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編輯推薦:
批判传播学译丛。理解互联网历史,预见技术与人性未来。
●一部互联网兴起与发展的编年史与观念史,兼具历史叙述与文献分析。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资本与人在塑造整个现代网络性格中的复杂博弈过程,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打破流行互联网传奇的固有偏见、个人英雄主义与意识形态陷阱,勾画技术爆发时刻的整体图景。
內容簡介: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讨论了互联网的社会建构发展史,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互联网脱胎自20世纪的战争实践活动,一出世便被打上了军事-工业烙印;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部分重塑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品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浪漫化的互联网文化重新被资本收编,业界聚焦于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实则是文化信念与资本力量在塑造互联网文化过程中的相互博弈。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讨论了互联网的社会建构发展史,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互联网脱胎自20世纪的战争实践活动,一出世便被打上了军事-工业烙印;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部分重塑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品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浪漫化的互联网文化重新被资本收编,业界聚焦于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实则是文化信念与资本力量在塑造互联网文化过程中的相互博弈。
作者*后的观点认为,文化信念在形塑当代互联网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人们对新技术系统的接纳与使用,甚至系统本身的构成,不只受到经济等结构因素影响,同时亦受到文化趋势与信念惯习的影响。因此,新技术及其制度本身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人的观念改变的。
關於作者:
托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曾任美国佛蒙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现任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媒体、技术、法律及文化,先后编著有Selling the Air(1996),Mousepads, Shoe Leather, and Hope(2007)。
斯特里特认为文化信念在形塑当代制度、财产、法规、技术的过程中,发挥独立的作用。从20世纪的广播网到21世纪的互联网,对新技术系统的接纳与使用,甚至系统本身的构成,不只受到经济等结构因素影响,同时亦受到文化趋势与信念惯习的影响。因此,新技术本身可以被人的观念改变。
斯特里特近期的研究项目针对美国1980年至今的日常法律实践中,由印刷文件归档转为电子文件归档带来的影响。
目錄 :
中译本序(吴靖)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自我驱动的愉悦:计算机通信的文化来源
第二章 浪漫主义与计算机:计算机反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被忽视的网络: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网络与社会想象
第五章 连线时刻
第六章 开放源代码、善于表达的程序员和知识产权问题
结论:资本主义、激情与民主
內容試閱 :
绪论
有些人依然认为理性、技术、现代化,与文化、想象力、自然、表现力,是相互对立,抑或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正是从这一假设介入,以互联网为例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互联网混杂了人类的所有憧憬,既通过明显的方式比如互联网股市泡沫,也经由更隐微的方式比如某些层面的互联网技术设计,以及互联网的管控趋势。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与人的渴望,本书将会对它们之间的纠葛予以细致的考察。
以上述这种方式看待互联网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联网台式机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那些大型计算机的直接衍生物,反倒是对它及其所代表力量的一种反抗,而这种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化层面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工程师们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构造和使用计算机的想法,凭借着所谓的浪漫主义,为他们不同的设计构建正当理由。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诸如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Brand)、泰德尼尔森(TedNelson)和史蒂芬利维(StevenLevy)这些懂行的通俗作者也加入其中,在一幅更加清晰明了的愿景中呈现这些意图。
原始的大型计算机常与一些寻求逃脱人类窘境的错误努力联系在一起,如控制核战争的威胁、打赢越南战争、文秘工作自动化,或者将学校里的孩子们变成勤勉顺从的电子百科全书用户。人们谋划使用计算机控制人类的复杂性,并将其绑定在可预测框架之中,在意识到这些计划之愚笨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计算行为重新阐释为一种表达、探索或艺术形式,将他们自己视为艺术家、反叛者,或两者皆是,并寻找能够强化这一阐释的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人们想要表达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想往且需要自发性、创造性、屠龙式英雄主义,而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且未经计划的互动,正好提供了某种诱人的、稳妥可控的不可预见性,可以用来满足这些目的。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需要小型而不是大型计算机,为什么需要个人电脑而不是专门的文字处理器,为什么我们需要开放的、端对端的互联网而不是公司的专有系统,为什么我们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网络公司,为什么我们需要开源软件。我发现这些散乱无章的想法,其实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与对互联网的浪漫比喻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了重要的集体思想工具,帮助人们打开思考民主的新形式。
所有这些并不仅仅只是由浪漫主义引起的结果。原因很复杂,而且在我看来,在任何情况下总有些东西会触动浪漫主义,而我们将看到,正是浪漫主义与其他趋势相互作用的特定机制,使得浪漫主义能够产生后续影响。但是本书想要说明的是,围绕并塑造我们生活的数字机器,并不是某种科技的必然产物;也不是它曾被我们误解,然后今天它的真正作用终于被发现。同时,它也不是市场独立运作的结果,书中所描述的大部分情形,买与卖都没起到太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经济与技术因素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起着不可置疑的作用,但是深层的文化驱动力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些沉甸甸的令人难忘的过去,以及人类凝聚在一起的热情,可以清晰地说明这一点。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了美国的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考察了文化是如何影响互联网构建的,以及互联网结构在社会文化与政治思想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制度(institutions)如何思考的案例研究。《网络效应》探索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通信方式如何在多年的发展中孕育,并聚焦于那些曾影响政策的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主要被想象成快速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工具,而本书恰恰回溯了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方面:如50年代作为核战的工具,60年代前期则成为试图消除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与混乱的数学手段,60年代后期作为启迪民智的书写阅读工具,70年代作为反文化运动的乐园,80年代成为自由市场优胜劣汰的评价标志,90年代初期成为有待征服的新前沿,以及90年代后期作为试图超越市场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开源乌托邦。本书不仅求证这些不同思想与假设的真实状况常常是不准确的而且还关注它们对互联网的形成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确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