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79.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79.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一部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的现代化机械设计工具书,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推荐了国内外先进、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
|
目錄:
|
第31篇 逆向设计
第1章概述
第2章逆向工程数字化数据测量设备
2.1逆向工程测量方法31-6
2.1.1接触式测量31-7
2.1.2非接触式测量31-8
2.2坐标测量机原理、结构与特点31-11
2.2.1坐标测量机原理31-11
2.2.2直角坐标测量机结构形式与特点31-13
2.2.3便携式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结构形式与特点31-15
2.3坐标测量机主要生产商及部分产品31-15
2.4典型光学测量设备31-24
第3章逆向设计中的数据预处理
3.1测头半径补偿31-29
3.1.1拟合补偿法31-30
3.1.1.1B样条曲面补偿法31-30
3.1.1.2Kriging补偿法(参数曲面法)31-31
3.1.2直接计算法31-32
3.1.3三角网格法31-33
3.1.4半球测量法31-34
3.2数据的剔除31-35
3.3数据的平滑31-35
3.3.1数据平滑处理方法31-35
3.3.2数据平滑滤波方法31-35
3.4数据的拼合31-38
3.4.1数据拼合问题31-38
3.4.2基于三基准点对齐的数据拼合31-39
3.4.3多视数据统一31-40
3.4.4数据拼合的误差分析31-41
3.5数据的修补31-42
3.6数据的精简31-44
3.7数据的分割31-45
3.7.1点云数据分割方法31-46
3.7.2散乱数据的自动分割31-47
第4章三维模型重构技术
4.1曲线拟合造型31-50
4.1.1参数曲线的插值与拟合31-51
4.1.1.1参数多项式31-51
4.1.1.2数据点参数化31-51
4.1.1.3多项式插值曲线31-52
4.1.1.4最小二乘拟合31-52
4.1.2B样条曲线插值与拟合31-53
4.1.2.1B样条曲线插值31-53
4.1.2.2B样条曲线拟合31-53
4.2曲面拟合造型31-55
4.2.1有序点的B样条曲面插值31-55
4.2.1.1曲面插值的一般过程31-55
4.2.1.2双三次B样条插值曲面的反算31-56
4.2.2B样条曲面拟合31-58
4.2.2.1最小二乘曲面拟合31-58
4.2.2.2在规定精度内的曲面拟合31-58
4.2.3任意测量点的B样条曲面拟合31-58
4.2.3.1B样条曲线、曲面及最小二乘拟合定义31-58
4.2.3.2基本曲面参数化31-59
4.3曲线的光顺31-62
4.3.1能量光顺方法31-62
4.3.1.1能量法构造过程31-62
4.3.1.2迭代停止准则及方法31-63
4.3.2参数样条选点光顺31-63
4.3.3NURBS曲线选点光顺31-63
4.3.3.1曲线选点修改基本原理与光顺性准则31-63
4.3.3.2节点删除方法与光顺中的误差控制31-64
4.3.3.3曲线选点迭代光顺算法31-65
4.4曲面的光顺31-66
4.4.1网格法光顺31-66
4.4.2能量法光顺31-66
4.5曲线曲面编辑与曲面片重建方法31-67
4.5.1曲线的编辑31-67
4.5.2曲面的编辑31-67
4.5.3基于曲线的曲面片重建31-69
4.6模型重建质量与评价31-71
4.6.1工程曲面的分类31-71
4.6.2模型重建误差分析31-72
4.6.3曲线曲面的连续性与光顺性31-73
4.6.3.1曲线曲面的连续性31-73
4.6.3.2曲线曲面的光顺性31-74
4.6.4模型精度分析与评价31-75
4.6.4.1基于曲率的方法31-76
4.6.4.2基于光照模型的方法31-77
4.6.4.3任意点到曲面的距离31-77
第5章常用逆向工程设计软件
5.1逆向工程设计软件简介31-81
5.2Geomagic Wrap软件31-81
5.2.1软件介绍31-81
5.2.2工作流程31-82
5.2.3基本功能31-82
5.2.4主要数据处理模块31-82
5.2.5主要特点31-82
5.3Geomagic Design X软件31-84
5.3.1软件介绍31-84
5.3.2工作流程31-84
5.3.3基本功能31-84
5.3.4主要数据处理模块31-86
5.3.5主要特点31-87
5.4Geomagic Control X软件31-87
5.4.1软件介绍31-87
5.4.2工作流程31-87
5.4.3基本功能31-87
5.4.4主要数据处理模块31-88
5.4.5主要特点31-91
5.5UGImageware软件31-92
5.5.1软件介绍31-92
5.5.2工作流程31-92
5.5.3基本功能31-92
5.5.4主要数据处理模块31-94
5.5.5主要特点31-94
5.6Creo软件的逆向设计模块31-94
5.6.1软件介绍31-94
5.6.2扫描工具31-94
5.6.3小平面特征31-96
5.6.4重新造型31-97
5.7CATIA软件的逆向设计模块31-98
5.7.1软件介绍31-98
5.7.2工作流程31-98
5.7.3基本功能31-98
5.7.4主要数据处理模块31-99
5.7.5主要特点31-100
第6章逆向设计实例
6.1基于Geomagic Wrap的螺旋结构逆向设计31-101
6.1.1产品分析31-101
6.1.2点云的处理31-101
6.1.3多边形的处理31-102
6.1.4形状阶段处理31-104
6.1.5逆向结果的分析31-107
6.2基于Geomagic Design X的发动机叶轮模型逆向设计31-107
6.2.1叶轮模型领域划分与对齐摆正31-108
6.2.2叶轮基体的逆向设计31-109
6.2.3大小叶片的逆向设计31-110
6.2.4叶片阵列及叶轮缝合31-113
6.3基于Geomagic Control X的机车转向架构架焊接变形检测31-114
6.3.1点云预处理31-114
6.3.2点云与设计模型坐标系配准31-116
6.3.3检测结果分析31-117
6.4基于UGImageware的发动机气道逆向设计31-119
6.4.1输入和处理点云数据31-119
6.4.2模型重建31-121
6.5基于Creo的铸造件逆向设计31-124
6.5.1独立几何模块31-124
6.5.2扫描曲线的创建和修改31-124
6.5.3型曲线的创建和修改31-126
6.5.4型曲面的创建和修改31-126
6.5.5小平面特征31-126
6.5.6重新造型31-128
6.6基于CATIA的钣金件逆向设计31-129
6.6.1点云处理31-129
6.6.2创建空间曲线曲面31-131
6.6.3钣金件逆向品质分析31-135
参考文献31-136
第32篇数字化设计
第1章数字化设计技术概论
1.1数字化设计技术内涵32-3
1.1.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概念32-3
1.1.2数字化设计的主要内容32-4
1.1.3数字化设计的特点32-6
1.2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相关技术32-7
1.2.1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32-7
1.2.1.1工业4.032-7
1.2.1.2中国制造202532-8
1.2.2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32-8
1.2.2.1大数据32-8
1.2.2.2云计算32-9
1.2.2.3物联网技术32-10
1.2.3互联网 32-11
1.2.4虚拟现实技术32-12
1.2.53D打印技术32-13
1.3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32-17
第2章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组成
2.1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组成32-18
2.2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硬件系统32-18
2.2.1主机32-18
2.2.2内存储器32-19
2.2.3外存储器32-19
2.2.4输入输出装置32-19
2.2.4.1输入设备32-19
2.2.4.2输出设备32-20
2.2.5网络互联设备32-21
2.2.6硬件系统配置32-22
2.3数字化设计系统的软件系统32-22
2.3.1常用操作系统32-23
2.3.2数据库32-23
2.3.3支撑软件32-24
2.3.4程序设计语言32-25
2.3.5数字化设计典型软件32-26
2.4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建立32-29
2.4.1数字化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32-29
2.4.2数字化设计系统软硬件的选型32-30
第3章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3.1概述32-33
3.1.1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32-33
3.1.2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领域32-33
3.1.3计算机图形系统的硬件设备32-34
3.2图形变换32-34
3.2.1二维图形的基本几何变换32-34
3.2.1.1恒等变换32-34
3.2.1.2比例变换32-35
3.2.1.3反射变换32-35
3.2.1.4错切变换32-36
3.2.1.5旋转变换32-37
3.2.1.6平移变换及齐次坐标32-37
3.2.2二维图形的组合变换32-38
3.2.2.1平面图形绕任意点旋转的变换32-38
3.2.2.2平面图形以任意点为中心的比例变换32-39
3.2.3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32-39
3.2.3.1平移变换32-39
3.2.3.2比例变换32-40
3.2.3.3旋转变换32-41
3.2.4正投影变换32-42
3.2.5复合变换32-43
3.2.5.1主视图变换矩阵32-44
3.2.5.2俯视图变换矩阵32-44
3.2.5.3左视图变换矩阵32-44
3.2.5.4三视图变换矩阵应注意的问题32-44
3.2.6复合变换轴测图投影变换32-44
3.3三维物体的表示32-45
3.3.1曲线32-45
3.3.1.1参数曲线32-45
3.3.1.2Hermite曲线32-46
3.3.1.3Bezier曲线32-46
3.3.1.4B样条曲线32-47
3.3.1.5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NURBS)32-48
3.3.2曲面32-48
3.3.2.1Coons曲面32-48
3.3.2.2Bezier曲面32-49
3.3.2.3B样条曲面32-49
第4章产品的数字化造型
4.1概述32-50
4.2形体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32-50
4.2.1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32-50
4.2.2形体的定义及表示形式32-50
4.3线框造型系统32-51
4.4曲面造型系统32-52
4.5实体造型系统32-54
4.5.1实体造型的定义32-54
4.5.2构建实体几何模型(CSG)32-54
4.5.3边界表示几何模型(B-Rep)32-55
4.5.4空间位置枚举法(spatial occupancy enumeration)32-55
4.5.5实体空间分解枚举(八叉树)表示法spatial partitioning representations32-55
4.5.6扫描表示法(sweep representations)32-56
4.6基于特征的实体造型32-56
4.6.1特征造型的定义32-56
4.6.2特征的分类32-57
4.6.3特征造型技术的实施32-57
4.6.4特征造型的优点32-57
4.6.5参数化造型32-57
4.6.6参数化特征造型系统32-58
4.7装配造型32-58
4.7.1装配造型的功能32-58
4.7.2装配浏览32-58
4.7.3装配模型的使用32-59
第5章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5.1概述32-60
5.1.1CAD技术的内涵32-60
5.1.2CAD技术的特点与应用32-61
5.1.2.1CAD技术的特点32-61
5.1.2.2CAD技术的应用32-61
5.2CAD图形标准32-62
5.2.1计算机图形接口和图形元文件32-62
5.2.1.1计算机图形接口(CGI)32-63
5.2.1.2计算机图形元文件(CGM)32-63
5.2.2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32-64
5.2.2.1GKS标准(GKS和GKS-3D)32-64
5.2.2.2PHIGS标准(程序员层次交互图形系统)32-66
5.2.2.3OpenGL标准(开放图形库)32-67
5.2.3产品数据交换标准32-73
5.2.3.1DXF(图形交换文件)32-74
5.2.3.2IGES(初始图形交换规范)32-77
5.2.3.3STEP(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32-83
5.3工程数据的计算机处理32-86
5.3.1数表的程序化32-86
5.3.1.1数表的存储32-86
5.3.1.2一元数表的查取方法32-87
5.3.1.3二元数表的查取方法32-88
5.3.1.4数表的公式化32-90
5.3.2线图的程序化32-91
5.3.3建立数据文件32-92
5.3.4数表的数据库管理32-93
5.3.4.1数据库系统简介32-93
5.3.4.2数据库管理系统在CAD中的应用32-93
5.3.5工程数据库32-94
5.3.5.1工程数据库的概念32-94
5.3.5.2工程数据库的特点32-94
5.4CAD软件工程技术32-95
5.4.1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32-96
5.4.2CAD应用软件开发32-97
5.4.3软件开发流程32-97
5.4.4CAD软件的文档编制规范32-100
5.4.4.1可行性研究报告32-100
5.4.4.2项目开发计划32-101
5.4.4.3软件需求说明书32-101
5.4.4.4数据要求说明书32-101
5.4.4.5概要设计说明书32-101
5.4.4.6详细设计说明书32-102
5.4.4.7测试计划32-102
5.4.4.8测试分析报告32-102
5.4.4.9项目开发总结报告32-102
第6章有限元分析技术
6.1弹性力学基础32-103
6.1.1弹性力学的主要物理量32-103
6.1.2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32-104
6.1.3弹性力学问题的主要解法32-105
6.2有限元法基础32-105
6.2.1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32-105
6.2.2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32-106
6.2.3常用单元的位移模式32-107
6.2.4非节点载荷的移置32-108
6.2.5有限元分析应注意的问题32-109
6.2.6有限元法的应用32-109
6.3各类问题的有限元法32-110
6.3.1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32-110
6.3.2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法32-117
6.3.3杆件系统的有限元法32-117
6.3.4空间问题的有限元法32-120
6.3.5等参数单元32-123
6.3.6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32-126
6.3.6.1平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法32-126
6.3.6.2壳体弯曲问题32-128
6.3.7稳态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法32-129
6.3.8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32-131
6.3.8.1质量矩阵与阻尼矩阵32-132
6.3.8.2直接积分法32-133
6.3.8.3振型叠加法32-133
6.3.8.4大型特征值问题的解法32-134
6.3.8.5缩减系统自由度的方法32-134
6.3.9材料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法32-135
6.3.9.1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32-135
6.3.9.2弹塑性增量分析有限元格式32-136
6.3.9.3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32-136
6.3.10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法32-136
6.3.10.1大变形情况下的应变和应力32-136
6.3.10.2几何非线性问题的表达格式32-138
6.3.10.3大变形条件下的本构关系32-139
6.3.10.4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32-139
6.4有限元分析算例32-140
6.4.1结构线性静力分析算例32-140
6.4.1.1平面问题的有限元分析32-140
6.4.1.2桁架和梁的有限元分析32-143
6.4.1.3多体装配有限元分析32-145
6.4.1.4静力学分析综合应用实例矿井提升机主轴装置静力学分析32-147
6.4.1.5静力学分析综合应用实例材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32-152
6.4.2结构线性动力学分析算例32-155
6.4.2.1模态分析32-155
6.4.2.2瞬态分析32-159
6.4.2.3热分析32-162
6.4.2.4流体动力学分析32-169
6.4.3结构疲劳分析算例32-180
6.4.4结构优化设计算例32-186
6.4.4.1优化设计32-186
6.4.4.2拓扑优化32-193
6.4.5耦合场分析算例32-195
6.4.6电磁分析算例32-204
6.4.7注塑分析算例(Moldflow)32-215
6.4.7.1问题描述32-215
6.4.7.2分析过程32-215
6.4.7.3设定分析参数32-218
6.4.7.4后处理32-220
6.4.7.5工艺优化32-222
第7章并行工程技术
7.1并行工程的内涵32-227
7.1.1并行工程的产生背景32-227
7.1.2并行工程的概念32-227
7.1.3并行工程的主要特点32-228
7.2并行工程的实质及其过程32-228
7.3并行工程原理32-229
7.4并行工程的体系结构32-230
7.5并行工程关键技术及关键要素32-231
7.5.1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32-231
7.5.2并行工程的关键要素32-232
7.6并行工程的并行化途径32-233
7.7并行工程研究热点32-234
7.8并行工程的发展趋势32-235
7.9并行工程应用案例32-235
7.9.1波音777并行设计工程实例32-235
7.9.2并行工程在重庆航天新世纪卫星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应用32-237
第8章虚拟样机技术
8.1虚拟样机及虚拟样机技术内涵32-240
8.1.1虚拟样机32-240
8.1.2虚拟样机技术32-241
8.1.3虚拟样机技术实现方法32-242
8.2虚拟样机技术体系32-243
8.2.1虚拟样机系统的体系结构32-243
8.2.2虚拟样机技术建立的基础32-244
8.2.3系统总体技术32-245
8.2.4建模技术32-245
8.2.4.1虚拟样机建模的特点32-245
8.2.4.2虚拟样机建模技术的核心32-245
8.2.4.3虚拟样机建模的实现方法32-247
8.2.4.4虚拟样机建模技术应用实例32-248
8.2.5虚拟样机协同仿真技术32-250
8.2.5.1虚拟样机协同仿真技术的实现32-250
8.2.5.2协同仿真实例32-250
8.2.6虚拟样机数据管理技术32-251
8.2.7其他相关技术32-253
8.2.8虚拟样机结构分析实例32-255
8.3虚拟样机技术的工业应用32-257
8.3.1虚拟样机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32-257
8.3.1.1需求分析及概念设计阶段32-257
8.3.1.2初步设计阶段32-258
8.3.1.3详细设计阶段32-259
8.3.1.4测试评估阶段32-259
8.3.1.5生产制造及使用维护阶段32-260
8.3.2虚拟样机技术的工业应用实例32-260
8.3.2.1德国宝马汽车公司(BMW)32-260
8.3.2.2德国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32-261
8.3.2.3EDO Marine and Aircraft Systems公司(EDO)32-262
参考文献32-264
|
內容試閱:
|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来,赢得了机械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专业师生广泛的青睐和好评,荣获了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同时,因其在机械设计领域重要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机械设计手册》还荣获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和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经8年,在这期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尤其是2015年国家部署并颁布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为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号召和驱使下,我国的机械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一批高技术、高性能、高精尖的现代化装备不断涌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产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全面体现创新、智能、节能、环保的主题,进一步呈现机械设计的现代感。鉴于此,《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机械制造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册进一步加强机、电、液、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全面适应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系统设计开发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工程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新版手册继续促进传动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将各种新的设计技术、计算技术、设计工具全面融入传统的机械设计实际工作中。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国制造2025,适应智能装备设计开发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符合现代机械设计潮流的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应用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权威性。《现代机械设计手册》阵容强大,编、审人员大都来自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所属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业内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技术专利,承担了许多机械领域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攻关项目。这支专业、权威的编审队伍确保了手册准确、实用的内容质量。
2.现代感。追求现代感,体现现代机械设计气氛,满足时代要求,是《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的基本宗旨。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智能化、现代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现代的设计手段等几个方面。第二版重点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打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数字化设计等内容。
(1)零件结构设计等篇进一步完善零部件结构设计的内容,结合目前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增加3D打印工艺下零件结构设计的相关技术内容。
机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打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内容。
(2)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各篇增加了新型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及其应用技术,例如滑动轴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能轴承,润滑篇增加了微量润滑技术等内容。
(3)全面增加了工业机器人设计及应用的内容: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的内容;机构篇增加了自动化机构及机构创新的内容;减速器、变速器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选用设计的内容;带传动、链传动篇增加并完善了工业机器人适用的同步带传动设计的内容;齿轮传动篇增加了RV减速器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的内容等。
(4)气压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篇重点加强并完善了控制技术的内容,新增了气动系统自动控制、气动人工肌肉、液压和气动新型智能元器件及新产品等内容。
(5)继续加强第5卷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除增加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外,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篇充实扩充形成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并完善了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增加智能装备系统开发实例等。
传感器篇增加了机器人传感器、航空航天装备用传感器、微机械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和产品,加强传感器应用和选用的内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篇和电动机篇全面更新产品,重点推荐了一些新型的智能和节能产品,并加强产品选用的内容。
(6)第6卷进一步加强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应用的内容:在3D打印、数字化设计等智能制造理念的倡导下,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篇全面更新,体现了智能工厂的全数字化设计的时代特征,增加了相关设计应用实例。
增加绿色设计篇;创新设计篇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全面更新创新实例。
(7)在贯彻新标准方面,收录并合理编排了目前最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3.实用性。新版手册继续加强实用性,内容的选定、深度的把握、资料的取舍和章节的编排,都坚持从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机械零部件数据资料主要依据最新国家和行业标准,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实例供设计人员参考;第5卷机电控制设计部分,完全站在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编写注重产品如何选用,摒弃或简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机电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传感器、电动机部分注重介绍主流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应用场合、选用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选用实例;第6卷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中简化了繁琐的数学推导,突出了最终的计算结果,结合具体的算例将设计方法通俗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为方便广大读者的使用,手册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图表为主的编写风格。这样既增加了手册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读者的查阅使用,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计速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手册的承载容量和时效性,本版修订将部分篇章的内容放入二维码中,读者可以用手机扫描查看、下载打印或存储在PC端进行查看和使用。二维码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将被废止的旧标准(新标准一旦正式颁布,会及时将二维码内容更新为新标准的内容);部分推荐产品及参数;其他相关内容。
4.通用性。本手册以通用的机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设计、选用内容为主,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通用零部件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设计、机构设计、机架设计、机械振动设计、智能装备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等,既适用于传统的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选用,又适用于智能化装备的整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各类机械设计人员的工作需求。
5.准确性。本手册尽量采用原始资料,公式、图表、数据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标准均采用最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对于标准规范的编写,手册没有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采取选用、摘录、合理编排的方式,强调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尽量避免差错和谬误。所有设计方法、计算公式、参数选用均经过长期检验,设计实例、各种算例均来自工程实际。手册中收录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供设计人员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品种、规格尺寸、技术参数,以及产品质量和用户的实际反映后选用。
6.全面性。本手册一方面根据机械设计人员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发展的原则选取内容,另一方面兼顾了制造企业和大型设计院两大群体的设计特点,即制造企业侧重基础性的设计内容,而大型的设计院、工程公司侧重于产品的选用。因此,本手册力求实现零部件设计与整机系统开发的和谐统一,促进机械设计与控制设计的有机融合,强调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紧密结合,重视工艺技术与选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倡导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完美统一,以全面适应新时代机械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需要。
经过广大编审人员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将以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现在广大机械设计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际,谨向所有给过我们大力支持的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