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1.食色是人之大欲,传统食色谓之古人的日常生活,虽是茶饭日常,却有深意存焉,从中窥见古人的物质与精神打成一片的日常生活。亦可见中国传统的性情,吃穿用度都有章法,且有情意藏在其间。这就是传统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味。
2.以学术随笔的小品文风写传统文化,清晰自然,生动活泼,传统对当下生活的观照也潜藏其中,读来既有知识性和当下意义,又富有美感。知识性读物一变而为融知识和审美于一身的美文。
|
內容簡介: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等主题,举类迩而见义远,一滴水里见出大千世界,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文笔清新自然,结尾有余不尽,可信与可爱兼而有之。
|
關於作者: |
郗文倩,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体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代礼俗与汉代文体关系研究秦汉文体史等,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普及教育工作。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古代礼俗中的文体与文学》,以及学术随笔集《菜园笔记》。
|
目錄:
|
1 序 传统的细节和脉络
饮食
3 饮食小道
8 味道的通感
13 文吃与武吃
18 如鬼饮食
23 座次移转
.....
服饰
57 华夏衣冠
61 发如韭,剪复生
66 首饰
69 脂粉
......
行旅
107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113 出行宜忌
117 折柳涕泣
121 死亡也是出行
......
草木
155 春韭
159 香椿
163 野菜与救荒
166 豆话
......
节令
207 节气:大自然的脉搏
212 立春物候
......
百戏
255 角抵为戏
261 幻术西来
268 鼠戏、蚁戏及其他
273 射者,男子之事
......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传统的细节和脉络
人们提及传统文化,提及历史,有意无意的,常常把它们看作是和当下生活形成对照的另一个领域,是停在书本文字间的,大都是些需要保护的遗产,有点儿古老,稍显陈旧,更含着不少虚无感。其实,传统文化表现在很多很具体的方面,医卜星相、宗教戏曲、音乐建筑、书法绘画、时令民俗、乡土语言、饮食男女,乃至鸟兽虫鱼、养生本草,等等,每个领域都有着诸多细节。它们属于历史,更是自古及今,蔓延流淌,渗入到当下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而历史,究其然,原本都是小历史,是局部的、常态的历史,是日常生活的历史,锅碗瓢盆,茶食酒菜,起居动静,喜怒哀乐,是立体的,有现场感的。
本书说饮食、说服饰、说行旅、说节令、说草木、说百戏,这些话题,不离百姓日用、饮食男女,姑且以食色概括之。食色,指向基本的物质生活,也含着最寻常的人性,最朴素的情感。
饮食是小道,但也是大欲,在中国有着最为深厚的文化基础。人们四处搜寻食材,琢磨炖、烩、煎、煮等烹饪方式,体会出食药同源、饮食养生的观念,意识到吃喝关涉身体饥饱康健,也是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体现,甚至也关系到信仰。所以,人们讲座次,发明素食,强调本味,调和五味,认为里面含着人生道理,也是治国理念的隐喻。对比中外文化,大概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的祖先那样,在饮食生活中倾注如此多的注意力,产生诸多创造和深刻的理解。
服饰,本为遮体避寒,可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就进入审美领域,有个体的选择了。中国传统服饰在头、足、挂饰和飘带等方面多加留意,关注上下左右的空间创意和形式美感,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配色讲究。这些既关联生活美学,又承载着情感需求,乃至脱开实用,长袖善舞,达到行云流水的艺术境界。与此同时,穿衣戴帽也与等级地位、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受到公序良俗的牵制,也有着诸多不自由,甚至有的方面走向畸形,诞生了金莲这样的恶之花。
行旅,即关于出行,对此,传统观念中是多有抵触情绪的,这主要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户籍管理严苛,文化传统是相对封闭的。所以,淡漠交往,畏厌出行,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化上的自负和固执。古人对待出行很慎重,有相当丰富的仪式,比如祭祀路神,临别折柳,对亡者的路祭和送别,接风洗尘,等等。仪式是象征,可以疏导情感,大大缓解出行的紧张。人本是崇尚自由的动物,身体自由,精神方能自由。当人们的行旅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文化心理约束而不得自由时,行旅中的愁绪和孤独感就变得很强烈,此时,诗歌就变成抒发的通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负笈游学则
意味着某种突破,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
草木,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草木的感情最初有着很实际的缘由,那就是采摘以果腹,代代手传口授,遂积累了大量有关草木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记其特性、产地、异名、可食部位、吃法、滋味和药性等,配上图录,形成一套名物辨析的方法。同时,人们亲近鸟兽草木,看莺飞鱼跃,草木凋荣,体味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由此感发情性,也生出艺术的自然观。还有些植物来自异域,长途跋涉,漂洋过海,丰富着人们的餐桌,也让我们看到全球范围内物种的大交换。这种交换影响着人口发展,也关涉语言的进程。
节令说的是古人对时间的态度。二十四节气是古老的时间标志,其内核是齐物论式的,淳朴的,也是有品质的。它们与物候时令奇异吻合,有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简约美好,表意形象,是汉语瑰丽的精华,短短二字,就能神奇地构成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所以,了解二十四节气,就好像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脉搏。而与时令相匹配,也衍化出各种传统节俗。人们适时祈福禳灾,并逐渐赋予节俗更多的社会伦理意义,一些历史或传说人物因之成为节日主角,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很有代表性,这也成为传统节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戏讲的是人与游戏的密切关联。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天性爱好游戏。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所以,游戏是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动力,甚至各类文化形式本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百戏是古代对民间各种歌舞杂技的泛称,角抵、幻术、鼠戏、射箭、口技、弄丸、跳剑、蹴鞠、斗鸡、走狗、傀儡戏、秧歌乃至后世诸多天桥把式、民间杂耍、歌舞滑稽、曲艺相声,等等,都可包含在内。对游戏追本溯源,就是探究人性、探究文化的生成轨迹。
以上话题,是我在传统文化世界里托钵而行、随意观览的印记。现在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只能算是大致的地标,以供观者循着线索,摸索向前。偶有所悟,会心一笑,接着,还是要徒步前行的。
2018年7月20日
于福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