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透过《看见》《深度》剖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用直达根基的调查记录再掀纪实风暴。他的调查报告*真实、*客观、*有底气。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十多年惊心动魄的千里单骑之路,让他敢于为时代发声。范敬宜直言,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李锦现象。
|
內容簡介: |
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
《深度》即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记录作者长期职业生涯中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进而展现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困境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以大气魄大责任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一直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坚信只有贴近实践与群众,用事实说话,才会出好的新闻报道,只有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有深度。农村改革之初他就早已在农村蹲点;国企改革伊始,他又深入企业潜水,信贷危机将现,他及时地给总理寄上万言书。
从农村承包的发轫到信贷危机的预告,近40年间李锦的调查报告先后为4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赞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
《深度》即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记录作者长期职业生涯中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进而展现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困境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以大气魄大责任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一直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坚信只有贴近实践与群众,用事实说话,才会出好的新闻报道,只有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有深度。农村改革之初他就早已在农村蹲点;国企改革伊始,他又深入企业潜水,信贷危机将现,他及时地给总理寄上万言书。
从农村承包的发轫到信贷危机的预告,近40年间李锦的调查报告先后为4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赞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
读此书,不但能更深入清晰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遭遇和突破,还能读出品格精神与责任使命。
|
關於作者: |
李锦,195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企业报》总编辑工作。兼任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8个专业的教授。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在山东从事新闻工作40年,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982年,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亲自接见并称其有发言权。1994年,*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等14部,510万字
|
目錄:
|
第一章 饥饿: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从未远去(1960-1977)001
第一节 灾难从吃食堂开始 002
一、五斗米道的福音 002
二、大锅饭不够吃的无尽凄凉 004
三、我在新华社整理过的关于饥荒的照片 013
第二节 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上) 018
一、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灾民 019
二、夜不闭户无可偷 021
第三节 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下) 027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027
二、祖宗啊,保佑儿孙吃饱饭! 032
第二章 行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千里走单骑(1978-1985)035
第一节 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036
一、不能刊登的真实画面 036
二、马坊:更早的小岗村 038
三、棉花姑娘的喜悦 041
第二节 蹲在鲁西北平原 045
一、第二次翻身 第二次解放 045
二、媒体突破坚冰 047
三、那个时代的亲民 050
四、比中央文件早一步 053
第三节 第一个报道万元户 055
一、算账算出来的万元户 055
二、农民朋友王三万 059
第四节 市场经济在基层萌芽 062
一、千里单骑入农家 062
二、农民抢了政府的饭碗 068
三、胡耀邦认为问题值得思考 073
第五节 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075
一、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075
二、让人民来评判 079
三、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080
第三章 蹲点:身入基层接地气(1986-1991)085
第一节 在大别山发现初级阶段 086
一、贫困落后,令人不安 086
二、与十三大的主题不谋而合 090
第二节 九柱擎天 092
一、潜入深山 092
二、惊心动魄的风波 097
第三节 九十年代最耀眼的农村典型 101
一、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 101
二、历史转折关头的新典型 104
三、胡锦涛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107
四、相信人民相信历史 110
第四章 觉醒:报道?还是发现?(1992-1995)113
第一节 探索双星道路 114
一、李锦是来潜水的 114
二、总结出市场经济的模型 118
三、比十四大提前七十天 122
四、调研者的三重境界 126
第二节 发现兴福现象 128
一、被跟踪的神秘人 128
二、与市委书记密室长谈 133
三、十五大报告的新修改 136
第三节 提出资本经营理论 139
一、国有企业的困境 139
二、钻入《资本论》 143
三、资本一词写入十五大报告 148
第四节 中央领导的调研随行记者 151
一、乔石的《倾听》 151
二、感受领导的思维 154
第五章 亢奋:与达赖分裂势力较量的日日夜夜(1996-2000) 157
第一节 感受分裂势力的阴影 158
一、拉萨的另一面 158
二、到帕拉庄园认识达赖 161
第二节 甲日道路 165
一、发现甲日乡的斗争 165
二、来自中组部部长张全景的祝贺 170
三、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174
第三节 与美国议员沃尔夫的遭遇战 177
一、沃尔夫潜入拉萨 177
二、陈奎元说,这一仗打得漂亮 181
第四节 零下四十一度的严寒 184
一、杨传堂口中的大手笔 184
二、吸着氧气到藏北重灾区 187
第五节 提出治藏方略 191
一、喇嘛叛逃事件 191
二、凌晨的一个电话 197
三、再三要求回西藏 199
第六章 漩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2001-2005)203
第一节 提出新阶层入党论 204
一、百万富翁当支书 204
二、中央派来调查组 210
第二节 天下焦点 214
一、躲进卫生间里写作 214
二、准备坐牢 218
三、党章修改了两处 220
第三节 调研花埠圈事件 222
一、干部被包围在村里 222
二、坏事变成好事 225
第四节 寻找农民走向市场的对策 228
一、为了总书记的指示 228
二、莒南经验 231
第七章 活着:大丈夫当有为于世(2006-2014)235
第一节 社会稳定善治论 263
一、从瓮安事件确定平安协会方略 236
二、把群众路线引入社会稳定 238
三、一年38篇稿件被批示 241
第二节 上疏温总理 报告信贷风险 246
一、倾泻而出的四万亿 246
二、平信直寄温总理 249
三、中南海的电话 253
四、监管风暴 255
第三节 探寻一条道路:混合经济论 257
一、企业报所做的工作很好! 257
二、六小时写出央企市营六论 259
三、李老师相当于一个军 262
四、树起大企业时代的理论大旗 265
第四节 打好一个基础:实体经济基础论 267
一、快速推出银行暴利论 267
二、实体经济99评 269
第八章 呐喊:为国企改革砥砺奋进(2001-2018)277
第一节 我所知道的农村改革元勋胡耀邦 278
一、掀起农村改革风暴 278
二、利用新华社内参指导农村改革 280
三、主持制定五个农村一号文件 284
四、新闻工作者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 286
五、你为农民讲话,农民就会说你好 287
第二节 长者穆青 290
一、谁是李锦?站起来! 290
二、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292
三、到穆青家串门 295
四、抬头望见北斗星 297
五、为什么不找我 298
六、拍好照片,也要写出好文章 301
七、我在家里点上香 302
第三节 我的国企改革"两把刀论" 304
一、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304
二、五道封锁线的羁绊 307
三、一个人的国企改革观点通讯社 310
第四节 三国演义中的立白集团 315
一、想为中国国企找一个样板 315
二、找到马桶盖式的案件 318
三、国企、外企与民企的三国演义 322
四、4家智库的联合行动 326
第五节 联通冲击波 330
一、对混改缓慢的焦急心态 330
二、十九大前的联通风波 334
三、一波三折的联通混改 338
四、我的意见被摆到政治局常委面前 341
第六节 供给侧改革的《中国力量》 344
一、连续48个月的经济下行 344
二、供给侧改革的新药方 347
三、中冶集团搬三座大山 351
四、《中国力量》构建全新的话语体系 356
第七节 身在京城拼打,却到沂蒙山村安家 359
一、习近平讲话后的15个不眠之夜 359
二、北漂七年八搬家 362
三、从沂蒙精神到临沂模式 367
四、李锦书院的设立 371
附录 李锦调研年表377
|
內容試閱:
|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部关于以调查研究推动改革进程的书,是以我的蹲点经历为基础写出来的,全书用讲故事的形式,从头说到尾。
中国地大人多,历史悠久而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或侃侃而谈的观点都有可能陷入瞎子摸象的陷阱,我多年的调查实践经验就是看见的基本上都是表面现象,只有深度调研才可能发现真相,从而求得真理。
作为一个身在基层做调查研究近40年的人,我深知调查研究是一件苦差事,说来容易,做来难,做好了更难;受罪不说,调研观点还有招致社会蜚议的巨大压力;最难的,是一辈子坚持调查研究,不动摇,不懈怠。
我从20多岁就投身农村改革,经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代领导集体,我写的调查报告得到过数十位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事件是过来人的那种亲身体验。我有责任,给年轻人讲些调查研究的酸甜苦辣,苦乐忧患。做好调查研究既要有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自主、奉献报国的精神。
我属于老三届,下过乡,当过兵,也有混文凭的经历,但大半辈子做的是调查研究的事。我坚信自学重要,最重要的是会调查研究,尤其是学会在工人农民中调查研究,我是靠深入群众立身、靠调查研究起家、靠提出新思想吃饭的,所以至今仍然在一线冲锋陷阵,每天都在报纸、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对调查研究的意义是深信不疑的,以至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生命形态。
我的调查研究经历,是从1976年当新华社记者开始的。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总是在转型,在突围。转型的起因、焦点、性质、动力是什么?哪些力量在推动这场变革,又是哪些力量在围困、在抵销这场变革的能量?我的思考一直围绕所有变化的中心,几乎没有偏差于焦点。因此我尽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去到老百姓中蹲点,常在一个村庄或者企业一住就是50天,乃至改革开放后23个春节都是在农村调研中度过的。我总是想逼近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本质,号准脉博,为国家提出对策,从而去推动那些突围的实现。就这样,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当然,这些是以一个人的视角来说事的。
这本书依时间顺序,有两条线在交织。主线是毛泽东去世以后中国人追寻现代化的转折过程,包括我们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我相信,细心的读者应会看到,我确实研究了中国改革进程中很多重大的问题。我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长河中一条微小的细流,为人们提供了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改革的事实依据。副线是我自己有关调查研究的实践与主张,一步步摸索其源、其流,是怎样形成的。譬如,最初属于战术层次的第一个浪头新闻观三级朋友网,属于战略设计层次的新闻信息雷达网 新闻调查过程论;操作层次的新闻典型全息胚论五位一体工程;后来调查人才的三个层次、六条标准;到了新世纪提出的调查报告十八字写作法发现思想、引领社会的座右铭等等。直到我给中央关于金融危机的近万言建议获得采纳,我认定新闻传媒人追求的是历史趋势的发现力、国家难题的破解力、社会进步的引领力,为了这个价值观,我跌跌撞撞了大半生。尽管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对我来说调查研究仍然是不可弃之的法定,我有许多故事可以印证。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思想者的历史。思想者的跋涉过程,是这个民族艰难前行的佐证。这本书对于那些对中国有深入了解以及有幸见证并了解改革过程的人,可能会引起对往事的记忆。万元户是怎样发现的,九间棚与沂蒙精神是怎样提出来的,资本这个最重要的经济学名词是怎样被解放的,治理西藏方略是怎样产生的,金融危机中抑制泡沫经济的建议是怎样为中央采纳的?在这些具体而细腻的第一手材料背后,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激烈碰撞甚至可以称为波涛汹涌的状态。
亲身经历是笔宝贵财富。年少时饥饿岁月的折磨,是我坚持长期为普通老百姓说话的基础。用心的编辑从网上搜索了我的这段经历,按时间与逻辑顺序排列,放在前面,变成全书的背景,把历史又向前拉了10多年。
我的调查研究形成重大影响是在胡耀邦领导改革的初期,成长中受到穆青、范敬宜等师长的莫大影响,我的父母亲与妻子为我做出的奉献,这些都是我终生感激的。这些内容成为此书的组成部分,附于最后。
这本书最初是给新闻理论界包括给大学的讲课材料。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宁,他是沂蒙山区费县人,我在调研中所竭力宣扬的九间棚与沂蒙精神就是他家乡的事,他用两年时间来整理了这本书。
我说,他记,一起琢磨,几经修改。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们两个人的作品。
感谢北京新业文化黎雨女士的策划与言实出版社的支持。
我长期调研的地方是个圣贤辈出的地方,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对照当今好的和不好的社会环境,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在很多岗位,假以时日,谁都可以熟能生巧,但能做出多大成绩却和志向、气节相关,我走了大半辈子的路印证了前贤的格言,也用这句话来勉励后来人,特别是有志于报效社会的年轻人,愿你们比我走得更好、更远!
李锦
2015年3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