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见识城邦·郑也夫作品系列:科场现形记续编

書城自編碼: 32684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社会
作者: 郑也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8750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1-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68.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以爱为名的支配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0.8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
+

HK$ 110.8
《战争史(修订珍藏版)》
+

HK$ 54.0
《郑也夫作品系列:论文与治学》
+

HK$ 59.6
《郑也夫作品系列:城市社会学(第三版)》
+

HK$ 47.9
《神似祖先》
+

HK$ 57.0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編輯推薦:
1.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汇编的社会学课程学生调研论文系列。杨东平、刘苏里、雷颐、熊丙奇等知名学者联合推荐。薛涌作序推荐。
2.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
3.故事性强,令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回忆,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和阐释。
4.本书*编《科场现形记》出版后至今,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內容簡介:
本书为《科场现形记》的续编,由郑也夫教授汇编北京大学及其他学校学生的社会学课程调研论文而成,从具体案例出发对中国教育存在的怪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深刻剖析了中国教育的误区和弊端。
本书包括五编,分别为:高考与中考体美与科举大学的多副面孔高中的现在进行时留守、陪读及其他。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关于中考、高考,招生、入学,大学学习和生活,落榜生的艰难选择,偏远地区学生的留守和寄读,作者们以切近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即使不够全面但仍然真实而震撼人心的报道,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本书为《科场现形记》的续编,由郑也夫教授汇编北京大学及其他学校学生的社会学课程调研论文而成,从具体案例出发对中国教育存在的怪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深刻剖析了中国教育的误区和弊端。
本书包括五编,分别为:高考与中考体美与科举大学的多副面孔高中的现在进行时留守、陪读及其他。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关于中考、高考,招生、入学,大学学习和生活,落榜生的艰难选择,偏远地区学生的留守和寄读,作者们以切近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即使不够全面但仍然真实而震撼人心的报道,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科场现形记续编》,2018
《论文与治学》(再版),2018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201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再版),2016
《文明是副产品》,2015
《代价论》(再版),2015
《信任论》(再版),2015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编),2013
《语镜子》,2013
關於作者: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四十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1986年在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辍。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特立独行,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目錄
序言
我国教育实况五十万言书
薛 涌III
编者的话
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郑也夫 XVIII
一编 高考与中考
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的参与观察
吴少媓 003
高考状元们的遭遇
高佳彬 015
一次未遂的大学录取书买卖
侯军威 022
一所乡镇初中的升学经
展 获 029
某乡镇初中毕业生分流过程调查
石 榴 035
职业高中升学班的培养模式研究
梁阿芬 042
学霸补习社
张奕翔 045
二编 体美与科举
高三体育课存亡之统计
孔泳乐 056
12年前的一支小学田径队 潘韵竹 061
大学中的艺术特长生体制探析
孟令男 070
两个高中美术生自述
邱明雪 利柏霖 078
一个自强的落榜艺考生
林钰涵 085
三编 大学的多副面孔
围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争议
黄佩尧 程思远 091
北大社团接班人境况
管清天 103
北大剑道社教学模式
邢志彤 114
对文科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观察
林济源 121
非主流专业学生的逃离
刘艳娇 128
商科硕士留学热的冷观察
向笑楚 142
几个大学生的间隔年
万 青 147
大学生参与国赛或国际比赛的成本与收益
陈小娇 159
汕大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
戴咏恩 174
中教还是外教汕大英专学生的艰难选择
招蔼珊 187
四编 高中的现在进行时
透视高中生课外阅读
单 良 194
北京某高中的语文课程改革
吴 识 216
农村中学来了城市学生
周宇诗 225
小县城高中的插班生
韩 军 233
以高考为纲的治理术一位治校有方的高中校长
谢肖容 239
职业高中学生流动的可能性分析
王丽雅 245
陪读高中生家庭中的规训与反抗
程炜林 251
中学生寄居老师家现象调查
谢闽龙 261
五编 留守、陪读及其他
湟谷县撤点并校调查
李 爽 269
山村家庭的教育移民经历
侯馨远 28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田珀豪 294
一个西藏同学的青春记忆
奇 姜 301
一个县城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陈燕霞 308
內容試閱
序言 我国教育实况五十万言书 薛涌
考试机器是怎么炼成的
开学第一天,交通早高峰提前半小时到来,交通压力明显上升,达到轻度拥堵程度。学校周边交通压力尤其突出。这是最近一篇小升初报道中的开篇文字。地点是北京。何以如此?报道举出一个例子: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顾婷一家的境遇似乎能给出答案早上6点钟起床,带着孩子毛毛穿越半个北京城去另外一个学区上学。在北京,你不知道有多少毛毛这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陪着孩子每天两三个小时耽误在被雾霾笼罩的路上,还有8万的择校费。而这仅仅是幼升小。有家长早就安排孩子上了幼升小的面试培训班,准备并背下了中、英双语的自我介绍;有的家长记录下每个学校重视的特长,英语、体育、民乐
下一步当然更为惨烈,即所谓小升初。为了达到目的,出现了占坑班共建生推优派位等名目。因为最后效果不同,占坑班又被家长们分成金坑银坑土坑粪坑等。
为小升初而占坑,最近日益引起媒体的注意。但《科场现形记》中北大2009级社会学系本科生刘雨甲同学《小升初中的占坑班调查》,大概是最早对这一病态的择校战的社会学深描。为了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所涉及的学校、机构、学生、家长的名字都采取化名。但调查本身,则遵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建立在大量访谈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了相当复杂的教育体系。
调查所描写的小升初之战,围绕着国有民办的A中学展开。要进这个学校,小学生们首先进入一所叫果实培训学校的课外辅导班去占坑。因为A中学每年提前从这所培训学校秘密录取许多学生。然而,这所果实培训学校也有入学考试,录取率仅40%左右,于是又催生了另一所培训学校紫优。紫优所培训的内容,是应付A中学的入学考试,同时辅助那些在果实读书的孩子在班上能够出人头地。也就是说,一个好中学,有个专门为之输送生源的正室,还有个二奶。当然,正室和二奶之间难以和谐,正室频频声称自己是唯一可向A中学推荐学生的机构,其他几个机构宣称的推荐都不属实。但是,这挡不住二奶小三们的势头。大部分孩子,都会上两个以上的课外培训班。
正室的课程,是一个整上午。二奶的课程,则是一周2次,每次3个小时。这样算来,一周大概就快10个小时了吧。不用说,还有孩子上第三个培训班,也有跟着家教上课的。当然,还要算上交通的时间。许多孩子,因为忙于在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连吃晚饭的时间都没有。家长在网上吐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怎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坑班世界掏走钱财,花钱没谢你怎能把握这焦灼不安的季节烦恼最是无情夜测评考试难说那就是真点成绩也未必就代表一切你知哪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哪一句算择校终结
结果如何?孩子过度培训,重复学习,有些上培训班多的孩子,开始在正常的学校课堂上捣乱。占坑班中竞争激烈,同学关系紧张。中学的入学考试和小学教学脱节,靠小学学的东西无法应付小升初的竞争,必须额外上培训班,义务教育名存实亡。
当然,最为糟糕的是,孩子们如此废寝忘食地努力,全为了考试,而且全为了A中学这一特定的入学考试。孩子们的成长,不是放眼不断在生活中展开的大世界,而是钻进越来越小的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生恐怕都会有心理障碍。比如,我指导过一个准备留学的学生,英语程度很好,人也勤奋好学,进步很大。但后来突然中断,称要准备雅思。可惜雅思又考得不理想,意气消沉,有些厌学。我和家长讲:以他的程度,在美国读个像样的大学没有问题。家长赶紧说不可,因为孩子准备的是雅思,去美国则要考托福、SAT。我大惑不解:不都是英语吗?怎么考雅思的就不能考托福?家长说孩子早早都定向选择了自己的目标学校,乃至中学里的学生和家长中按留学去向形成了所谓美国党英国党加拿大党澳大利亚党
你入了哪个党,就准备哪个党的考试。英国党只熟悉雅思的题型,搞不明白托福是怎么回事。大家似乎已经在告诉我:学的是特定的英语考试,不是英语!
如此炼就的考试机器,还能够应付真实的生活吗?
技工教育与中国的竞争力
从小升初前的占坑班到高中时的重点班,无不体现了中国教育的恶性竞争。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有不少讨论,可以和他指导学生们进行的社会调查进行互证。
在郑也夫看来,中国教育的恶性竞争之所以成为几十年的痼疾,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目标的单一。几乎所有中小学的学生都奔着大学这一目标。那些中职生,72%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不得已而求其次。技工教育的沦落,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竞争力。为此,他专门考察了德国的教育体制,发现德国孩子在10岁就开始分流:少量顶尖的学生进入文科中学,通过Abitur考试(高中毕业考试)毕业直升大学;普通学生进入主体中学,进行职业培训;另有一类实科中学,处于文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之间,让一时决定不了的学生脚踩两只船,但要想升入大学还要进入另外的学校并在毕业时通过Abitur考试。这一传统模式,如今已经有所变化,比如有所谓综合中学,容纳抱有各种目标的学生,并不像上述的中学那样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来筛选。另外也有主体与实科一体化的中学。这样,在10岁,即大致相当于中国小升初这个阶段,德国孩子已经分流到三到五类学校中了。
当然,后面的事情也许更复杂:到16岁左右,这三到五类学校的孩子会升入六类不同的学校,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初升高了。毕业后的高等教育阶段,则有七类学校可读。这么复杂的体系,使外人眼花缭乱,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其基本的原则很简单:因材施教。功课好的孩子走大学轨,没有那么优秀的,则走技工轨。两者之间有些灰色地带,比如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之间,也许界限划不清楚。不过,大体而言,轨道确定后,就有着相当的稳定性,中间转轨的可能并非没有,但实际上非常少。
这样的体系,似乎等级森严,和现代民主社会的平等精神大相抵触。也有些研究指出,在这种分轨制度中,劳动阶层的子弟大多早早选了技工轨,中高产子弟则多进入大学轨,教育把社会阶层固化了。但是,至少在理论上,这种分轨制的基础是学生的能力。德国是一个以复杂的证书体系组织起来的社会。从教授、医生到普通的工匠,都必须有专业证书,并以此获得相当优裕、稳定的收入。否则就沦为低技术劳工,生活和职业都缺乏保证。德国这套技工轨,把那些平庸的学生也都培养得有一技之长。这一方面使年轻人的失业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德国有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制造业在中国崛起面前巍然不动,也和其庞大的技工实力密切相关。
其实,这种技工轨,在欧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制度。看看20132014年国家竞争力排名,排在美国前面的四个国家是瑞士、新加坡、芬兰、德国。其中欧洲这三个国家,都有强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华尔街日报》最近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瑞士15~19岁的年轻人中,有70%在数百个行业中当学徒,德国的比例是65%,奥地利是55%。这三个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还不及美国16%水平的一半。2013年,希腊、意大利、立陶宛、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都纷纷向德国求助,希望引进类似的制度。英国则早在1997年就开始模仿德国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如今在英国当学徒的年轻人有将近86万。美国的人口大致是英国的5倍左右,但学徒仅有33万人。美国企业界近年来一直在大声疾呼:许多制造业的外包,其实是因为在美国找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
在中国,最近几年媒体不停地报道:大学毕业生从就业率到薪酬都赶不上技工。大学毕业生当洗脚工、屠夫、抬尸工、掏粪工等等的耸人听闻的标题也司空见惯。我并不是说这些职业低贱,大学毕业生不该干。事实是:这些职业,并不需要大学教育。上四年大学,烧了四年的学费不说,也丧失了四年的工作收入,最后毕业薪酬赶不上没上大学的,干的工作也是不需要大学教育的,那么上大学就无理性可言。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还没有完成向高技术的白领社会的转型。大学盲目扩招,忽视的恰恰是制造业最为急需的技工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头重脚轻,对大学投资过度、对基础教育投资不足、技工教育短缺等等问题,可谓一目了然。然而,怎么治理这些病症?这比起诊断来恐怕要复杂得多。
如何向技工教育分流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制造业大国。德国围绕着制造业建构的技工教育体系,无疑是世界的典范。这方面中国因为没有配套的制度框架,学起来非常困难。但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技工教育不坚实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竞争力。确立中国的技工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教育的基本国策。
在这方面,我们正在看到希望。首先,城乡的界限在不断被打破,外来人口转为合法的城里人的进程正在加速。传统的户籍制度,恐怕来日无多了。其次,按片就近入学,已经被确立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这些变化,都对技工教育有利。
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中指出,大家盲目地往大学扎堆,一大原因是大学文凭意味着城市户口。如果户籍制度不复存在,大学文凭在这方面的诱惑力就没有了。同时,市场一直不停地发出强烈信息:大学教育的投资回报持续走低,技工教育更划算。另外,当大量农村子弟到城市的学校就读后,这些刚进城的家庭社会期求不高,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门实打实的手艺谋生。一旦没有户籍问题,他们恐怕会比一般的城市人口更倾向于选择技工教育。在这种局面下,有一定的政策鼓励,技工教育有可能红火起来。
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政策鼓励呢?这方面,德国固然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北欧的制度也许更值得借鉴。我在《市场到哪里投胎》中介绍:北欧特别是丹麦的灵活安全性的劳动市场,被欧洲视为新的范本。在德国,工人通过工作委员会等制度、机制,保证了自己的工作稳定,颇有中世纪行会之余韵。这就使大量中学生愿意在具体的手艺上十年磨一剑。但是,这造成一个结果是劳动市场不灵活。企业不能随意裁员,雇人时就格外谨慎。丹麦式的灵活安全则大异其趣。这样的劳动市场,几乎和美国一样灵活,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解雇工人。但是,工人一旦被解雇,马上被公共福利接过来:领取相当于原工资80%上下的补贴(这个比例往往是越低薪的人越高),同时免费进行培训,然后重新进入劳动市场。北欧在这方面的福利是如此之好,乃至失业者面临新的就业机会时,如果新的职位比起过去的职位在技能等级和薪金水平方面都明显要低的话,就有权利拒绝接受,继续享受失业福利,以避免技能降级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一个失业经理相当于原工资80%的补贴可能比全职秘书的薪金要高)。这就给职工在灵活的劳动市场中提供了相当的稳定性。换句话说,职工未必是企业的技术资产,却是社会的技术资产,不能因为偶然的经济周期失业而丧失技能。
在这样的框架下,北欧的技工教育高度社会化、终身化,成为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之一部分。北欧的教育有个特点:高中一级的义务教育(包括与高中平行的技工教育)没有年龄上限,多大年纪也能回来入学。同时,北欧人工作一段再入学回炉的比例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的学习社会,保证了人口素质,并在此基础上缔造了非凡的竞争力。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盲目崇拜美国,对于欧洲相当无知,乃至把美国经济视为最开放的。事实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工人中。每次选举,都使贸易保护的行情看涨,使中国制造成为众矢之的。相比之下,北欧则开放得多,特别是工会带头出来拥护全球竞争。其中的道理之一,恐怕还是人口素质过硬,不怕国际比赛。
中国要摆脱某些经济学家那种福利养懒人的忽悠,把教育福利作为对技术资产的投资,将其摆在和创研投资一样重要的地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