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本书尝试以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家现代意义的社会企业民生轮船公司为历史个案,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中考察其领导人卢作孚等所倡导的现代集团生活建设方案与历史实践,探寻其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过程对于在职业纽带之上培育社会群力、打造社会团结与建设现代国家之积极意义。从职业共同体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民生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涂尔干所设想的围绕着共同职业、共同生活、在共同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人团体的中国版本。抗日战争以前,其职工就从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依附于公司,公司为职工提供照顾与训练。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职工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借着民族主义精神对同舟意识的强化,民生公司真正建立了一种职业共同体,实现了以职业整合人群的目标。正是在这种群力的支撑下,民生公司才得以完成战争中赋予交通运输的特殊使命。在对民生公司职工个体、公司集团、国民政府三者互动关系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本案例可视为对建国后中国单位社会形成原因的一种机制性的解释。民生公司中职工与公司的相互依附关系足以证明,工人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心理情感的依附在共产党建立国家政权之前就已经被制造出来了。这是一种涂尔干意义上的使制度运行的情感结构,也即民情。可以说在制度变革之前,通过群力的培育,企业先实现了人的改造。与此同时,企业组织与国家的相互依赖也因战争期间的统制政策和动员运动实践而得到加强,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也因此成为国家与工人之间的中介结构,构成利益传递和动员管理的一种机制。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对农村社会的重建问题展开研究,而对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组织形式如何由封建之郡县管理转向单位制,研究却较为少见,更缺乏机制性的解释。民生公司在组织制度上进行的探索虽然是先行了一步,但并非后继无人。本研究力图以本土企业组织探索实例呈现社会实践中个人职业共同体国家的现代城市社会组织变迁道路,并由此增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趋势的理解。
|
關於作者: |
杨可,2013年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要研究领域为性别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社会史、女性史,译著《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的妇女问题》,在《开放时代》、《妇女研究论丛》、《社会》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策略与材料获取
第四节 本研究试图实现的推进
第二章 现代集团生活的理想:由依赖家庭到依赖社会
第一节 冲击与反应:新世界新思想
第二节 何为社会?如何改造社会?
第三节 改变的方向:以现代集团生活培育群力
第三章 民生公司早期的现代集团生活:相互依赖的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 建设现代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节 在群的生活中造成群的情感
第三节 培养集团生活中的同舟意识
第四章 战争危机下的集团:合作与共济
第一节 制度环境的变化:国家大难
第二节 战时的职工与公司关系:组织化动员与优待翼护
第三节 战时的公司与国家关系:松散的合作
第四节 尾声:战后难以为继的同舟关系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问案例介绍
附录2 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牺牲船员名单
附录3 民生公司与新中国国营企业福利制度比较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近日,杨可告诉我,她在自己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增补改写的专著《同舟:职业共同体建设与社会群力培育》即将出版,请我为该书撰写序言。自己的学生已经可以出版学术专著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我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
杨可是2003年秋进入北大社会学系跟着我攻读硕士学位的,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女性学。由此算来,我们已经相识16年。杨可天资聪颖,悟性很高。她本科就读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硕士转到社会学的专业方向,肯定需要面对一个学科转换的问题。但是她适应很快,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还成为我田野调查的得力助手,协助我做了很多团队管理方面的事情,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2006年秋毕业之后,2008年她又报考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跟着我重新开始求学生涯。
博士求学期间,杨可多次跟我讨论博士论文的选题。她跟着我做了多年的田野调查,找一个村庄提炼一个主题,以我们丰厚的资料积累,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难事。但是杨可却把眼光投向了20世纪30到40年代重庆民生轮船公司这段历史,开始关注卢作孚和他的社会建设事业。这显然是想进入历史社会学的领域。杨可这样做的目的是挑战自己,希望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考虑到杨可自2003年转行以来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加上我对她的能力的了解,所以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2年她以《同舟:民生公司的现代集团生活建设(19251945)》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在导师评语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民生公司在抗战期间于宜昌撤退时不怕疲劳不怕牺牲抢运物资的壮烈事迹及其在整个抗战时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贡献早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上。对于民生公司亦有多种专题研究,但基本是史学的角度,围绕当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卢作孚在民生公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抗战中的作为)来展开。该论文另辟蹊径,试图以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