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78.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2.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
編輯推薦: |
近些年来,立足汉语事实,发现汉语特点,构建具有汉语特点的汉语言学理论,已经成为汉语研究的新动向。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汉语的基本事实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揭示、解释,而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必须立足汉语事实,重新描写、梳理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和规律,凸显汉语语用常态的规约性。本书对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现象及其历时演变的考察也属于此类尝试的一个实例。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汉语具有反义聚合关系的量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这个性质形容词的次范畴类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反义成对的量度形容词几乎都具有不对称现象,本书首先主要从构词能力、词语搭配、句法分布、特殊构式等多方面对量度形容词大小、多少、深浅等的不对称现象进行穷尽性考察与分析,并尝试从句法语义的限制、主观性差异对隐喻中突显作用的影响、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共同作用、社会规约性的制约等角度对其不对称的原因做出解释。其次,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视角对成对量度形容词的语义演变进行详细考察与分析,探讨量度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与历时演变之间的共变关系。再次,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反义量度形容词共现对举两字组大小、长短、高低(矮)、宽窄、厚薄、深浅、粗细、远近、快慢、贵贱、多少、轻重、早晚等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进行考察。*后,借鉴词汇化、语法化理论,考察研究反义量度形容词共现对举两字组大小、长短、高低(矮)、宽窄、厚薄、深浅、粗细、远近、快慢、贵贱、多少、轻重、早晚等的词汇化或语法化过程,并对其虚化机制及动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
關於作者: |
石慧敏,女,上海人,语言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历年来先后在《修辞学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201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好文出版社等出版对外汉语教材7部。曾赴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汉语教学、研究及讲学。
|
目錄:
|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汉语量度形容词研究述评 1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12
第三节 存在问题及研究宗旨18
第四节 考察对象及鉴定标准19
第二章 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的个案解析(上)23
第一节 大小的不对称23
第二节 深浅的不对称32
第三节 高低的不对称44
第三章 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的个案解析(下)59
第一节 远近的不对称59
第二节 快慢的不对称76
第三节 多少的不对称89
第四章 汉语量度形容词历时演变的个案解析107
第一节 深浅的语义演变107
第二节 高低的语义演变121
第三节 多少的语义演变129
第五章 汉语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与层级分布138
第一节 对举两字组及其整合鉴别依据138
第二节 对举两字组整合度及其区别性149
第三节 对举两字组整合动因及其解释159
第六章 汉语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历时演变的个案分析168
第一节 深浅的历时演变轨迹 168
第二节 高低的历时演变轨迹 179
第三节 多少历时演变轨迹 187
第七章 余论197
第一节 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的演变动因197
第二节 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的认知解释202
参考文献 207
后记216
|
內容試閱:
|
序
石慧敏的这本专著《汉语量度形容词的不对称及其历时演变研究》,是她主持
的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现代汉语量度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及其不
对称现象研究(项目编号: 13ZS088)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历时平面的
考察。
汉语量度形容词最初是由陆俭明先生提出的,他在1989 年发表的论文《说
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 期)集中说明并描写了这个形容词的次范畴
类。按照他的界定,所谓量度形容词具有可量度性,可以与数量词语组合,并且
往往成对出现。例如:
大 小 长 短 高 低(矮) 多 少 宽 窄 厚 薄 深 浅
粗 细 重 轻 远 近 快 慢 早 晚(迟) 贵 贱(便宜)
在笔者看来,此类形容词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具有可量度性,能标示客观事物的量
化特征,比如身高1 米8矮10 公分,具有真值效应。另一方面具有一般性质
形容词都有的相对性,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身材较高的人叫作高个子,可他与姚明一比,又成了矮个子,这里高和矮都是相对的,表现的是模糊义。
因此,陆俭明先生提出量度形容词这个次范畴类之后,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确实
是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在该专著中,作者集中说明并描写了量度形容词在实际使用中凸显的一个现象,即成对的量度形容词在语义、语法、语用各个层面中表现出出来的不对称特点。
新世纪以来,汉语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动向。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提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理念。毫无疑问,这也成为汉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沈家煊先生在第19 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2016)的大会总结中指出,汉语研究应当对国外学者提供语言探索的启发性,而不仅仅是用来印证他们理论的适用性。为此,他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了汉语研究中坚持吸收外来,不忘本来的基本理念。沈家煊先生主张: 汉语研究一方面要吸收外来,就是对国外好的东西,我们要继续学习与吸收,就像赵元任先生曾说的那样,学到一个合格的程度;另一方面要不忘本来,在学习与吸收外来研究成果的同时,要能够跳出去,结合汉语实际,立足汉语事实,提出具有汉语特点的创新观点。
这是值得汉语言学研究者深思的基本理念。近一个世纪以来,汉语研究基本上是依据西方语言理论框架来展开的,确实有不少研究是用来印证西方语言理论的适用性。好在近些年来,立足汉语事实,发现汉语特点,构建具有汉语特点的汉语言学理论,已经成为汉语研究的新动向。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汉语的基本事实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揭示、解释,而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必须立足汉语事实,重新描写、梳理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和规律,凸显汉语语用常态的规约性。这个基础工作好比盖楼打地基,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但工作量大,且会面临吃力不讨好的风险。事实上,不少学者正在尝试这样做,笔者觉得作者的这个课题研究对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现象及其历时演变的考察也属于此类尝试的一个实例。
该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借鉴了当代标记理论、结构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比较适用于汉语的当代语言理论和方法,重在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解释。全书采用典型示例方式展开,包括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 关于汉语量度形容词共时平面不对称现象的个案解析,选择最常用的量度形容词大小深浅高低(矮)远近快慢多少作为示例。(二) 关于汉语量度形容词不对称现象历时演变的个案解析,选择最典型的深浅高低多少作为示例。(三) 关于汉语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层级分布及其历时演变轨迹的个案解析,在第二部分探索的基础上,选择深浅高低多少作为示例。
纵观全书,由于作者采用的是示例方式的考察,所以就每一个个案的解析来看都挺不错,语料翔实,描写充分,脉络清楚,判断准确。比如对深的多义范畴的解析就很典型。许慎《说文解字》解说深是一条河流的名称: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从水罙声。深水古代也称潇水,今天潇水从源头到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一段仍称为深水。但是据考证它并不是深的最早的意义,这可以从字形上加以判断。深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水,显然与水相关;声旁字罙兼表意,从小篆字形分析当与探(一只手拿着火把在洞中探索的会意构形)同源,即水探不到底叫深。因此清代朱骏声训:其实不浅当为深之本训。《诗邶风谷风》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用的就是深的本义。水深指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因此深的本意指水域,有两个语义原点: 一是纵向距离大,二是水量积聚多。深的词义从这两个语义原点开始引申,成为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引申有两条路径: 一条是链式引申路径,起点是纵向距离大,引申出如下义项:
(1) 从上到下距离大。如: 高山深谷 这条沟特别深。
(2) 从外到里距离大。如: 庭院深深 这个山洞好深。
(3) 距离开始时间久。如: 深更半夜 夜已经很深了。
(4) 表示程度。如: 深信不疑 深深地爱上了她。
(5) 表示精到。如: 深谋远虑 他考虑问题很深。
这些引申义跨越了不同的认知域,本义和义项(1)(2)都是空间域,义项(3)是时间
域,义项(4)是程度域,义项(5)是思维域。这些不同认知域是通过相似性的隐
喻认知方式连通的,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的衍生。另一条是辐射式引申路径,起点是水量积聚多,引申出如下义项:
(1) 颜色过浓。如: 深颜色的好看 这个料子的颜色太深了。
(2) 树木茂盛。如: 城春草木深 禅房花木深。
(3) 感情笃厚。如: 父子俩感情很深 我这些哥们交情很深的。
(4) 道理精微。如: 这个道理太深了 这本书写得太深了。
这些引申义也跨越了不同的认知域,义项(1)是色彩域,义项(2)是植物域,义项
(3)是情感域,义项(4)是知识域。通过核心要素某类元素积聚量多的隐喻机
制,本义投射到了不同的认知域,由此建立连通,构成多义范畴。在此基础上,作者
还对上述两条语义引申路径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以相同的方式展示了浅的语义引申,体现了两者的不对称,令人信服。
当然,也正因为作者采用的是示例方式的考察,所以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每个个案都很清楚、完整,但这些个案背后蕴含的共性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归纳、提炼。比如量度形容词的不对称在语义、语法、语用各层面的表现有什么共性?从本义对称到多义不对称的演变动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表积极义的词(如: 高、大、长、远)来表达无标记用法?等等。
石慧敏带领她的科研团队在汉语量度形容词这个领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耕耘,笔者相信通过她们的进一步探索、考察,本课题的研究会更趋完善,更具理论和应用价值。
吴为善
2018年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