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小小的急诊抢救室,仿佛包含着整个人世间的悲欢喜乐,那些已经、正在、即将被救治的人不仅是一个或数个衰弱的器官,而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
医学是理性的,但血脉的割舍参杂了太多感性成分,人生的*境界是不留遗憾,但又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生命是一场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旅行,悲欢离合本是人生中的寻常经历,然而不曾站在生死临界点做选择的人,一定无法理解关乎生死的选择对人的拷问有多痛苦和残忍!
|
內容簡介: |
四季流转,光影交错,我走过了10年行医路。
年少的张扬,如今的隐忍,是患者塑造了今天的我。
一朝邂逅,我和很多人相遇在急诊,
一念停留,我们或许不会再见,或许将永远告别。
无论黑夜白昼,我想将尘封在心底的那些爱与救赎讲给你听,
流年清浅,我愿意以生命践行*初的信念,以白首成就医者的不朽。
|
關於作者: |
范志伟,
笔名最后一支多巴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急诊内科主治医师,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会员。
|
目錄:
|
急诊往事
没有说出的谎言
和我同龄的他
那位录制了未来20年视频的母亲
只和我说过一句话的患者
吃不起药老人
当你老了
消失的儿子
穿着寿衣的患者
七年,一瞬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无奈的决定
生死之间
面对生死,没有什么选择是一定正确的
第十七张病危通知单
16号病床
是谎言,也是希望
抢救室里的三次拒绝
比沉睡更可怕的是一个人醒着
不只医学
两位让我难忘的农民工
住在楼顶棚子里的老人
凌晨三点,我听过城市的声音
16岁的女孩
遗落在抢救室里的泪水
偶尔治愈
父亲
那个曾经大呼救命的他,却选择了放弃
天堂与人间
我行医生涯中的四次冲动
身穿白大衣,谁没彷徨过
后记:我承认我很难过
|
內容試閱:
|
自序
清晨六点十二分,阳光已经撕破了黑夜。
家属们正在以本地的风俗为我的患者做着最后的准备,而站在急诊抢救室窗前,刚经历了一整夜抢救的我,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切。
初秋清晨的阳光透过急诊抢救室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我一抬头便与它们撞了个满怀。我下意识地举起手遮挡,试图拉上窗帘。但,我又迟疑了。
因为我从那透过指缝映入眼帘的光线中,感受到了温暖,满身疲惫的我又看见了新一天的朝阳,真好。
然而,躺在我身后几米之外的人,那位和我相识十一年的阿姨,却再也没有了明天。她再也没有了明天,再也不会拉着我的手埋怨自己还没有实现去远方旅行的梦想了。我再也不能埋怨她不按医嘱用药,再也不会收到她塞进我白大衣口袋中的牛奶了。
她的儿子,一个同我年纪相仿的中年人走到我的面前,用沙哑的声音向我道别:谢谢您,我们马上就要走了。
我站了起来,想说些什么。我想告诉他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我想告诉他,脑干大量出血,死亡不可避免。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说出这些话,隐藏在蓝色无菌口罩背后的嘴巴最终只是机械着蹦出了几个字:好,忙你的去吧。
他伸出了手,这只手在过往的十一年里握住过太多的沧桑,曾试图看清弥留中父母渐渐远去的方向。
我也伸出了手,这只手曾按压过无数人的胸膛,也曾在深夜摘下自己的眼镜,擦掉堆积在眼角的悲伤。
简短的握手后,便是一场至今没有重逢的离别。当她被覆盖上冰冷的白布,当家属哭泣着离开医院,当初秋的阳光洒落在我的身上,我默默地想:天堂或许换了新颜,人间却依旧是人间。
这些年来,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我应该将这些故事和感触告诉每一个我认识和认识我的人。
于是,我给自己取名为最后一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临床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升高血压。之所以用最后一支多巴胺作为自己的笔名,一是自诩为最后能够升高血压的正能量,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如果只剩下最后一支多巴胺,又该怎么用。我想这个问题,或许要用一辈子来解答。
范志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