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內容簡介: |
作为中国的跨东西部、跨省际、跨流域的试验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建设为中国探索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树立了典型。本书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试验区的建设意义,解析了试验区的体制机制,考察了推动试验区升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所面临的升级发展形势,介绍了试验区的经济预测平台仿真模型,总结了试验区发展的经验,分析了试验区升级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中国探索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供粤桂方案。
|
目錄:
|
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
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
冯烽/1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吴 青/53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的理性
思考与对策建议
张家寿/67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管理体制解析
赵京兴/115
基于现代超级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经济
复杂系统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在区域
经济中的应用
吴 杰/143
|
內容試閱:
|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和支撑。回顾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历史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以建立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为政策导向的点状区域发展政策。那时,我们设立了珠海、深圳、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及由北至南的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后来又实现了海南建省,进一步设立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及后来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这些区域发展政策的特点是以点的发展为中心,一方面是实验和观察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效果,一方面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以点带面实现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的效果。以后的一些陆路边境开放经济特区和自贸区政策都是这类以点带面发展的区域政策的创新模式。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政策,这是针对具有相似经济及地理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综合政策,具有归并同类项的特点,对不同的大区域制定不同的政策,从国家宏观层面对具有相似特点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和促进。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政策。这三大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区域的有机协同合作发展,是强调大局观,实现优势互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充分体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理念,使我们的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三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覆盖面来看,一带一路覆盖全国,并涉及境外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涵盖了沿长江的11个省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在华北地区京津冀行政区域内。在十三五规划中,有关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泛珠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政策上。国务院在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要求相关地区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狠抓落实,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广东和广西两省(区)于2012年十八大以后批准设立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强调合作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狠抓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人们期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可以极大促进两省(区)相关地市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有效促进两省(区)的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进而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落实和珠江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能为全国的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创造新的经验。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酝酿成立算起,至今不过短短的8年,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已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名光彩鲜亮的少年。仅以实际投入开发的第二年2016年为例,完成工业产值180亿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3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6亿元,增长30%以上。成绩骄人,不愧为粤桂速度。总结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经验,大致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条:第一,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习近平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试验区建设放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结合试验区的具体工作,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不懈努力。第二,广东和广西两省(区)领导和有关地市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两省(区)领导同志多次亲临试验区现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特别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 3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给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工作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第三,试验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区)的政策支持,不断夯实新优势。几年来初步实现了广东片区和广西片区的统一管理,并加快向试验区统一管委会的过渡。第四,完善发展规划,狠抓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调动多方积极性。试验区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原则性,又体现充分的灵活性,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既有创新性又行之有效的园区发展和管理经验。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要素改革和加强管理科学化方面的努力,不仅当前取得积极效果,而且有利于未来发展。第五,试验区工作人员,特别是试验区领导班子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是试验区取得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们对工作高度负责,理解自己事业的重要性而忘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无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而工作效率高、成绩十分明显。这是试验区取得成绩的不可或缺的一项保证。2017年,试验区管委会委托我对试验区发展三年来的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和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改革发展问题做一点更深入的研究。为此,我联系了几位有志于此的同志,撰写了5篇论文,编纂成书,分别就不同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对试验区的经验做了研究总结。为方便阅读,使读者对全书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下依次对各篇论文内容做一简单介绍。第一篇论文为冯烽同志撰写的《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为了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考察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发展建设,这篇论文系统回顾了从一五时期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较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特别是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最新进展。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意义、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试验区未来发展及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希望和建议。第二篇是吴青同志撰写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文章从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三个方面就试验区体制机制问题展开了研讨,重点对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试验区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第三篇是张家寿同志撰写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建议》。文章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因此,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文章分析了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的种种客观要求和所面临的升级发展形势,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就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分析,最后对如何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升级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篇论文是赵京兴同志撰写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管理体制解析》。美国的特别区(special district)建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借鉴了美国的特别区经验,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实践为基础,参照中国的行政区划理论,从理论高度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经济开发区本身就是中国条件下的特别区(special district),而作为开发区一种特殊形式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由于其跨省界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更为典型的特别区性质,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区的管理体制按照特别区管理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篇即第五篇论文是吴杰同志撰写的《基于现代超级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经济复杂系统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2016年9月,广州市长程公司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签订了《共建粤桂(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仿真中心协议》,拟在试验区建设经济学仿真实验室,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依托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模型(简称SED模型),建立一个类似日常生活领域的天气预报系统那样的经济预测平台,为试验区乃至两广的科学决策服务。本文系统介绍了SED模型的建模理论、模型的基本构成以及至今取得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应用案例。以上论文的排序基本是按照认识自身的内在逻辑安排的。由于吴杰同志《基于现代超级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经济复杂系统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一文具有的特殊性,所以放在了最后。不久前,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时候,试验区提出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改革创新进行到底的口号,体现了试验区人把试验区工作推向更高水平的决心和意志。我们祝愿试验区不仅能够圆好试验区100平方公里创新发展之梦,而且能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出有益的经验和模式,与全国人民共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同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