的范本。我希望,今天您手里的这本书在未来也能成为人们了解21世纪初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英国的一个标本。
用于本书封面设计的原始图片拍摄于伦敦塔,那是一个风云变换的下午,太阳被翻滚的乌云遮蔽,但不时透过云层把阳光投向泰晤士河边的昔日皇家城堡,这一场景很符合我心目中的英国形象和元素,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风光不再,但还极力保持昔日的威严。下面呈剪影状的塔楼用一位艺术家朋友的话说就是:太英国了。四辑首页的风景选自两个春夏秋冬在同一地点拍摄的众多图片,我想用这种形式区别于普通旅游指南,只有经历足够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了解才有尽量接近其本来面目的可能。总之,本书希望从外到内,从图片到文字传达浓浓的英伦风味。
带着好奇心、发现的目光、勤快的双腿和思考的头脑上路,这不仅成为我的标签与符号,也在影响着我身边的人和学生。行走英伦的日日夜夜,一直在尝试解读不同文化,探寻他们那一套。
于是,有了本书的书名。


ii-fon?ml??!?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月5日被俘,然后迅速解送伦敦。8月23日,赤身裸体的华莱士被拴在马后游街示众,到达史密斯菲尔德,凌迟处死。电影的结尾处,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威廉华莱士声嘶力竭地喊出Freedom(自由),不知让多少观众感动落泪。700年后的2005年,人们在附近的圣巴塞罗缪教堂为他举行了纪念仪式,这是他死后的第一个正式葬礼。

1945年二战期间,史密斯菲尔德市场在德国发起的闪电战中遭到轰炸,造成160人死亡,其中,鱼市和蔬菜水果市场被摧毁。后来它又遭遇火灾破坏,但都没能阻挡顽强的经营者们一次次重建。2005年,市场也曾经面临拆迁的危险,房地产开发商想建一座七层的写字楼。此计划一出便遭到英国遗产和拯救不列颠遗产等组织的反对,通过宣传,公众知道了这座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重要性。
最终,在社会和媒体的强烈抗议,以及政府组织的听证下,市场得以保全,纳入一项新的城市发展计划,成为该区域的历史标志之一。现在史密斯菲尔德市场是伦敦的中心市场,也是英国最大的肉类批发市场,经营的肉类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规模在欧洲也能排得上号。
已经打烊的市场,主通道两边用黄色展览板展示着饱经风霜老建筑的历史,其中那些当年的小贩们看似平常的留影很是感人,他们身穿白大褂,头戴白帽子,一个个干净整洁,凝望镜头的眼神祥和平静。在最后一块展板上,一群年轻经营者的笑脸下面印有三行字:
昨天,我们在这里;
今天,我们在这里;
明天,我们还将在这里。
那天是周日,一路走街串巷,沿着并不热闹的城市道路,穿行于历史建筑和普通居住社区间,虽是夏季,因为有间或出现的绿地和林荫道,加上对路线上一个个景点的期待,行走起来并不觉得疲惫。
在本次徒步终点安杰尔地铁站附近,一座红砖和玻璃墙面构成的建筑物 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映入眼帘,别看它外观中规中矩,与市中心那些古典风格的公共建筑比起来低调很多,但也是大有来头。剧院名称意译是萨德勒斯的井,据历史记载这里以前真有一眼泉水,萨德勒斯家声称井里的矿泉水能治疗水肿、黄疸、坏血病、贫血等疑难杂症。剧院就建于那一时期的1683年,是伦敦城历史上的第二座公共演出场所,现在的建筑建盖于1998年,已经是同一地点翻建的第六座了。三层看台的剧场拥有1560个座位,是世界著名的舞蹈演出场所。
在剧场的广告栏里我意外地看到青春版《牡丹亭》和少林武僧的演出预告,为了吸引英国观众,《牡丹亭》的招贴画用上了中国戏曲刀马旦的扮相,这与我们印象中传统昆曲粉黛佳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以至于一开始并没认出是昆曲名剧。巧合的是,几天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礼堂里,该剧导演白先勇先生开设英文讲座,配合精美的剧照,对中国昆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深受启发,对此后研究和传播京剧艺术的实践大有帮助。
作为参观者,我不得不为在这么小的范围内有如此密集的古迹和由此引出的深邃历史感到惊讶,如果不是置身活生生的实物和遗迹旁,仅凭抽象的地名和街边竖立的简介,是很难引起人们追寻历史的兴趣的。英国人为拥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而感到自豪,以能够展示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美丽风景倍感骄傲。有了步道地图和沿途标志物的引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徒步变得如探险般刺激,像游戏般有趣,在行走中收获知识、快乐、健康和感悟。
以上见闻只是全程3.2公里步道中的一部分,有历史遗迹,有在原址上重建、未改变使用功能的新建筑,无论哪种,它们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标明自己的年代和历史介绍。这次徒步行走经历提醒我千万不要忽略伦敦街边的一座普通建筑,即便是一座农贸市场,背后也许都隐藏着悠久的历史、沧桑的故事和城市发展的理念。
透过建筑看到的是一个个历史片段,它们都和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干瘪枯萎。历史人物和事件不是教科书上空洞的描述,他们就在身边、在脚下。老房子、老街道就像DNA一样传承着远古的信息,让人不经意间就置身其中,感受跨越时空的气息。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旅游景点或者自然风景区为游客和健身者们修建步道,而如英国人那样在城市中心区规划步道的则很少,除了文化和习惯不同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城市在经过30多年日新月异的改造后,老房子、旧街道、窄胡同、古码头淹没或消失在商业开发、旧城改造和所谓的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老城区能串起来让游人边走边看的非旅游景点的遗迹已经很少。
那些若干年前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如今多半面孔雷同、千篇一律,被高架桥、下穿隧道如蜘蛛网上上下下地缠绕于钢筋水泥森林般的摩天大楼间。历史如果能存在于一条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街道名称中,那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