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陔余叢考(江苏文库 精华编)全二册

書城自編碼: 33806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清]赵翼 撰,曹光甫 点校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28397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1-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27.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售價:HK$ 112.7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78.2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售價:HK$ 66.7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售價:HK$ 86.3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售價:HK$ 79.4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78.2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售價:HK$ 250.7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35.7

 

內容簡介:
《江苏文库精华编》选取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各类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江苏籍学人文化学术成果 100-200 种,进行整理。本书是赵翼的一部考辨类学术笔记集。全书内容广博,涉及经义、史籍编纂、史事、艺文、年号、管制、科举、丧葬礼俗、器物、术数、神佛、称谓等诸多方面。
關於作者:
赵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目錄
目録 陔馀丛考
前言(一)
陔馀丛考序(一)
陔馀丛考小引(三)
卷一
五经正义(一)
画卦不本於河图(一)
易不言五行(二)
河图刻玉(三)
易阙文衍文(四)
尚书名起於伏生(五)
尚书古今文皆出壁中(五)
壁书非孔襄所藏(六)
虞夏商周书目孔子所分(六)
宋儒疑古文尚书(七)
舜典当从月正元日分起(一〇)
纳于大麓(一二)
元恺四凶皆在尚书辨(一二)
陟方(一三)
莱夷作牧(一四)
三正(一四)
泰誓真伪(一五)
帝乙即成汤(一七)
康诰文与左传不合(一七)
延洪(一八)
尚书大传(一八)
卷二
古诗三千之非(二〇)
诗序(二二)
汉儒说诗(二三)
夏屋(二四)
后稷已行郊礼(二五)
坼副(二五)
帝武玄鸟(二五)
奚斯所作(二六)
春秋(二七)
春秋底本(二八)
春秋书法可疑(二八)
春不书王(二九)
春王不书正月(三一)
春秋纪年(三三)
矢鱼于棠(三三)
左传所本(三四)
左传叙事氏名错杂(三四)
左氏传原委(三五)
鹬冠(三六)
曹翽即曹沫(三七)
屠蒯即杜篑(三七)
杜预注左传(三八)
国语非左丘明所撰(三八)
韦昭注国语(四〇)
卷三
周礼冬官补亡之误(四一)
仪礼(四二)
五父衢(四三)
伯鱼之母死(四三)
晉文公辞国当以檀弓为据(四四)
月令(四四)
宾雀(四五)
太牢少牢(四五)
醴泉即膏露(四六)
八十者一子不从政後世引为终养之
误(四六)
郑康成注禘祭之误(四七)
三年丧王郑二说不同(四七)
郑康成注慈母之误(四九)
命妇世妇(四九)
卷四
四书别解数条(五一)
子见南子(五二)
束脩二义(五三)
子畏於匡记载不同(五三)
执圭(五四)
乱臣十人(五五)
彭祖即老耼(五五)
微生高即尾生(五七)
公山弗扰召孔子之不可信(五七)
羿奡非夏时人(五九)
浴乎沂风乎舞雩(六〇)
挚干缭缺或以为殷人(六一)
其父攘羊(六二)
人莫知其子之恶係鲁谚(六二)
尊孟子(六二)
五亩之宅(六三)
负戴(六四)
伊尹割烹要汤(六四)
王良即伯乐(六五)
市井(六六)
七八月之间旱(六六)
卷五
史记一(六七)
史记二(六八)
史记三(六八)
史记四(六八)
史记五(六九)
伯益柏翳一人(七一)
赵氏孤之妄(七二)
宰我与田常作乱之误(七三)
齐湣王伐燕之误(七五)
楚汉五诸侯(七六)
三户(七七)
广武(七七)
司马贞史记索隐(七八)
汉书(七八)
汉高祖有後母(八一)
史记阙文汉书衍文(八二)
汉书古本(八二)
颜师古注汉书(八三)
班书颜注皆有所本(八四)
後汉书(八五)
後汉书二(八七)
後汉书注(八七)
卷六
三国志(八八)
晉书舛讹(八九)
宋齐梁陈魏周齐隋诸史及南北史书法各不同(九一)
宋齐梁书书南北交涉事(九三)
梁陈周齐隋五史凡三次修成(九四)
宋书书法(九五)
宋书叙事及编次俱有失检处(九七)
宋书繁简失当处(九七)
宋书立传太少(九八)
卷七
齐书书法(一〇〇)
齐书编次失当处(一〇一)
齐书繁简失当处(一〇一)
齐书立传太少(一〇二)
齐书原本(一〇三)
梁陈二书(一〇三)
梁书编次失当(一〇四)
梁书多载芜词(一〇五)
陈书书法(一〇六)
陈书编次得宜(一〇七)
陈书亦多芜词(一〇七)
魏书(一〇八)
魏收书有後人所补者(一〇九)
魏书书法(一一〇)
魏书芜冗处(一一一)
北齐书(一一二)
周书(一一三)
隋书(一一五)
卷八
南北史原委(一一七)
南史繁简失当处(一一八)
南史多用齐书原文(一一九)
南史叙事失当处(一二〇)
南史与齐梁陈三书互異处(一二〇)
北史与魏书互異处(一二二)
北史多取魏收书(一二三)
北史删魏书太简处(一二四)
北史较北齐书繁简互有得失处(一二六)
卷九
北史与北齐书互異处(一二八)
北史与周书繁简各有失当处(一二九)
北史与周书互異处(一三〇)
南北史夹叙法(一三一)
南北史複传(一三二)
南北史自相牴牾处(一三二)
南北史亦有繁冗处(一三四)
南北史多複句(一三四)
南史叙事失检处(一三六)
北史叙事失检处(一三七)
南北史自叙有失实处(一三八)
南史编次失当处(一三九)
隋志应移南北史之後(一三九)
卷十
新旧唐书书年号各有得失(一四〇)
新旧唐书本纪书法互有得失(一四二)
新旧唐书本纪繁简互有得失(一四五)
旧唐书多国史原文(一四八)
旧唐书编订之失(一四九)
新唐书改订之善(一五〇)
新唐书编订之失(一五二)
卷十一
新唐书得史裁之正(一五五)
新唐书列传隸事之当(一五六)
新唐书文笔(一五七)
新唐书多迴护(一六〇)
新唐书多周旋(一六一)
旧唐书叙事疏误处(一六二)
新唐书叙事疏误处(一六四)
卷十二
新唐书列传内所增事蹟较旧书多二千馀条其小者不必论其有必不可不载而旧书所无者今撮於後(一六七)
旧唐书所载亦有不应删而新书反削之者今亦录於後(一七一)
新旧唐书有彼此互異者今据通鑑纲目唐鑑贞观政要五代史北梦琐言等书稍为订正於後(一七二)
南詔涉海及铜柱之误(一七九)
顺宗诸子传(一七九)
卷十三
五代史(一八〇)
宋辽金三史(一八〇)
辽宋二史相合处(一八一)
辽宋二史不相合处(一八二)
辽金二史不相合处(一八四)
宋金二史不相合处(一八六)
宋辽金史旧本(一八七)
辽史(一八八)
宋史一(一八九)
宋史二(一九〇)
宋史三(一九一)
宋史四(一九二)
宋史五(一九三)
宋史六(一九四)
宋史七(一九五)
宋史八(一九八)
卷十四
金史(二〇〇)
元史(二〇一)
明史(二〇四)
明史多附书(二〇四)
明史父子兄弟不同传(二〇五)
明史多载原文(二〇五)
大礼之议(二〇六)
明史行文典雅(二〇八)
史传俗语(二〇八)
卷十五
通鑑纲目(二一〇)
纲目书法有所本(二一〇)
贾举(二一一)
侠累韩廆一人两书(二一二)
薄后陈后不书立(二一三)
太初元将(二一三)
卓茂非仕於莽朝(二一四)
鍾繇(二一四)
立曹操女为后(二一四)
周抚(二一五)
恶奴郎(二一五)
高密王恢之(二一六)
记里鼓(二一六)
王陵(二一六)
鲁文公七年无卫献公(二一七)
魏三祖(二一七)
子总管(二一八)
鹿角(二一九)
定杨(二一九)
文成公主(二二〇)
列卒(二二〇)
四夔(二二〇)
王忠烈(二二一)
兗海曹华(二二一)
天祐末纪年分注各镇(二二二)
西平王(二二三)
辽复号改号(二二三)
夏人辽人(二二三)
昏德公重昏侯(二二四)
留梦炎及第(二二四)
卷十六
三皇五帝(二二五)
尧舜之禅不同(二二六)
东西周(二二六)
周秦改正朔不改月次辨(二二七)
郡县(二三〇)
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二三二)
郡国守相得自置吏(二三二)
汉初分郡之大(二三五)
汉时陵寝徙民之令(二三六)
大臣有罪多自杀(二三七)
刺史守令杀人不待奏(二三八)
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二四〇)
两汉六朝谥法(二四一)
汉唐食封之制(二四三)
元魏子贵母死之制(二四四)
元魏族诛之法最惨(二四五)
元魏百官无俸(二四六)
华林园有三处(二四六)
卷十七
三大迁(二四八)
六朝重氏族(二四八)
谱学(二五二)
六朝忠臣无殉节者(二五四)
隋制从驾官带妻子(二五六)
唐初武功之盛(二五六)
唐初多用蕃将(二五八)
唐制内外官轻重先後不同(二五八)
唐制陞殿用宫女侍(二六〇)
唐制吏部分东选南选(二六〇)
唐时簿尉受杖(二六一)
唐时国史听随任修撰(二六五)
唐时王爵之滥(二六五)
卷十八
汴京始末(二六八)
宋制武选归吏部(二六九)
宋元榷酤之重(二六九)
宋人好名誉(二七〇)
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二七一)
宋人字名多用老字(二七一)
宋南渡世家多从行(二七二)
南宋将帅之豪富(二七二)
宋元追褒古贤(二七三)
元初本不欲取宋(二七四)
元时疆域之大(二七五)
元时崇奉释教之滥(二七六)
元制蒙古色目人随便居住(二七九)
元人名多相同(二八〇)
前明有两北京(二八一)
明初用人不拘资格(二八一)
有明进士之重(二八二)
有明中叶天子不见羣臣(二八三)
卷十九
女娲或以为妇人(二八七)
炼石补天(二八七)
蚩尤为黄帝相(二八八)
湘君湘夫人非尧女(二八八)
隶书不始於程邈(二九〇)
造笔不始於蒙恬(二九〇)
左右袒不始於周勃(二九一)
牛耕不始於赵过(二九二)
云台无来歙凌烟阁无郭子仪(二九三)
马氏铜柱有三(二九四)
徙铜人不始於魏明帝(二九五)
牛继马非晉元帝(二九五)
宫中屠贩不始於东昏(二九六)
四声不始於沈约(二九六)
纵囚不始於唐太宗(二九七)
图画学士不始於唐太宗(二九九)
卷二十
贡荔枝不始於杨贵妃(三〇〇)
杨氏五家合队(三〇〇)
五日一朝不始於裴度(三〇一)
牛李非李德裕(三〇二)
宋金莲烛送归院者六人(三〇二)
曹彬伯颜不妄杀人之非(三〇三)
青苗钱不始於王安石(三〇四)
高宗泥马渡江之讹(三〇四)
兀朮致书秦桧之不可信(三〇五)
南宋和议起於洪忠宣(三〇六)
拐子马不始於女真(三〇七)
木灯檠之不可信(三〇七)
杨桓传国玺考之误(三〇八)
苏州击阉不始於颜佩韦(三一一)
明末阉党有殉难者(三一二)
明人演戏多扮近事(三一三)
前明司礼监即枢密院(三一四)
卷二十一
正月元日(三一五)
明月去月(三一五)
上巳端午除夜(三一五)
竞渡乞巧登高(三一六)
古兵器不皆用铁(三一七)
斋戒不忌食肉(三一七)
尚左尚右(三一九)
万岁(三二一)
露布(三二三)
衙门(三二四)
幕府(三二五)
视草(三二六)
禽兽草木互名(三二六)
素王(三二七)
吴会(三二七)
主臣(三二九)
不暇草书(三二九)
罄南山竹(三三〇)
日射三十六熊赋(三三〇)
敛袵(三三一)
卷二十二
经史子集(三三二)
诗文以集名(三三三)
诗笔(三三三)
序(三三四)
章句集注(三三四)
题目(三三四)
破题(三三五)
别字(三三六)
音字用点(三三六)
重字二点(三三六)
厶字(三三六)
文章忌假借(三三七)
古人追叙前事文法(三三八)
古文用韻(三三八)
汉谚用韻法(三三九)
谜(三四一)
用千字文语(三四三)
敕(三四四)
旨(三四五)
朝(三四六)
宅(三四六)
次(三四六)
宦(三四七)
二十八宿(三四七)
帐(三四七)
饕(三四八)
写(三四八)
倸(三四八)
甄(三四九)
员(三四九)
犬(三四九)
隔(三五〇)
都鄙(三五〇)
雅俗(三五一)
猖獗(三五一)
绝倒(三五一)
饥饿二字有别(三五二)
釐氂(三五二)
卷二十三
一二言诗(三五三)
三言诗(三五三)
四言诗(三五四)
五言(三五五)
六言(三五五)
七言(三五六)
八言(三五七)
九言(三五七)
十言十一言(三五八)
五七律排(三五八)
绝句(三五九)
三五七言(三六〇)
长短句(三六〇)
乐府(三六一)
六句律诗(三六一)
抝体七律(三六二)
律诗不属对(三六二)
律诗兼用两韻(三六三)
迴文诗(三六三)
疊字诗(三六四)
联句(三六五)
柏梁体(三六六)
和韻(三六七)
集句(三六八)
成语佳对(三六九)
借对法(三六九)
扇对法(三七〇)
禁体诗(三七一)
双声疊韻(三七二)
诗句有全平仄者(三七三)
诗词专用本家本人事(三七四)
卷二十四
曲牌名入诗(三七六)
番语成诗(三七六)
以古人姓名藏句中(三七六)
题字嵌句首(三七七)
数目字入诗(三七七)
十二生肖八音入诗(三七七)
药名为诗(三七八)
拆字诗(三七九)
口吃诗(三七九)
双关两意诗(三八〇)
寿诗輓诗悼亡诗(三八一)
帖子词(三八一)
口号(三八二)
元韻原韻(三八二)
即席(三八二)
古诗别解(三八三)
陶诗甲子纪年(三八三)
杜诗金虾蟆(三八四)
乞为奴(三八四)
李义山詠史诗(三八四)
唐彦谦长陵诗(三八五)
聂夷中诗(三八五)
紫濛(三八五)
东坡诗詠三良(三八六)
赤壁赋洞箫客(三八六)
陈季常(三八六)
元遗山诗多複句(三八七)
刘後村诗多用本朝事(三八九)
孙蕡诗(三九一)
李梦阳诗重韻(三九二)
王阮亭柳墓诗(三九二)
古今人诗句相同(三九二)
诗作嗢噱(三九四)
卷二十五
年号重袭(三九七)
历代正史编年各号(四〇〇)
历代僭窃各年号(四〇三)
此外有外蕃年号见於唐书宋元明史及通鑑玉海者今並摘录(四〇七)
改元(四〇八)
年号用字(四一〇)
年号併称(四一〇)
卷二十六
翰林(四一二)
学士(四一二)
侍读侍讲学士修撰编检(四一三)
唐时翰林学士不必皆进士出身(四一五)
翰林撰文署名(四一六)
庶吉士(四一六)
前明翰林不必皆由庶吉士(四一七)
殿阁大学士(四一八)
阁老(四二〇)
大学士到任在翰林院(四二〇)
中书(四二一)
中书舍人(四二二)
尚书(四二三)
侍郎郎中员外(四二四)
御史(四二五)
祭酒(四二六)
监司官非刺史(四二七)
兵马司(四二八)
吏部掣籤(四二九)
奏本擡头(四二九)
行香(四三〇)
授官表让(四三一)
换官不换印(四三二)
假守(四三二)
卷二十七
按月分俸(四三四)
京官月费(四三四)
预借俸钱(四三五)
致仕官给俸(四三五)
诰敕(四三七)
封赠(四三七)
父在封母不称太(四三八)
贴黄(四三九)
仕宦避本籍(四三九)
亲族迴避(四四三)
起复(四四四)
未葬亲不许入仕(四四五)
一产三男有赏(四四五)
旌门法式(四四六)
国忌日不決囚(四四六)
孕妇缓刑(四四七)
听重囚妻孥入狱(四四七)
笞臀(四四八)
滴血(四四八)
税契(四四八)
戒石铭(四四九)
清慎勤匾(四五〇)
乡都图(四五〇)
省(四五一)
履历(四五一)
民壮(四五二)
官府乘轿(四五二)
养济院育婴堂义塚地(四五六)
卷二十八
秀才(四五八)
监生(四五九)
举人(四六〇)
进士(四六一)
状元榜眼探花(四六二)
三元(四六四)
两次及第(四六五)
特赐进士(四六六)
棘闱(四六七)
礼部知贡举(四六七)
殿试(四六八)
武科殿试(四六九)
试期(四六九)
卷二十九
科举分南北(四七一)
前明两京解元不必本省人(四七一)
五经中式(四七二)
远省举人给驿马(四七三)
科場给烛(四七三)
乡闱用京官主试(四七三)
十八房(四七五)
读卷官(四七五)
殿试弥封另謄(四七七)
科場迴避亲族(四七七)
乡会试录有序(四七八)
程文墨卷(四七八)
制科题目(四七九)
题名录(四八〇)
新进士赴国子监拜谢(四八〇)
座主见门生礼(四八一)
同年(四八二)
填榜(四八二)
寄籍(四八三)
关节(四八四)
帖括策括(四八五)
及第诗(四八六)
甲榜乙榜(四八七)
卷三十
数目用多笔字(四八九)
银(四九〇)
金银以两计(四九三)
忽丝毫釐分钱(四九四)
一金(四九五)
元宝(四九五)
短钱(四九六)
石(四九六)
斗称古今不同(四九七)
尺丈古今不同(四九九)
量酒用升斗(四九九)
火砲火枪(四九九)
纸钱(五〇二)
纸马(五〇四)
以钱代蓍(五〇四)
门帖(五〇五)
名帖(五〇六)
木棉布行於宋末元初(五〇八)
卷三十一
认族(五一一)
同姓为婚(五一二)
交婚(五一三)
姊妹为妯娌(五一三)
指腹为婚(五一四)
劫婚(五一四)
初婚看新妇(五一四)
冥婚(五一五)
撒帐(五一五)
拜堂(五一六)
脱韈登席(五一六)
着鞾(五一七)
弓足(五一八)
金凤染指(五二〇)
簪花(五二〇)
妇人拜(五二二)
古人跪坐相类(五二三)
高坐缘起(五二四)
再拜三拜四拜五拜(五二五)
上元张灯(五二五)
润笔(五二五)
避讳(五二八)
嫌名(五三〇)
二名(五三〇)
古人临文避讳之法(五三〇)
逮事不逮事(五三一)
觌面犯讳(五三二)
卷三十二
三年丧不计闰(五三三)
父在为母斩衰(五三三)
妇为舅姑三年丧(五三三)
丧次助哭(五三四)
避煞(五三四)
墓祭(五三五)
合葬(五三六)
改葬(五三七)
久而不葬(五三八)
假葬(五三八)
洗骨葬(五三八)
神道(五三九)
碑表(五三九)
墓誌铭(五四〇)
碑表誌铭之别(五四一)
行状(五四三)
乐石(五四四)
忌日忌月(五四四)
七七(五四五)
生圹(五四六)
生祠(五四七)
祠堂(五四七)
宗祠塐像(五四八)
塑像(五四九)
卷三十三
刻书书册(五五〇)
刻时文(五五一)
花押(五五一)
烧香(五五三)
放生池(五五三)
神前设籤(五五四)
放债起利加二加三加四並京债(五五四)
合同(五五六)
马褂缺襟袍战裙(五五六)
帽顶(五五七)
韈膝裤(五五八)
钉鞋(五五八)
眼镜(五五八)
摺扇(五五九)
竹夫人汤婆子(五六〇)
连枷(五六一)
满江红船(五六一)
牛皮船(五六一)
螺填(五六二)
骰子四绯(五六二)
叶子戏(五六三)
陞官图(五六三)
不倒翁(五六四)
扫晴娘(五六五)
假面(五六五)
本草(五六五)
水晶(五六六)
琉璃(五六七)
料丝(五六七)
金鱼(五六八)
京师炒栗(五六八)
窖菜唐花(五六八)
西瓜始於五代(五六九)
烟草(五七〇)
卷三十四
干支(五七一)
干支配五行(五七二)
二十四节气名(五七三)
太岁大将军(五七四)
一日十二时始於汉(五七四)
十二相属(五七五)
十二相属起於後汉(五七六)
时宪书後列两甲子(五七八)
子平推命(五七八)
葬术(五七九)
测字(五八〇)
圆梦(五八一)
佛(五八二)
佛经字数(五八四)
谏佛骨表有所本(五八四)
观音像(五八五)
天王堂(五八六)
西王母(五八七)
王子晉(五八七)
安期生浮丘伯(五八八)
容成御女(五八八)
八仙(五八八)
张真人(五九一)
卷三十五
天地水三官(五九三)
东嶽天齐(五九四)
泰山治鬼(五九四)
城阳王秣陵尉(五九六)
伍子胥神(五九七)
项羽神(五九七)
衡嶽借兵(五九八)
关壮缪(五九九)
汉寿亭侯(六〇〇)
天妃(六〇一)
金龙大王(六〇三)
祠山神(六〇三)
文昌神(六〇五)
灌口神(六〇七)
张仙(六〇七)
鍾馗(六〇八)
王灵官(六一〇)
城隍神(六一一)
韩昌黎为土地神(六一二)
五圣祠(六一三)
晏公庙(六一三)
常州忠佑庙(六一四)
常州忠义祠(六一五)
卷三十六
至尊(六一八)
寡人(六一九)
称孤(六二〇)
公(六二一)
卿(六二三)
君侯(六二三)
世父母(六二四)
太公(六二四)
继室侧室之误(六二五)
娣(六二七)
姪(六二七)
夫兄称伯(六二八)
夫弟称小郎(六二八)
如夫人小妻傍妻下妻少妻
庶妻(六二八)
夫子(六二九)
门生(六三〇)
门子(六三二)
真人道士(六三三)
居士(六三三)
徵君徵士(六三四)
野老(六三四)
卷三十七
博士待诏大夫郎中(六三五)
大人(六三七)
显考(六三九)
孤哀子(六四〇)
下官(六四一)
小生晚生(六四二)
老先生(六四三)
官人(六四四)
官(六四五)
爷(六四五)
爹(六四五)
家祖家父家君家兄舍弟
家姑家姊(六四六)
堂兄弟(六四七)
尊老尊兄令弟(六四八)
丈人(六四九)
舅(六五〇)
内兄弟(六五〇)
亲家翁(六五一)
郎君大相公(六五一)
哥(六五三)
卷三十八
娘子(六五五)
小姐(六五六)
姨娘(六五七)
三姑六婆(六五七)
嬭婆(六五七)
连衿(六五八)
布袋(六五八)
家生子(六五八)
奴才(六五八)
底下人(六五九)
阿(六五九)
僧称(六六〇)
牙郎(六六〇)
名贼(六六〇)
姦细(六六一)
别号(六六二)
混号(六六四)
讳(六七一)
杂种畜生王八(六七二)
绿头巾(六七三)
养瘦马(六七四)
冤家(六七四)
卷三十九
累世同居(六七五)
守节绝域不传者甚多(六七七)
为法自斃(六七八)
鞭尸(六七九)
刮骨(六七九)
威怖儿啼(六八〇)
千里驹(六八〇)
五月五日生子(六八二)
同年月日时生(六八二)
迁官最速(六八三)
仕宦最久(六八四)
射石没羽有四人(六八五)
虎渡河二人(六八五)
废蓼莪两人(六八五)
谪仙有四人(六八五)
倒用印有三事(六八六)
御沟流叶凡四见(六八六)
捕鱷鱼二人(六八七)
东西南北道主人(六八七)
三武信君(六八八)
四武安君(六八八)
六万石君(六八八)
六李杜二袁刘二鲍谢四苏李三李郭两元白(六八九)
三二陆两三陆(六九〇)
三二宋(六九〇)
四三王(六九一)
两二苏(六九一)
三三杨(六九一)
两赤松子(六九一)
两洪崖(六九一)
两四皓(六九二)
两涪翁(六九二)
三大小山(六九二)
三十八学士(六九二)
二四贵(六九三)
两王八(六九三)
二花蘂夫人(六九三)
四参寥(六九三)
两辨才(六九三)
两苏小小(六九四)
卷四十
五官並用(六九五)
以官编集(六九五)
自书奏牍(六九五)
世擅书名(六九六)
世擅文字(六九七)
著述最多(六九七)
作文最速(六九八)
书家代笔(七〇〇)
文人相轻(七〇〇)
窃人著述(七〇一)
武将能诗(七〇二)
鬭将(七〇四)
古来用兵兵多者败(七〇七)
取蜀将帅不利(七一〇)
临阵不自标異(七一一)
解散降兵(七一二)
兵富难战(七一二)
纸鸢木鹅画狮(七一二)
火马火猱(七一三)
陷敌脱归(七一三)
事急为仆隶免祸(七一四)
口打贼(七一五)
纵敌(七一五)
悬赏购贼(七一六)
贼称(七一六)
卷四十一
李斯本学帝王之术(七一七)
赵高志在报仇(七一七)
魏豹李錡李守贞皆以妇人谋反(七一七)
蔡邕女甥多贵显(七一八)
王羲之为云南先师(七一八)
唐武后能容直臣(七一九)
唐中宗复位由张易之兄弟(七一九)
赵普遇合(七二〇)
沧浪亭(七二〇)
苏东坡秦少游才遇(七二一)
东坡晦菴南轩皆有贤子孙(七二二)
孙觌为东坡子(七二三)
蔡京宅修城(七二四)
岳忠武之死(七二四)
岳坟铁像(七二五)
叶梦得周草窗(七二六)
谢皋羽(七二七)
葛岭大石佛(七二七)
少林寺僧兵(七二八)
大忠祠(七二八)
画角声(七二九)
凤阳丐者(七二九)
虎丘卖花(七三〇)
卷四十二
男人女名女人男名(七三一)
命名奇诡(七三二)
女字繫姓(七三三)
女扮为男(七三三)
男子称佳人(七三四)
一母生数帝二后一母生二名儒一母生两状元(七三五)
面首(七三六)
再醮后(七三六)
长寿(七三七)
多子(七四〇)
醜女变美(七四〇)
一门才女(七四一)
童女生子(七四一)
老妇生子(七四一)
卖妻再合(七四二)
风吹送妻(七四二)
古妇女不嫌鬚(七四二)
内监娶妻(七四二)
神像配合(七四四)
男娼尼站和尚教坊(七四四)
妻肉僧(七四五)
馆师为帝王(七四五)
奴封侯(七四六)
九儒十丐(七四七)
盜贼敬名德〔五〕(七四七)
权奸有仙骨(七四八)
一人杀四王两大臣(七四九)
一将军平三国皆生擒其王(七四九)
卷四十三
成语二百二十三条(七五一)
萱堂桂窟(七六五)
点心(七六六)
茅柴酒(七六六)
绵力(七六七)
对手(七六七)
张王李赵(七六七)
筹马(七六七)
屠家称姜太公(七六八)
世界(七六八)
畔(七六八)
外後日(七六八)
登时(七六九)
钻(七六九)
暖房(七六九)
穿孝(七七〇)
杜撰(七七〇)
差(七七一)
叱气(七七一)
着力(七七一)
相打(七七一)
底(七七一)
箇(七七二)
生活(七七二)
扯(七七二)
你(七七二)
卖弄(七七三)
请安(七七三)
香火(七七三)
斵丧(七七四)
门房(七七四)
马头马门(七七四)
生口(七七五)
骒马骟马骣马(七七五)
甕鼻(七七六)
拏讹头(七七六)
迴残(七七六)
毛作无字(七七六)
吴赵(七七七)
呼箸为快(七七七)
岁寒三友(七七七)
內容試閱
前言
曹光甫
赵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耘松(此据清史稿。作者自署及他人指称多異,或作云崧、云菘、云松、耘崧、耘菘),号瓯北。瓯北之号,其初当作鸥北。赵翼七十四岁时有旧簏中偶检得在京时所画鸥北耘菘小照戏题卷後七绝:灌园闲与白鸥亲,四十年前旧写真。只有老妻还认得,儿孙俱不识何人。〔瓯北集(以下简称集)卷四十一〕赵翼五十三岁时在杭州与袁枚等友人相聚嬉谑,赵翼自称何处飞来此野鸥集卷二十五陈望之观察招同袁子才王梦楼顾涑园张谔庭讌集即席赋呈,袁枚则说我倘渡江双桨便,定来瓯北捉闲鸥集卷二十五见酬之作,均与鸥北之号有关联。晚年因目半明半昧,耳半聪半聋,喉音半响半哑,又风趣地自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人。清阳湖县,在今常州市东,係雍正二年析武进县地所建,爲常州府之附郭。
赵翼是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並称乾隆三大家。史学与钱大昕、王鸣盛方驾,爲乾隆朝三大史学家。生平著作等身,其晚年皓首诗云:皓首犹勤手一编,丛残旧稿卷盈千。集卷五十三可见其撰作卷帙之富,可惜大多未经整理刊刻,或已删汰及佚失。同时学者姚鼐瓯北先生家传谓先生瓯北集外其他著述凡十馀种,而陔馀丛考、廿二史劄记尤爲人所称道云,当时所见的十馀种著述,而今见诸瓯北全集者仅七种一百七十六卷。其原刊本顺序依次爲:廿二史劄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陔馀丛考四十三卷,簷曝杂记六卷、附一卷,皇朝武功纪盛四卷,瓯北诗钞二十卷,瓯北诗话十卷、续二卷,瓯北集五十三卷。赵翼出身书香门第,天资颖異,终身耽学好吟。他早年孤苦贫困,中期仕宦参军,壮岁归隐孝养。从纵面看,他对社会底层、中层、高层生活都有亲身阅历和深切感受;从横面看,他足跡遍天下,名山大川、塞外穷边,都曾饱览纵遊,最终以福禄寿三者俱全而完美收場。在封建社会广阔的人生舞台上,他多层次、多角度、相当完整而全面地走完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旅程,这是他成爲著名诗人与傑出史家的重要前提。
陔馀丛考以下簡稱丛考四十三卷,据原刻湛贻堂本辑封,刊於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当然,如同赵翼其他著作一样,初版刻成後的内容並非一成不变,其後往往有增补删改,所以有些内容与所署刊刻时间不符,不可泥看。陔,南陔之简称,原爲诗经之篇名,已亡佚。毛传云: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谓诗之主旨在孝养父母。其後晉人束晳据毛传作补亡诗南陔,中有循彼南陔,言采其兰句。赵翼陔馀丛考小引曰:余自黔西乞养归,问视之暇,仍理故业。日夕惟手一编,有所得辄劄记别纸,积久遂得四十馀卷。以其爲循陔时所辑,故名曰陔馀丛考。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本丛考出版说明云: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後则以类相从。第一至四卷论经义,五至十五卷论史学,十六至二十一卷杂论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艺文,二十五卷论纪年,二十六、二十七卷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卷论科举,三十、三十一卷论风俗名义,三十二卷论丧礼,三十三卷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卷论术数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卷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卷爲杂考证。将全书分卷内容概括得很细致,可供参考。
丛考大要可分爲三:一、考经义;二、考史实;三、考杂事。考经義凡四卷,佔全书篇幅仅十分之一弱。对这部分内容,前人有所訾议。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陔馀丛考篇甚至说云菘本词赋家,於经从无所得,故考论经义,率皆门外之谈,这未免言过其实,有失偏颇。赵翼顺天乡试以五经卷获雋。瓯北先生年谱於(乾隆)十五年庚午条记云:时头場四书文三篇,经文四篇,其兼试五经者,则经各四篇,合四书文共二十三篇。先生兴酣落笔,一日夜了之。有同号舍之周某,亦试五经,而病不能完卷,先生又代草经文五篇。出闱日未午也。对四书五经的神速发挥如此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並因此而高高中举,赵翼像是一个於经从无所得的门外汉麽?周中孚以助阮元辑经籍籑诂而得名,偏爱对经书进行字栉句梳的训诂考据,这是他的强项。赵翼虽然经书烂熟於胸,却因其研究枯燥繁琐而不太感兴趣,惟於史书情有独锺。其廿二史劄记小引云: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於流览,爰取爲日课。便是他重史轻经的自白。不能研究经学与资性粗钝一样,並非实情,乃是自谦或自我解嘲。这只能说明,相对於考史而言,考经是赵翼主观上不太重视的弱项。周中孚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未免英雄欺人。在丛考前四卷八十条考经篇目中,纵然或有若干袭用或雷同於前人所述,岂全无一己之得?考古诗三千之非、曹翽即曹沫、屠蒯即杜篑均见丛考卷二,均确切有据。卷二国语非左丘明所撰谓国语本列国史书原文,左氏特料简而存之,非手撰也,辨析详明,结论允当,与同时代之四库全书总目谓国语爲左丘明撰著说迥異,後世已奉赵说爲準的。凡此,当实事求是加以评议,不可以偏概全。
丛考卷五至卷十五爲考史实,即考论正史史法史实,虽已独具隻眼而尚未酣畅淋漓,其後以此爲基础,修订拓展而成名著劄记。丛考係劄记之雏型,史论之精卓此中已初露端倪。张舜徽先生指出:赵翼陔馀丛考卷九以爲隋志应移於南北史之後,以成完书,最爲有识。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九编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业绩即是一例。从总体而言,其学术成就较劄记具体而微,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参观,兹不赘述。
丛考的精华在於考杂事。孤立地看,某些条目只是一鳞半爪,极爲琐屑,似爲无关紧要;统而观之,由局部细节构成完整全体,可说不可或缺。犹如毛髮之於人体,细节之於文艺,都很重要。考杂事好比一隻封建社会的万花筒,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大量世俗化的切实有用知识,平凡易懂,像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一样,有益於世。赵翼能够眼睛向下,在浩如烟海的书册中,不厌其烦地勾稽搜罗最基本的百科知识,予以甄别绍介,正讹辨伪,娓娓道来,使读者兴趣盎然,爱不释手。某些眼界甚高的清代学者,鄙视此书考杂事其细已甚,不足以当大方之一噱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陔馀丛考。殊不知文化普及工作乃功德无量,未可轻视,要之,在取其精华而棄其糟粕而已。在社会结构、文化修养与封建时代迥不相侔的今天,当时大人先生或视爲小儿科而不屑一顾的普通知识,经岁月流变世事沧桑,现在大抵已成爲专科知识,即便是专家学者也视丛考爲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值得重视与研究。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