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哈勃太空望远镜 : 从概念到成功

書城自編碼: 347747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航空/航天
作者: [英]戴维·J·谢勒[David J,Shayler][英]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915456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22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全彩图说中华典故: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全彩图说中华典故: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生活养生)
《 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生活养生) 》

售價:HK$ 51.8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售價:HK$ 204.7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售價:HK$ 78.2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售價:HK$ 172.5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售價:HK$ 148.4

 

內容簡介:
国外在轨服务航天器历经50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设计时就融入了可接受在轨服务的理念,并先后成功完成了5次在轨服务,为国内外在轨服务航天器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译自2016年出版的《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From Concept to Success》,全面展示了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提出、方案论证、详细设计到在轨部署与第1次在轨服务实施的全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地面模拟验证系统、操作工具及任务团队等强大的支持体系。
本书是我国*部关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系统设计的中文图书,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辅助教材。
關於作者:
李伟杰,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现为航天器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长期从事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研究,正在承担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在轨服务领域多个预研项目结构机构专题研究,同时作为核心骨干正在参加国家重大背景专项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论证。此外曾先后从事神舟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全电推卫星平台、某遥感卫星、某小卫星等型号结构研制。2016年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航天器结构轻量化技术研究。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申请及授权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6项,发布国军标1项。
目錄
目录
概述1
第1章部署6
1-1在轨部署一个望远镜7
1-1-1规避磕碰和多余动作7
1-1-2机械臂上的哈勃9
1-1-3太阳电池阵和高增益天线11
1-2天文学家部署哈勃15
1-2-1绝美画面19
1-2-2最低部署高度20
1-3准备飞行22
1-3-1任命航天员22
1-3-2更换指令长24
1-3-3地面训练28
1-3-4制定EVA计划32
1-3-5黑色记事本35
1-3-6适应计划推迟36
1-4搭建发射组合体37
1-4-1发射定于1990年37
1-4-2逐步准备发射38
1-4-3又是螺母40
1-4-4系统漏洞43
1-4-5哈勃装载至航天飞机44
1-4-64月10日第一次发射尝试45
1-4-7电池保持充电状态45
1-4-84月24日最后倒计时46
1-4-9哈勃到达太空47
1-5部署哈勃49
1-5-14月24日做好准备49
1-5-24月25日实施部署53
1-5-3哈勃停泊于顶部54
1-5-4气闸舱内随时待命58
1-6轨道高度并不够高59
1-6-1高轨道飞行风险62
1-6-24月2628日在轨待命65
1-6-34月29日返回地球67
1-6-4发现号航天飞机返回佛罗里达67
1-7哈勃的麻烦68
1-7-1球面像差缺陷69
1-7-2航天员的新角色72
1-7-3重回轨道的漫长道路73
参考文献74
第2章梦想76
2-1去星星不闪烁的地方76
2-1-1太空望远镜的起源77
2-1-2莱曼斯皮策和太空观测站78
2-2同温层观测镜:通往太空的一小步79
2-2-1太空时代的黎明81
2-2-2人造卫星、加加林和月球81
2-3哈勃之前的空间天文学82
2-3-1天文学领域82
2-3-2空间探索法案和组织82
2-3-3建立天文学研究计划84
2-3-4搭建平台84
2-4在轨天文学观测站85
2-4-1是否推进OAO项目85
2-5基础工作88
2-5-1在轨天文学观测站88
2-5-2标准有轨电车89
2-5-3探索号系列卫星90
2-5-4高能太空观测站91
2-5-5伍兹霍尔的建议92
2-6在轨载人天文望远镜93
2-6-1MORL望远镜93
2-6-2阿波罗望远镜94
2-6-3MOT研制费用95
2-6-4MOT应用展望99
2-6-5解决保障问题100
2-6-6MOT及其有人服务100
2-6-7立项难点101
2-7大型太空望远镜诞生102
2-8在轨服务卫星Nimbus103
2-8-1为什么是Nimbus103
2-8-2为在轨服务而设计105
2-9小结106
2-10天文学任务委员会报告108
2-10-1人类与空间天文学109
2-10-2航天员的多重角色111
2-10-3未来发展重点112
参考文献114
第3章梦想成真116
3-1登月之后117
3-1-1大型太空望远镜组织实施118
3-2漫长的拼图过程119
3-2-1经费保障119
3-2-2源自南希罗曼的驱动力120
3-3任务起步121
3-3-1运载火箭122
3-3-2战斗部落122
3-3-3早期的服务计划123
3-3-4谈判专家奥德尔博士126
3-3-5望远镜正式命名132
3-4碎片任务拼接134
3-5航天飞机系统135
3-5-1载荷舱尺寸确定138
3-6远程操作系统141
3-7太空相会145
3-7-1规划145
3-7-2从发射平台到入轨147
3-7-3交会阶段148
3-7-4接近目标149
3-7-5航天飞机技术的发展149
3-7-6飞行履历149
3-7-7哈勃的经历151
3-7-8应急接近152
3-7-9标准接近152
3-7-10LowZ模式153
3-8哈勃的管理155
3-8-1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157
3-9一个欧洲的合作伙伴160
3-9-1英国的加入162
3-9-2英国欧洲的哈勃望远镜164
3-10污染防护165
3-10-1运行环境的考虑166
3-10-2自然工作环境166
3-10-3确保安全性和完整性168
3-10-4航天飞机载荷安全性168
3-11广泛而深入的发展169
3-11-1一个几乎完整的拼图170
参考文献172
第4章任务演进174
4-11972年的大型太空望远镜LST设计研究174
4-1-1任务描述175
4-1-2轨道选择176
4-1-3运载能力分析178
4-1-4系统配套和设计179
4-1-5科学仪器模块179
4-1-6系统支持模块180
4-1-7污染控制181
4-1-8系统可靠性181
4-1-9系统维护181
4-1-10小结184
4-2A阶段设计完善186
4-2-1维护级别186
4-2-2与A阶段相比的关键变化187
4-2-3地面维护188
4-2-4小型在轨载人出舱维护188
4-2-5小型在轨远程操作系统维护188
4-2-6阶段A后的主要更改189
4-2-7机械臂的约束189
4-2-8设计要素189
4-2-9联合布局190
4-2-10可操作性190
4-3可维护性192
4-3-1返回地球问题193
4-3-2在轨问题194
4-3-3设计问题194
4-3-4结构195
4-3-5热控196
4-3-6电源197
4-3-7控制和数据处理197
4-3-8姿态控制197
4-3-9分系统可靠性197
4-3-10污染物控制198
4-3-11最新研究得出的关键结论198
4-4LST载人舱外活动200
4-4-1LST演变为ST201
4-5哈勃状态概述202
4-5-1大型观测站204
4-5-2纪录创造者205
4-5-3太空中的哈勃205
4-5-4主要组成206
4-5-5结构与机构208
4-5-6仪表和通信213
4-5-7数据管理214
4-5-8指向控制215
4-5-9电源218
4-5-10热控226
4-5-11安全应急系统227
4-5-12光学系统229
4-6从LOT到HST237
参考文献246
第5章模拟服务247
5-1创造一个概念248
5-1-1弗兰克切波利纳249
5-1-2在轨服务251
5-1-3多任务模块化航天器252
5-2建立指南253
5-2-1关键设计和操作问题254
5-2-2航天员系统基本需求254
5-2-3小结256
5-3航天员办公室的参与257
5-3-1团队工作260
5-4EVA服务支持设备260
5-4-1飞行支持结构261
5-4-2在轨可更换单元装载系统262
5-4-3第二轴向装载系统263
5-5航天员辅助工具263
5-5-1从航天飞机开展太空行走263
5-6基线设备265
5-6-1舱外移动单元265
5-6-2气闸舱267
5-6-3EVA设备267
5-6-4专属工具268
5-7EVA任务剖面268
5-8地面支持系统269
5-9EVA培训270
5-9-1EVA潜力272
5-10水下哈勃276
5-10-1关注细节278
5-11渐进系统分析279
5-11-1关键测试结果280
5-11-2模拟程序281
5-12中性浮力模拟器282
5-12-1样机和支持设备287
5-13全尺寸模拟试验291
5-13-1分系统开发291
5-13-2轴向科学仪器292
5-13-3径向科学仪器294
5-13-4精细导星敏感器294
5-13-5固定头部星敏感器速率传感器单元294
5-13-6系统支持模块设备295
5-13-7光学望远镜组件295
5-13-8太阳电池阵295
5-13-9操作工具296
5-13-10高增益天线297
5-13-11光圈盖298
5-13-12便携式足部限位器298
5-13-13扶手301
5-13-14舱门锁紧设计301
5-13-15紧固件302
5-13-16RMS及相关活动302
5-13-17早期NBS测试结论303
5-1419831990年的NBS测试305
5-15升级的NBS训练设施305
5-15-1水下试验项目(19841988)306
5-15-2试验成果308
5-15-3附加NBS试验309
5-16EVA经验积累310
5-17DTO1210312
5-17-1STS125 任务后记316
参考文献318
第6章配套工具设施320
6-1引言320
6-1-1罗伯特特维诺321
6-1-2罗恩谢菲尔德323
6-1-3设计标准325
6-1-4特殊工具326
6-2在轨服务工具包326
6-2-1电动工具331
6-2-2工具存放332
6-3罗素韦内斯及其工具管理336
6-3-1反复测试336
6-3-2团队协作338
6-3-3保留团队339
6-4机械工程师保罗理查德343
6-4-1新人的处境345
6-4-2机械工程师成为沙丁鱼348
6-5未配置MMU350
6-6操作工具354
参考文献357
第7章幕后358
7-1飞行乘组训练359
7-1-1乘组角色359
7-1-2从课堂到毕业362
7-1-3训练与支持相结合365
7-2地面团队367
7-3哈勃项目办公室367
7-3-1项目经理普雷斯顿伯奇368
7-3-2运营和系统经理阿尔维纳基奥375
7-3-3异常响应团队378
7-3-4乔伊斯金的管理工程379
7-3-5系统管理地面测试383
7-4在轨服务任务支持团队385
7-4-1NASA总部386
7-4-2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387
7-4-3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389
7-4-4太空望远镜操作控制中心393
7-4-5欧洲空间局(ESA)398
7-4-6肯尼迪航天中心399
7-4-7航天飞机运营副主任克里平401
7-5航天员办公室支持402
7-6任务控制405
7-6-1多用途支持室416
7-7哈勃飞行主任与任务主任417
7-7-1牵牛星飞行任务主任查尔斯肖417
7-7-2任务指导和管理420
7-7-3结构化团队与职责421
7-7-4飞行操控师训练423
7-7-5奇妙的在轨服务425
参考文献426
第8章第一次在轨服务任务427
8-1哈勃维修计划427
8-1-1哈勃的幽默427
8-1-2学会应对新闻界428
8-1-3挑选航天员430
8-1-4家人的理解432
8-1-5主要任务434
8-1-6哈勃的眼镜436
8-1-7源自牙医镜和淋浴头的灵感436
8-1-8航天员训练438
8-1-9交叉训练440
8-1-10手指冻伤441
8-1-11图纸再次错误443
8-1-12虚拟现实训练444
8-2任务规划446
8-2-1概述448
8-2-2进展中的里程碑节点449
8-2-31993年12月1日试图发射456
8-2-412月2日发射457
8-3哈勃第一次回归457
8-3-112月23日逐步接近哈勃457
8-3-2细微光点逐渐变亮458
8-3-312月34日捕获与第1次EVA458
8-3-412月5日第2次EVA465
8-3-512月6日第3次EVA472
8-3-612月7日第4次EVA475
8-3-712月8日第5次EVA480
8-3-8高难度的螺钉操作482
8-3-912月9日释放哈勃484
8-3-1012月911日准备返回(暴风雨后的平静)486
8-3-1112月12日返回地面487
8-4接力棒传递487
8-4-1工作间隙488
8-4-2任务成功488
8-4-3回归日常490
参考文献493
结束语495
参考文献500
后记501
內容試閱
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到成功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总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载人航天工程全体研制人员的锐意创新、刻苦攻关、顽强拼搏,共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1个目标飞行器,完成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自动交会对接到人控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飞行等一系列技术跨越,拥有了可靠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的能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作为高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之一,承载了中国人民期盼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彰显了中华民族探索未知世界、发现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不畏艰辛、大力协同的精神风貌。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载人航天工程是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既有赖于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起到了影响、促进和推动着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涉及系统工程管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动力技术,材料和结构技术,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及测控技术,以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力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工程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一阶段的研制和飞行任务,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载人航天研发技术体系,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制、生产、试验能力。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空间站工程的研制工作。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造由20吨级舱段为基本模块构成的空间站,这将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空间站,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是我们航天人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工程组织方面,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图书为代表的文献资料既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后续任务研发的重要支撑。为了顺利实施这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充分总结实践成果,并充分借鉴国际同行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人航天工程知识文献体系。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的编辑和出版就是要致力于建设这样的知识文献体系。书目的选择是在广泛听取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其中专著内容涉及我国载人航天科研生产的最新技术成果,译著源于世界著名的出版机构,力图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相关技术领域的当前水平和发展方向。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凝结了国内外载人航天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和技术前瞻性,既可作为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生产、试验工作的参考用书,亦可供相关专业领域人员学习借鉴。期望这套丛书有助于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于航天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促进航天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2013年10月

译者序
译者序


人类对于浩瀚星空的向往可追溯至1609年,当时的追星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用自制的简易装置首次尝试去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1923年,科学家埃尔曼奥伯特首次提出在太空建立天文观测站,原因是没有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可确保外面世界的星星不闪烁。
1946年,天文学家莱曼斯皮策提出在太空建造15米口径太空望远镜的概念。
1968年,NASA首个太空望远镜项目正式启动。
1983年,太空望远镜项目正式以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的名字命名。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1993年,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奋进号航天飞机完成首次在轨服务,成功修复主镜缺陷。NASA认为这次任务是可以与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相媲美的巨大成功。
从概念到成功,所代表的不仅是从哈勃太空望远镜项目工程研制到望远镜成功在轨飞行,更是人类从认知太空、构建设想、迭代概念,到确定系统边界并最终工程实现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在轨服务航天器的杰出代表,它对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工程研制的指导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且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启动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建设,因此,我国的在轨服务定将不再遥远。
《哈勃太空望远镜系统设计与在轨服务丛书》共包括两册,分别为《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到成功》、《功能升级&拓展视野: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轨服务》。本书详细介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提出到最终工程实现的全过程,包括望远镜概念论证与演进、系统设计、在轨服务工具开发、地面模拟训练系统开发等。同时,由于哈勃太空望远镜入轨不久即发现主镜存在球面像差的严重缺陷,因此,本书把针对修复主镜缺陷所实施的第一次在轨服务任务也纳入其中,包括服务任务的详细规划与具体实施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轨部署的详细过程,以及整个任务背后的强大支撑体系,包括项目组织架构、各航天中心配套分工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李伟杰组织了本书的翻译、统稿及审校工作。全书由李伟杰、柴洪友进行统稿和审校。第1章由李伟杰翻译,第2、3、6章由余快翻译,第4、5章由石文静翻译,第7、8章由许焕宾翻译,前言、致谢、序、结束语等由李伟杰翻译。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军委科技委吕跃广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张柏楠总师,以及李大明、王永富、范含林、张加迅、程大义、陈新龙、谭春林、从强、杨建中、肖涛等领导和资深专家的指导,特别是吕跃广院士和张柏楠总师在百忙中为本书申请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提出了宝贵的推荐意见。在编校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帮助。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总体部科技委梁晓珩和梁秀娟等领导和同事,总体室高振良和何宗波等领导,机械系统事业部李潇、唐自新、高峰、罗成、袁宝峰、潘博、成志忠、王光远、梁东平等领导和刘华伟、王菡等同事给予了具体指导。在相关文献调研以辅助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崔慧永、张鹏、黄天翔、刘国青等同行好友的悉心帮助。同时,本书出版恰逢研究团队撰写的53万字长篇综述研究论文Onorbit service OOS of spacecraft: A review of engineering developments顺利通过国际航天领域知名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第二轮审稿,借此,谨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开展在轨服务航天器相关技术研究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家人及亲友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和辛苦付出。最后,感谢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访学经历,译者在此期间调研到原著,并萌生了翻译出版的愿望。
本书所有的翻译、译校、统稿工作,均是在繁重的航天科研工作之余完成的。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疏漏在所难免,如有给读者带来不便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欢迎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李伟杰
2018年11月于北京航天城


前言
前言


把各种想法形成一本本的书,这总是令我着迷,这些想法有时会回溯几年甚至几十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着迷于太空探索和登月竞赛。年少的我在太空时代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就全身心迷恋其中。早在阿波罗任务到达月球之初,我就对相关事物越发感兴趣:航天员将在月面做什么?使用什么样的设备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能够让航天员们冒险穿越那个异域世界?黑白电视机里的粗糙图像,关于月球研究基地的艺术想象,还有对遥远未来20世纪80年代的预测,以及激动人心的火星远征,我想那个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奇妙和不可思议。
记忆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开始对舱外活动(EVA,即太空行走)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追随登月计划的进展,我在1969年年初开始关注苏联的航天飞行(进行了从联盟5号向联盟4号转移的舱外活动),随后当然就是阿波罗的首次EVA了。此时,据媒体预测,20世纪后续太空计划将有大量的舱外活动,还有航天飞机的新型航天器、大型空间站,以及对卫星在轨实施维修与服务等。哇,未来太空探险值得期待!
关注太空计划之后,我很快学会了一件事:耐心和乐观耐心地等待事情发生,并乐观地相信它们会成为现实。最终,在更深入地研究EVA的同时,我逐渐了解了阿波罗的宏伟计划、空间站的舱外活动技术,以及航天飞机如何支持航天员对各种有效载荷和卫星的维修和维护,包括被称为大型太空望远镜的在轨天文台。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进一步了解了航天飞机的EVA以及由航天员借此重访望远镜这一早已期待的事情。19711981年期间,我对舱外活动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从年少时的兴奋到真正了解太空计划的复杂性及高风险性。航天飞机研制计划遭遇了诸多挑战,比如计划不断被推迟,其上的有效载荷也遭遇了诸多挑战,包括大型太空望远镜,该望远镜直到1983年才正式以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的名字命名。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航天飞机计划和太空望远镜的研制细节已经有了更多的报道,包括关于航天员如何维护和服务望远镜等,尤其是将望远镜维修工作由地面搬到了在轨飞行的过程中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自己,没有人执行过舱外活动,那么维修哈勃的任务如何实现?
实际上,美国人在Skylab(天空实验室)任务以来并未实施舱外活动,也就是说在航天飞机之前并没有航天员EVA的经验,但目前航天员团队将要开展太空时代在轨小家的改造升级,并以5英里秒的速度在地球上方几百英里的高度上持续飞行,这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所以,研究开始于如何实现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实施在轨服务,这也正是本书的起源。
在接下来的30年中,我的研究伴随着许多与此相关的轨道计划。同时,我也很快意识到,人类要利用航天飞机对望远镜开展有效的在轨维修和服务,特别是穿着笨重的压力服和非常厚实但十分不便的操作手套,虽然改善或修复的是望远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要求对整个望远镜所实现的科学探索任务不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进步来予以支持。
这台望远镜首先需要成功发射,而且需要确定其存在的问题甚至缺陷,当然这并不是说望远镜要带着问题上天(与随后出现的问题并无关联),而是要通过在轨服务对其不断进行维护与升级。在研究如何具体实施服务任务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从而在系统设计角度把每一次舱外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不仅仅涉及舱外活动,在实施舱外活动之前,需充分准备和测试具体进行更换的项目,确定航天员所需要的操作工具,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应对航天员进行哪些特殊训练。这些研究也让我逐渐进入其他技术领域,包括在维修望远镜时如何拆装设备,如何在任何情况下确保航天员、硬件和其他设备的安全,如何组织地面团队协同工作,还包括把握望远镜飞行环境与飞行状态以确定航天员工作时机等。同时,关于舱外活动的研究也使得我不断接触以下专业领域,包括材料科学、人因工程学、飞行控制动力学、在轨操作以及系统工程等。


我很快就决定不打算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而且会将哈勃望远镜纯科学研究留给其他人。此外,多年来有许多关于哈勃从产生想法到实现的书籍出版,包括其相关的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当我决定执笔时,虽然我知道也会涉及上述话题,但我不会深入研究,因为关于哈勃在轨服务实施过程中的犹如网络般的诸多细节需要我进行整理总结。这些诸多细节并未一一涵盖在此书中,但它们对于最终实施在轨服务任务必不可少,例如,在地面上所进行的长达数百小时的准备工作,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奉献、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包括组装最小零部件的工人,以及准备和测试硬件的团队,如发射团队、飞行
控制团队、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此外还有航天员团队。据统计,有数千人参与了哈勃研制、发射及其后续在轨服务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尽管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确保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轨正常飞行,他们应该自豪于自己所承担的伟大工作。所以关于哈勃的故事,我想讲述的并不仅仅是航天员及其在轨操作这些事。
这就是我准备讲述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哈勃发射和在轨服务及其涉及六架航天飞机的详细历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的努力过程。我希望通过材料整理,努力讲述望远镜从研制到发射,再到在轨服务任务实施所涉及的主要情况,因为正是每一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才最终确保哈勃为我们工作了25年。正是因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并重新审视作为无垠宇宙中极小部分的人类自己。
这个故事包括两大部分,分别在两部专著中讲述。《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到成功》一书,从1990年4月通过航天飞机STS31飞行任务部署哈勃开始,详细回顾了哈勃在轨部署过程,逐步展开了哈勃故事的背景,讲述了从卫星在轨服务概念的提出到实现的详细过程,特别是针对哈勃所实现的各种在轨服务操作,涵盖技术开发和工具研制,以及支撑如此宏伟工程所需的地面基础研究。这本书的结尾描述了哈勃首次在轨维修任务的巨大成功,其观测能力得到恢复。
第二部专著《功能升级&拓展视野: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轨服务》,讲述了为确保哈勃正常在轨飞行、升级各种设备以提升哈勃观测能力所成功实施的其余四次在轨服务任务,同时也带我们回顾了哈勃首次飞行的故障以及航天飞机第二次失事的悲剧。本书以关注哈勃观测成果及其分析研究为结尾,同时也祝贺哈勃成功在轨飞行25周年。
尽管著书涉及的各种整理和编撰工作十分复杂,但我依然很享受这个过程,同时我也将继续迷恋于哈勃研制及其在轨服务任务的每一项工作。我想后续我还会以著书的形式将这些新的想法诉诸于世,因为这个特殊旅程对我的诱惑实在无法抵挡。

戴维J谢勒, FBIS
天文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主任
wwwastroinfoservicecouk
英国西米德兰兹郡哈利素文市
2015年5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