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7.4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2.1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內容簡介: |
《戴逸文集》详细介绍
戴逸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在清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尤有专长,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同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说: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戴逸文集》详细介绍
戴逸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在清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尤有专长,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同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说: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中国抗战史演义》作于1951年,在全国刚刚解放、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普及型读物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中国近代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先从思想理论角度撰写历史的近代史著作,梳理了整个近代史的脉络。从1978年起,戴逸先生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摸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利用中、俄双方大量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再现了条约谈判的全过程,为中国政府处理中苏边境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备要,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中国研究清朝边疆史的先河。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先生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在纂修工作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既要还原历史真实,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要勇于学术创新,既要理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史实为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主观臆断。要使新《清史》成为一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的高水平的史书,尽量使思想性与学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使新《清史》成为传世佳作。同时,在编纂新《清史》工作中,注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清史专家。
所以说,戴逸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对学界和非专业大众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经久不衰。而戴先生从未有过文集出版,他的著述散见各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编排,尤其是主持编纂《清史》以来的文章尚未经过系统整理,这一直是学界一大憾事。此次出版文集,系统整理了戴先生治学之初至今的全部著述。《戴逸文集》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包括专著、文章(专论、随笔、序跋)、讲演、采访记等等,分门别类后、按照时间排序,精编成10卷本的文集,总规模约700万字。因此这部《戴逸文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既是戴先生多年治学的成果精华,也是后辈学人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必读之书。
《戴逸文集》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属国内一流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学术影响。
|
關於作者: |
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戴逸教授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