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7.2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內容簡介: |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均衡性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内学者较少关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本研究以民族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均衡性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土地城镇化研究的样本库,为民族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杰(1985.12-),男,土家族,经济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近年来,共承担或参与各级各类项目18项,其中,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厅级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著作3部;在《农业技术经济》《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教育与经济》《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第一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一、土地城镇化内涵
二、人口城镇化内涵
三、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
四、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第二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体系的指标说明
三、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第三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一、权重确定
二、评价模型
三、协调发展度类型判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第一节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民族山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演化特征
一、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总体演化特征
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演化特征
三、城镇化协调水平的总体演化特征
四、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演化特征
第三节民族山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化特征
一、失调阶段(20002006年)
二、过渡阶段(20072011年)
三、协调阶段(20122013年)
第四节民族山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
一、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对比类型分析
三、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四、城镇化协调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五、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第一节资源因素
一、农村资源禀赋
二、城市资源约束
第二节技术因素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开放程度
四、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成本
五、城乡预期收益
六、城镇化发展区际失衡
七、城市就业压力大
八、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
第四节社会因素
一、城市规模
二、劳动力素质
第五节文化因素
一、城乡文化冲突
二、农民恋土情结
第六节制度因素
一、土地制度
二、户籍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
四、财税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
第一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设定
三、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说明
第二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一、因子分析
二、相关分析
三、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二、相关分析
三、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52%,年均增长速度为308%,快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成果显著,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是在行政推动下的土地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的土地扩张,忽视了人口的市民化和产业发展。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非均衡性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自2007年,陆大道等人首次提出土地城镇化问题之后,目前国内学者以土地城镇化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于土地城镇化内涵、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度与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互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但是国内学者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关注很少,尤其是鲜有对民族山区的研究,更缺乏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民族地区土地城镇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以民族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均衡性及其时空演化分异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因此,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研究的样本库,为民族山区制定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包括五个章节,具体章节分布如下。
第一章在阐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构建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构建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为民族山区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章主要采用五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
第三章主要通过运用地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口流动理论以及协调发展理论等理论从资源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对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章主要是根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和民族山区实际情况,从资源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5个方面构建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介绍分析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方法。
第五章主要采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解读,找出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一是土地城镇化是通过转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利用方式,把农业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利用更集约、更高效的城镇建设用地,其表现为城镇用地数量的增加和城镇空间的扩张。人口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其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加。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母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二是民族山区城镇化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持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优化,三者呈现融合的趋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持续存在,2006年以后出现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民族山区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失调衰退阶段、协调过渡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度持续偏低是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各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三是农村资源禀赋和城市资源约束成了限制民族山区人口城镇化的客观因素。民族山区匮乏的农业土地资源,促使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转移。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影响农户从土地资源资本化中获益,无法为民族山区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提供资金支持。民族山区城市资源和能源的限制在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是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民族山区的地形限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发挥出农业技术进步对民族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制约了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
五是经济因素是制约民族山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经济因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成本、城乡预期收益、城镇化发展区际失衡、城市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这八个方面,通过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利用对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发展产生影响。
六是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民族山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山区城市规模较小,对新增城市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足够的城市就业竞争能力,导致在城市就业的不稳定性。面对城乡文化冲突,农民工能否完成文化适应,成为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核心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从而无法彻底改变农民工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七是制度因素助推了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抑制了人口城镇化,加剧了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模糊、产权不稳定和不完整性,土地征收制度公共利益泛化和土地价格剪刀差以及宅基地流转对转让主体身份限制等土地制度的固有缺陷驱使城镇建设用地的非理性扩张,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其次,受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被禁锢在农村,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再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农民工权益缺乏保障,外出务工劳动力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季节性转移。最后,在分税制作用下,土地买卖成为民族山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的重要手段,逐渐产生了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导致土地城镇化急剧扩张。
八是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提取了经济技术因子和资源配置因子两个主成分。经济技术主成分是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主要动因,资源配置主成分是第二动因,对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资源配置因子和经济技术因子均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民族山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化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虽然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突破。在以后的研究中,将更加注重引入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和不同学科视角拓展和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著者2018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