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

書城自編碼: 347145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马莉萍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64583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售價:HK$ 67.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售價:HK$ 205.9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售價:HK$ 227.7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售價:HK$ 86.3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HK$ 57.3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售價:HK$ 135.7
第二琵琶协奏曲
《 第二琵琶协奏曲 》

售價:HK$ 56.4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售價:HK$ 457.7

 

內容簡介:
如何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真正产生重叠,而不仅是通过高考产生连结,在这样的愿景之下,才能够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连贯,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本书将问卷调查与文献综述的方式相结合,借鉴美国大学教育经验,从当前教育形势分析、英才计划实施效果以及学生跨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鸿沟等方面论述该问题。
關於作者:
马莉萍,天津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教育财政分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院校研究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高教学会第九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黄廷芳信和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院校研究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标兵等多项荣誉奖励。
目錄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过程
上篇
大学先修课
第一章美国大学先修课的发展与实施效果
一、美国大学先修课的发展概况
二、美国大学先修课实施效果评估
三、小结
第二章中国大学先修课的缘起与发展
一、中国大学先修课项目的缘起
二、中国大学先修课的项目目标
三、中国大学先修课的合作模式
四、中国大学先修课的政策工具与选择逻辑
五、中国大学先修课政策工具的效果及调整
第三章大学先修课与中学生学科兴趣
一、学生对大学先修课的期待
二、学生和教师对大学先修课培养学科兴趣方面的评价
三、大学先修课对学科兴趣的影响
四、小结
第四章大学先修课与中学大学课程衔接
一、学生对大学先修课促进教育衔接的期待
二、大学先修课能否促进教育衔接
三、大学先修课如何促进衔接
四、大学先修课衔接作用的异质性
五、小结
第五章大学先修课与大学人才选拔
一、大学的招生标准和目标
二、大学先修课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大学先修课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五、小结
中篇
英才计划
第六章 英才计划 的缘起与实施现状
一、 英才计划 的基本理念
二、 英才计划 与青少年科学兴趣发展
三、国外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实践
第七章 英才计划 的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选拔和培养模式
二、 英才计划 学生基本特征
三、中学老师的参与程度
四、大学导师的指导情况
第八章 英才计划 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能力提升
二、满意度评价
三、专业志向与归属感
四、 英才计划 整体评价的群体差异
第九章 英才计划 的发展方向
一、学生选拔
二、学生培养
三、培养效果评价
四、实施长期追踪与评价
下篇
高中毕业到大学适应
第十章如何度过高中毕业后的暑假
一、高中到大学过渡的重要性
二、国外大学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项目及其实施效果
三、 准大学生 对大学生活的了解及接受指导的需求
四、 准大学生 如何度过高考后暑假
五、 准大学生 度过高考后暑假生活的群体差异
六、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过渡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大学本科新生适应及其教育活动
一、入学前的适应教育
二、入学后的适应教育
三、新生适应教育的信息平台
四、小结
附录
附录一美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的中学分布
附录二美国参与AP 项目的高中和大学的数量变化
附录三大学先修课项目受访学生的基本特征
附录四倾向性得分匹配结果的平衡性检验
附录五 英才计划 受访学生概况
內容試閱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衔接 一词是指事物首尾相互连接。而教育衔接是指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如何不产生鸿沟,有效地进行过渡,不产生学习上的断裂。教育的整体性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断裂是国内外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高中与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偏差。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高中最为关心的指标是本科达线率和重点大学升学率,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已成常态。与之相比,大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科研潜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就使得尽管大学希望招录的学生未必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学生,但分数仍然是唯一的录取标准。石中英教授曾如此评价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间的关系: 如圆的相切而不相交,相切是外切不是内切。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间有一个相切点,就是高考。如何使得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真正产生重叠,而不仅只是通过高考产生连接?如何能够真正贯通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相关的文件强化教育体系内的整体性。2005 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从德育视角强调大学、中学、小学的衔接;2008 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如何与高考衔接的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题;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
与此同时,为了打破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高考改革也在持续推进。2003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建立 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评价与多样化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监督和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相结合的选拔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自此,自主招生政策正式拉开序幕。2005 年,教育部办进一步发文强调了自主招生的重要性,并扩大了自主招生的比例,指出 切实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2014 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 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意味着探索高考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学、中学及相关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项目,大学先修课、 英才计划 等活动蓬勃兴起。
中国大学先修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大学先修课模式(Advanced Placement,AP),该项目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于1955 年正式设立,一方面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差距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与苏联抗衡大力发展精英教育。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了达到大学学术标准的课程,而学生在修读课程并通过统一考试后,即可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或者获准在进入大学后直接开始高级课程的学习。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大学先修课项目弥合了高中到大学课程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衔接,也为学有余力的天赋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高难度课程。大学先修课成绩由此被作为大学招生的评价标准之一,增加了高中生被大学录取的机会。在大学先修课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的学分,减轻了部分学生就读大学的经济负担,并提高了大学的学业完成率。
中国大学先修课不是对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简单复制,而是按照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而设计的课程体系。2013 年,北京大学启动 中国大学先修课 的改革试点。随后,清华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也相继启动类似项目,虽然项目模式、覆盖范围、举办形式略有不同,但都将实现 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作为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
另一项促进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的项目是 英才计划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 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的要求,2013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英才计划 )。 英才计划 侧重实现三个衔接: 英才计划 与中学教育改革有效衔接; 英才计划 与大学教育紧密衔接; 英才计划 与 拔尖计划 的衔接。而这三个衔接也恰恰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关键。
英才计划 通过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五大学科)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同时,推动一批基础学科较强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大学先修课和 英才计划 是我国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里程碑式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然缺少基于系统调研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分析项目在衔接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等等。
除了上述项目,学者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高中生毕业后到大学新入学阶段的一系列活动,如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本书也将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衔接理论
目前,国内关于教育衔接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衔接机制的整体概念性研究,这类的研究数量相当多,同时有许多国内外的对比研究,如比较各国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实践,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出促进衔接的建议A。第二类则是从各学科教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以能源类专业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从课程的设置、安排建议方面达到有效的衔接B。第三类是关于影响衔接的因素的研究。回顾已有的国内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将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个体因素,其中又可细分为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前者如生理遗传、社会出生等学生个人及家庭特征,后者则包括学习、教育等;二是社会制度,包括中央、地方及各校相关政策文本、法规或规范及最重要的高考制度。教育衔接及其相关的研究均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包括教育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中等教育思想、教育衔接理论等。
1. 教育系统论
系统论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系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之中。其主要的本质特征便在于有机的整体性,而任何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它的内部之间都是有机的,不论该部分是否能作为相对独立部分,都存在于系统整体中,并且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相互依存和制约C。
1950 年代,系统论开始被应用于教育研究当中,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教育观
A綦春霞,周慧.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J].教育学报,2014,10(04):26-33.
B邱美艳.能源类专业 中高本硕 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与融合[J].中国轻工教育,2017(06):81-85.
C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强调破除 平面单线型 的教育结构,重新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教育结构;提倡在同一层次的各类教育之间,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间建立交叉性联系,在各级学校的纵向衔接方面,打破升学考试 一刀切 的方式。同时,系统论也认为应该破除 一次性 的教育思想,对人实行终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习惯,广泛开拓视野,使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A。教育系统通过整体与部分(子系统)、整体与外部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
在教育系统论的视角下,可以从教育结构探讨教育衔接项目的发展目标,探索中学和大学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同时,讨论教育衔接项目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探索多元化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此外,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可以从差异化学习兴趣和需求方面分析教育衔接项目的实施效果。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1980 年代,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后经布鲁纳(J.S.Bruner)和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等教育家不断完善而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主动的学习者,人必须为自己建构知识。在课程教学上,建构主义强调整合课程,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学习一个主题,教师也不按传统的集体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社会互动,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基于此,学生将超越学习的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教学与课程设计有重
要的实践意义。最直接的建议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之中,并提供能挑战他们思维、迫使他们重组观念的经验B。基于建构主义的已有假设,以大学先修课、 英才计划 为代表的教育衔接项目,都有别于传统课堂,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式,从而扭转目前应试教育中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强调及僵化、刻板内容的考察,通过A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B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中等教育理论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早在1930 年代,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便指出: 人们习惯于从大学内部思考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很少从大学教育与中等教育联系的角度考虑教育思想混乱这个问题。A 他提出了由于在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可能导致的教育混乱。另一位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也指出: 中学和大学间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只有当中学和大学对它们应该走向何方有着共同的见解,这种教育才更有生命力 。B关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概念的真正落实要追朔到 十人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宗旨为 调节中等学校和大学的关系 。进入20 世纪,中学教育改革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中学教育与大学的联系问题引起教育人士的注意。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所领导的 十人委员会 对美国的中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对日后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影响。在1890 年的一次会议上,埃利奥特便指出: 即使在有最好的公立初级学校的马塞诸塞州,中等学校中所学的课程却只有十分之一与进入哈佛大学或其他高等机构有关 。C 这样的现象正说明了中等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
十人委员会 认为,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的教育与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是没有区别的。为此,委员会提供了详细的计划以加强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根据计划,中学要保证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必须花4 年的时间学习一些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行思维和知识的训练,最后必须满足大学入学的相关条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