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編輯推薦: |
昌耀是当代诗坛广受肯定的一位卓越诗人,其诗歌成就和一生坎坷经历都特别值得研究。本书从专业诗学的角度对昌耀其人其诗做了具哲学高度的美学剖析,研读精深,借鉴的素材也非常丰富,是一部质量很高的作家论著。
|
內容簡介: |
昌耀是当代一位颇具诗歌个性的诗人,也是被诗歌界广泛认可的一位大诗人。《昌耀论》从诗歌创作的层面对昌耀及其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析,旨在探寻昌耀宏大的诗歌文本之后的人生,对西部诗人昌耀苦寒的一生以及生命中的波澜,及他在种种境遇下进行的创作做了一个整体上的梳理。
|
關於作者: |
张光昕,1983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2013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和批评,有学术专著《西北偏北之诗》、诗论集《刺青简史》、随笔集《补饮之书》。担任《新诗评论》(北京)编委、《飞地》丛刊(深圳)编辑,主编2013至2015诗歌年度选本《诗歌选粹》、《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北京青年诗会诗选》(2017)等。
|
目錄:
|
导言 没有拜物教的物神
土星,噩梦,语境 /1
复写,转换,自救 /7
惰性,情结,梦想 /17
元素,讲述,物神 /25
第一章 水和欲望的五重根(19551967)
慢:圣恋 /36
镜:自恋 /47
浪:血恋 /53
柔:父恋 /60
渴:她恋 /69
第二章 建筑师的空间语法(19781984)
空白练习曲 /77
建筑学转向 /86
空间诸形态 /99
伦理学泥团 /109
诗性微积分 /116
第三章 火的意志及其衰变(19851993)
淡季,或烘烤主义机器 /128
认识论断裂,或火的重建 /141
魔鬼化,或以头撞墙 /153
诗歌月经期,或爱情话语 /165
双重匮乏,或双重火焰 /177
第四章 游吟之气:词的跃迁史(19942000)
散文时代,晚期风格 /194
晚期风格,千座高原 /204
千座高原,呼吸之间 /216
呼吸之间,双轴范式 /230
双轴范式,目光之城 /244
结语 汉语好人 /261
昌耀简明年谱 /266
参考文献 /299
后 记 /312
|
內容試閱:
|
本书早在2012年就定稿了,当时我还不到三十岁,正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它的前身是我的硕士论文。2010年5月,我拿它参加答辩时,已写出了十万字。记得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贺桂梅先生,她在宣读评语时,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该论文为当下的昌耀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很感谢答辩委员们对我的肯定,这多少可以证明,一个混迹在管理学院的大学生转投文学专业的险路是正确的。但走上正途就没权利懈怠和撒娇了。昌耀研究是我的学术童子功,缘起于2008年的夏天。某个傍晚,我的导师敬文东先生照例约我在学校西门的李师傅拉面馆小酌,他依旧健饮亦健谈,督促我先下手为宜,埋头几年,做一部有质量的大论文,为自己将来的研究工作夯实基础。从各方面来讲,昌耀研究是个绝好的选题。在若干小瓶二锅头的催化和若干燕京啤酒的灌溉下,我的写作激情被母校的夜色煽点起来,焦急地等待着被纺成粗布或锦缎。敬先生对这篇尚在蓝图中的论文寄予厚望:它应当让人读出荡气回肠之感,因为昌耀是个大诗人。
写作终究是项诚实的体力活,对待搞学问这件事,我心里始终蹲着一个农人,除此之外,没有半点商人的头脑。怎样才能在写作时既不受人打扰又不打扰别人呢?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异想天开地向黑夜开辟出一块自留地一间生态学实验室一个好友把钥匙留给了我。我每晚在月下出工,备好茶叶和泡面,独自写作直到天亮。为了逃避保安查夜,我尽量不开房灯,揣摩昌耀的诗时,只能借助电脑屏幕微弱的光亮。当然也有头脑壅塞、颗粒无收的时候,我便整晚枯坐,渴望着清早宿舍楼一开门,就能扑回我的小床。如今,这篇论文扩充了一倍的篇幅,有了书的厚度和投向未来的虚影。它在时间里变成琥珀,封存了许多我学生时代的天真观点和转瞬即逝的才华。每当我翻开它,仍能触摸到一股初生牛犊的倔力,但生产的成就感敌不过持续而强烈的妊娠反应。活到今天,对我来说,生活本身比一首古怪的诗更难对付。艺术不再能提供纯净的庇护所,它本是一道投身生活骇浪的涉江之梯。问诗问学,皓首穷经,我们谁不是在这最高的虚构里学习最广阔的人生呢?
在定稿后的六年里,我的写作和研究经历了一些变异和彷徨,一部《昌耀诗文总集》却总在手边,差不多被我翻得稀烂。我近期对昌耀的作品有了些新认识,但那并非什么更高深的见解,而是更靠近了拙朴和平淡的地平线这使我不得不对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法感到羞愧尤其是前阵子,我反复细读了昌耀的部分书信(被他本人临终前收入《昌耀诗文总集》)。从那些秉笔直书和真情流露之处,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他诗歌语言中的怪诞和狰狞,那的确是从现实生活的毛孔里一滴滴分泌出来的,而不是大而化之、随行就市地被冠以西部归来或现代之名。我隐约觉得,越是艰深地揳入诗人创造活动之腠理,就越发洞明地收敛自己在残破世相中的孤心。诗歌绝不会成为手眼通天的恩主,它只是一位无用无言的透明囚伴。
感谢敬文东先生带领我登堂入室,并给予我严父般的关怀。感谢作家出版社对这本小书的垂青。感谢李宏伟先生的举荐和谢有顺先生的力邀,让本书有幸忝列一套灿若星河的丛书名单。感谢我的责编田小爽女士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所有在我求学和研究道路上向我施以援手的老师、前辈和朋友们,在这里我无法一一提及他们的名字。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的默默支持。本书中的部分章节曾被加工整合成单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诗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武陵学刊》《艺术时代》《传记文学》《西部》《飞地》《诗品》等刊物上,在此特向以上刊物和相关约稿人致谢。我的写作还将蹒跚前行,每当在途中遭遇困难,我都愿回到这里,重整河山再出发。因为,这是我亦弓亦琴的第一本书。
2018年5月4日,北京像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