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研究》从理论建构和案例研究入手,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探索制度化过程中人的行为如何受政策规制、规范约束、文化认知诸因素的影响,以此建构高校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制度框架。从协同机制、合作动机、习俗惯例、文化认知等微观制度层面挖掘合作困境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和秩序化提供行动者的逻辑和制度演进的法则。
|
目錄:
|
□□章 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制度逻辑
□□节 合作理论研究
一 合作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二 高校科研合作创新的实践研究
三 合作行为与合作制度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节 合作创新与协同创新
一 合作创新及其制度效应
二 协同创新及其制度效应
三 协同学与协同创新研究
四 从合作研究到协同创新
五 新制度主义理论基础
六 协同创新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
一 协同创新的制度化镜像
二 协同创新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三 协同创新的制度分析视角
第二章 环境协同: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构架
□□节 内部环境协同
一 教学秩序与科研秩序相生相伴
二 自生秩序中的矩阵式科研组织
三 课题制隐含的协同创新微观秩序
第二节 外部环境协同
一 小科学体制中的科技协同
二 大科学体制中的国家统一意志
三 刚柔相济的制度抉择
第三节 内外协同中的大学职能关系
一 大学职能发展的多样性挑战
二 两种职能关系的动态演绎
三 合理定位科研:协同内适性与外适性的关键
第三章 组织协同: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系统效应
□□节 基于合作的协同创新基本要素
一 理念:□□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
二 规则: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中国特色
三 主体:集多元角色为一体
四 载体:创新成果的发源地
第二节 从合作研究到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
一 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二 实验室和研究院
三 创新团队和课题组
四 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
五 高校科研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第三节 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效应
一 师生合作与师承效应
二 跨学科合作与会聚效应
三 学术共同体与集团效应
四 产学研合作与知识转移效应
第四章 行动者协同:课题制及其制度功能
□□节 政策规制:正式制度与配套体系
一 课题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 课题制隐含的合作创新理念
三 课题制配套政策推进协同效应产生
第二节 规范约束:非正式制度与规范体系
一 基本科学规范:行动者自律
二 扩展性科学规范:行动者互律
第三节 文化认知:协同创新的符号系统
一 文化与制度的协同
二 文化建构制度
第四节 基于行动者协同的科研创新典型案例
一 A大学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实验室概况
二 从分散独立到交流合作:基于组织间融合的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三 案例研究结论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之路
□□节 合作模式演绎
一 案例介绍
二 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两种合作模式的差异比较
一 交流方式的差异
二 工作任务的差异
三 薪酬体系的差异
四 信任文化的差异
第三节 合作创新中的规范与文化
一 大科学挑战科学的认知规范
二 课题制合作中隐含的道德伦理规范
三 课题制合作中潜藏的管理规范
第四节 从合作到协同的制度困境
一 道德乏力与学术异化
二 技术环境与制度梗阻
三 社会环境与文化空缺
第六章 制度协同:科研创新的合法性建构
□□节 规范整合:协同创新合法性建构的场域再造
一 凝练共享心智,激发协同创新的心理资源
二 从科层管理走向共享管理
三 供给主导式与需求诱导式制度相互嵌套
四 完善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协同激励机制
五 建立自由流动与高度合作的弹性化组织场域
第二节 文化牵引:协同创新合法性建构的组织生态
一 伦理激励:强化科学共同体成员的道德伦理意识
二 制度信任:凝练科研合作中的信任文化
三 理念共享:构筑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第三节 协同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实现科技创新
一 让大学精神渗透协同创新的各个维度
二 强化高校内部科研子系统的关联机制
三 协调好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现代科学研究已进入多层次、多领域的全面合作与跨界协同的创新时代,协同创新是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和更大空间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没有成熟的合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体系,已出现层次不同、领域多样、形式各异的创新团队、创新群体、创新平台以及合作创新组织,高校科研合作已形成广泛的多重面相,并在政策激励、资源配置和新的管理模式等要素支配下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社会性结构,而制度正是维持和再生产这种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广泛的合作现象并不一定代表行动者内心真实的合作意志,真实的合作意志又往往很难遭遇一种合理有效的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这既是行动者的困惑,也是制度研究的难题。本书试图通过建立高校内部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分析框架,探讨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科研合作创新的制度化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效应,为高校科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性和秩序化提供行动者的逻辑和制度演进的法则,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实现从合作研究到协同创新的合法性制度建构。
对于协同创新的制度分析,需要选择一种适切的理论视角,本书在借鉴协同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结构一环境一行动者的分析视角,并围绕行动者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分析路径进行理论探索和制度建构。大学科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化过程,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既涵盖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和正式制度,也包含动态演进的组织规范、习俗惯例和治理模式。只有在行动者与制度结构制度环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中,才能透视制度化过程的完整图景;只有成功实现制度的规制、规范和文化一认知功能,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效应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对于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研究,本书遵循制度分析的双重逻辑,以算计取向(calculate approach)和文化取向(culture approach)相结合的原则展开讨论。大学内部科研协同创新需要建立一种制度体系并遵从一定的制度安排,在制度要素的构成方面既体现算计取向的制度逻辑,又包含文化取向的制度观照,是由双重逻辑共同交织形成的制度安排。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相比,高校更注重文化取向的制度演进模式,这是大学组织与企业组织在制度运行方面的本质差异。
本书选择新制度主义理论作为贯穿全文的支撑性理论,并将其中的三大核心要素规制规范和文化一认知渗透于高校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制度分析中。为了避免空泛的纯理论分析,选择了高校□具代表性的科研合作形式课题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制度研究和行动分析的基础。研究中发现,在政策规制方面,课题制及其配套政策在规范科研行为、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激励科研竞争、挖掘创新潜能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在制度规范功能方面,课题制虽然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正式制度,但其运行模式没有脱离其内部制度的运行轨道,即高校师生对共享的学术价值观和知识创新的追求,它们已经内在地转化为学术共同体进行课题制合作的必然规范,而且长期、非正式地受到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一致维护;在制度的文化一认知功能方面,课题制在运用正式制度的规制、约束机制规范科研行动者的行为的同时,也承载和表达着人们长期积淀、弥散在科研制度化场域中的共同观念和行动意向。课题制的制度化演进就是顺利地将这些个人习惯、群体习俗以及社会惯例和法律规制恰如其分地对象化、外显化于各种实存的制度结构和环境中,□终实现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目标。
本书通过对H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案例研究发现,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高校内部科研创新合作模式沿两条主线展开:战略型合作与战役型合作。两种合作模式在运行方式、交流方式、工作任务、薪酬体系和信任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书中案例一方面挖掘高校科研组织长期形成的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组织惯例、文化习俗和潜在规范;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目前高校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面临的制度困境和学术异化倾向,而制度梗阻和文化空缺形成的负效应是其深层次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