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鲁迅被遗忘的时光。鲁迅一直在被神话、标签化、片面化,甚至一度成为刻薄毒舌、固执凌厉的代名词,而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却一再被阉割,这也与鲁迅当下广为流传的多为抨击时事的作品不无关系。所以少年鲁迅是久被忽视的一段时期,也是极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的一段经历。《鲁迅的青年时代》意图带读者重走一遍鲁迅成长之路,不趋同,不盲从。
2.周作人首次公开评价鲁迅。周氏兄弟二人皆是文坛翘楚,生活又重重纠葛不断,不同于鲁迅的尖锐无畏,周作人喜好平淡无波,不愿过多参与有关鲁迅的讨论,尤其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立场更是讳莫如深。此次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却是明确表达对鲁迅的态度,即要把他当作人去看,不是当作神,并以此贯穿全书,再现了真实生活中一个有冷冽也有温情的鲁迅。
3.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
內容簡介: |
《鲁迅的青年时代》旨在讲述鲁迅文学创作的始基,也贯穿着周作人对鲁迅的立场,即把鲁迅当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学,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青年时代》通篇平淡朴实,却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这也让世人见到鲁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严厉可畏,还有特别和善的那一面。
|
關於作者: |
周作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
目錄:
|
鲁迅的青年时代001
一 名字与别号001
二 师父与先生004
三 遇见闰土008
四 祖父的故事010
五 避难012
六 买新书015
七 影写画谱019
八 三味书屋023
九 药店与当铺028
一○ 往南京032
一一 东京与仙台036
一二 再是东京041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047
鲁迅与中学知识055
鲁迅的文学修养061
鲁迅读古书068
鲁迅与歌谣076
鲁迅与清末文坛083
鲁迅与范爱农090
鲁迅与弟兄099
鲁迅与闰土107
鲁迅在南京学堂111
鲁迅的笑116
阿Q 正传里的萝卜119
附录一 关于阿Q正传 124
一 引言124
二 本文126
附录二 关于鲁迅131
附录三 关于鲁迅之二143
|
內容試閱:
|
今年十月值鲁迅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有些报刊来找到我,叫写纪念文字,我既不好推辞,也实在觉得有点为难。这个理由很是简单明了的。因为我以前所写关于鲁迅的文章,一律以报告事实为主,而这事实乃是事物的一类,是硬性的存在,也是有限度的。我对报刊的同志们说,请大家原谅,写不出什么文章来,因为我没有写文章的资本了。我写那些旧文章的资本都是过去的事实,而那样的资本却有一定的限量,有如钞票似的,我所有的一札有一定的数目,用掉一张便少一张,自己不可能来制造加添的。各位都谅解我的意思,但还是要叫我写,我也不好再硬辞,只得答应下来,结果便是这几篇文字。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盛意,肯给我印成小册子,这是我所感谢的,但如上文所说,这些文章或者内容不大充实,要请读者原谅,只是空想乱说的话那我可以保证是没有的。不过话又说了回来,这比起我以前所写的或者有地方还较为得要领些,不是那么的散漫,有地方也供给了些新的事实,虽然这分量不多。《西北大学简报》上登载一篇我的女儿所写的纪念文,里边说到有些小事情,例如鲁迅不爱理发的一节,颇能补足我们的缺漏,也就抄来附在里边了。除了这些新写的文章以外,我又把旧稿三篇找了出来,作为附录,加在末尾。其中一篇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完了的时候,又两篇则是鲁迅刚去世后所写,也都有纪念的性质,重印出来,或者可以稍供读者的参考。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记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