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編輯推薦: |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
|
內容簡介: |
全书分四卷,共约400万字,内含中国22种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籍珍品图片1000幅左右,包括书籍、文书、碑铭等类别。每一文种概略介绍这一民族的基本情况、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类别和各种版本形式、整理研究状况等,各文种收古文字文献图片约50幅,简明介绍每一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价值,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料进行释读,包括原件影印、拉丁字母转写、字译、句译、全译、注释和评价。本书的编撰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和教学机构专家,内容较真实、科学。
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片,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总结以往100 年来的整理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也为事业的延续和人才的成长营造合适的平台,为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
關於作者: |
张公瑾,男,1933年生,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傣族语言文化和语言学理论教学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著有《傣族文化》、《傣族文化研究》、《傣历、公历、农历百年对照年历》、《中国的傣族》(曼谷泰文版)、《文化语言学发凡》等。从教5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以其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黄建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
|
目錄:
|
序言 张公瑾 (1)
第一册
藏文 徐丽华 编著 (3)
西夏文 聂鸿音 编著 (201)
彝文 黄建明 王继超 编著 (313)
东巴文 哥巴文 木仕华 编著 (411)
白文 王 锋 张锡禄 编著 (527)
第二册
方块壮字 梁庭望 编著 (637)
傣文张公瑾 戴红亮 编著 (797)
水书 吴贵飙 潘朝霖 韦学纯 编著 (887)
布依文 周国炎 编著 (1077)
第三册
佉卢字 张铁山 编著 (1213)
粟特文 李 雪 编著 (1227)
于阗文 李 雪 编著 (1241)
焉耆龟兹文 李 雪 编著 (1299)
突厥文 张铁山 编著 (1341)
回鹘文 张铁山 编著 (1441)
维吾尔文买提热依木沙依提木 阿布都那扎尔阿布拉 编著 (1573)
第四册
契丹文于宝林 编著 (1789)
女真文孙伯君 编著 (1861)
八思巴文照那斯图 宋洪敏 编著 (1901)
回鹘蒙文伍 月 编著 (1927)
满文吴元丰 编著 (2023)
|
內容試閱:
|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民族古文字古籍整理研究100 年通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片,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总结以往100 年来的整理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也为事业的延续和人才的成长营造合适的平台,为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化。文字是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除汉字以外,不少少数民族曾在不同时代创制、使用过本民族的文字。其中有些文字早已不使用了,有些则几经变革,延续使用至今。这些文字种类繁多,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既有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又有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几乎囊括了人类文字发展各个阶段的各种形态。而且使用这些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数量巨大,可与汉文文献相媲美。
我国古代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和使用的文字,统称为民族古文字。这些民族古文字有自创的,称为自源文字,多数文字都是借用其他民族文字经过改造而成为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中有10 多种是表音文字,其中来源于阿拉美字母体系的有?卢字、粟特文、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满文、突厥文,契丹小字也有人认为属于这一体系;来源于阿拉伯字母的有维吾尔文;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的有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古藏文、八思巴字和四种傣文等。来源于表意文字的,即属于汉字系统的民族文字,他们用汉字或将汉字作了变动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古代有契丹大字、女真大字、女真小字、西夏文。有一些是沿用到近现代的,如水书、白文、方块壮字、方块布依字等。自源文字有属于图画象形文字的,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也有属于表音文字的,如音节文字纳西族哥巴文和彝文。这些文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保存下了丰富的古籍文献。
我国各民族的文字创制于不同时期,都有悠久的历史。佉卢字使用时代最早,公元前就从印度传入我国,24 世纪通行于新疆于阗、鄯善地区。与佉卢字不相先后的,有粟特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在这之后,7 世纪开始有突厥文,9 世纪开始有回鹘文。上述几种文字都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古代北方契丹族使用的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创制于公元10 世纪20 年代,使用历史近300 年。
古藏文是现代藏文的前身,自7 世纪中叶创制后,经1300 多年,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西夏文是一种属于汉字系统的表意文字,创制于公元11 世纪,使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方块壮字还保留有唐代的碑铭。东巴文、老彝文和老傣文创始至今都已有七、八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
这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历史,从远古到近代,构成了一个时间的连续体。中华民族文化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系统中唯一连续发展下来的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历史也是连续发展下来的,构成了各民族文明连续发展的阶梯。另一方面,这些文字都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阔的边疆地区,又是一个空间的连续体。它们互相衔接,绵延数万里,分布在今天被称为西部地区的广袤地带。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常常处于非中心的地位,在地理上又处于边境区域,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常常被看作边缘文化,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字也就成了中国边缘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边缘文化具有与中心文化同等的重要性。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许多中心文化中消失了的东西,从边缘文化中还能找到;许多中心文化中缺少的东西,要从边缘文化中得到补充;在许多情况下,从边缘文化中还常常能找到中心文化的源头。因此,边缘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实际上,没有边就没有中心,中心是从边量出来的。这正是边缘文化的价值所在。
边缘文化具有开放性,它是不同文化接触交流的结晶。边境地区是与近邻国家相连的部分,它们有的是对外来往的通道,有的是对外交流的枢纽,它们多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的蜀布、筇竹杖是通过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传到印度、阿富汗的,中原的佛教文化是通过古代西域即新疆一带从印度传入的,古代的丝绸之路其西线经过新疆、中亚,南线经过云南、缅甸,都能到达西方的罗马,可见边缘地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频繁的文化交流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拿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来说,属于阿拉美字母体系的文字和属于婆罗米字母体系的文字,都是从国境之外传进来的。属于汉字体系的文字是中原汉文化传播的结果。汉字因承载丰厚的汉文化而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它不仅传播到国内众多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传播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从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域广阔的汉字文化圈。至于象形文字和一些音节文字又是自创的。这些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字,既体现各民族人民智慧的创造力,也造成了中国文字在来源上的多元性和在书写形式上的多样性。
本书收录各民族古籍珍品的图片汇为图册,全书约350 万字,分装四册,第一册包括藏文、西夏文、彝文、东巴文、哥巴文、白文六种文字文献;第二册包括方块壮字、傣文、水书、布依文 (方块布依字)四种文字文献;第三册包括?卢字、粟特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维吾尔文七种文字文献;第四册包括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回鹘式蒙古文、满文五种文字文献。全书收录22 种民族古文字所写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图片1000 幅左右,包括书籍、文书、碑铭等类别。针对每一文种概略介绍这一民族的基本情况、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类别和各种版本形式、整理研究状况等。各文种收古文字文献图片约50 幅,择要介绍每一文献的作者、时代、版本、基本内容、发现背景以及研究情况等,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料进行释读。这些珍品图片和释读材料,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为读者营造浓厚的古代民族文化氛围。收录的图片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刊布的,如维吾尔文中的许多古代文献图片是第一次拍摄的,傣文和哥巴文等多数文种也有不少图片是第一次刊布的,使读者能见到这些珍品文献的真实面貌。古籍珍品的释读部分采用科学版本的释读方法,其中包括原件影印、拉丁字母转写、字译、句译、全译、注释,有的文种还有评价。通过这样的译注,研究者既可研究其语言特点,也可研究古代文字的书写法,还可分析其思想内容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本书中的一个文种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种古代民族的文明,全书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对这些古文字古籍进行科学的整理研究,主要是近百年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成绩最为显著。本书将一百年来民族古文字古籍的整理研究情况加以汇总,基本上可以通览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全部成果。但由于这些古文字文献年代久远,其中十几个文种早已不使用了,能读懂这些文献的人寥寥无几,有的文种虽一直使用到近现代,但古代文献的文字形式和语言特点与现在的情况也大不相同,解读起来非常困难。认识和解读这些文献已经有一定难度,再加上研究人员太少,学科面临严峻的危机,以致学界将这些学科称为 绝学。我们编撰本书实际上包含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思,力图使这笔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 门绝学学科中,本项目所包括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 门。可见本项目的完成,就意味着 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使我国的古代文化不因为文化的断裂而影响人类文明史的延续 (参见光明日报11 月29 日第一版 开栏的话)。
由于本书规模大,撰写人多,通稿工作的难度很大。在本书启动之初,我们对写作体例有统一要求,但完成之后的文稿却仍相差较大。例如,有的文种延续使用到近现代,对该民族的情况介绍就比较清楚,有的文种使用时代很早,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情况本来就不很清楚,这一部分就只能从简。有的文种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极少,如突厥文,只有一些碑铭传世,就无法收录书写的文献资料。有的文种书籍保存量很大,挑选起来很难取舍。还有的文种研究者极少,如八思巴字,目前所知就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照那斯图研究员,他在提供了初步的材料后就谢世了,后来的研究是他的学生帮助完成的,图片还是请另一同志从照那斯图先生为别的书提供的图片中转录并加上说明的。这些情况说明本书编写的难度,也说明这项工作的紧迫性。
在本书最初确定的文种中有 察合台文,这是一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共同祖先使用过的文字,由于为本书撰写这部分内容的专家主张使用 维吾尔文一名,故本书中改用了这一名称。
本书的编撰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科研和教学机构的专家20 多人,都是该文种的专业研究人员,书稿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本书规模过大,统编的难度也大,难免有缺漏或者不确切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