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叶舒宪经典代表作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考与探索
跨文化思考模式 以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的学问
解析中西方文化意象 破译中国文化中的人类学密码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人类学这一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的相关内容,本书不仅涵盖了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广博知识,更帮助读者解放了思想,拓展了胸怀和情感。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澳洲美洲访学手记》、《文化解读札记》、《三重证据法阅读笔记》均为篇幅较短的学术笔记,上篇收录的是作者几次海外游学的见闻手记,中篇是尝试文化研究的一组解读札记,力求接戏文化现象背后的所以然。下片则围绕着人类文化学与国学相接轨的议题。
|
關於作者: |
叶舒宪,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院。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著作有《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50种,译著7种。
|
目錄:
|
上篇澳洲美洲访学手记
微笑语言003
颠倒乾坤006
糟糠变精华009
澳洲人的婚恋观014
五天牛马两天猪019
汉字的原型价值023
关于文化身份028
和而不同看加拿大033
世界最大的书店038
早期希腊失落的女神041
庄子、彝苗葫芦、新疆木乃伊047
中篇文化解读札记
从千面英雄到单一神话055
谜语:智力游戏与咒术陷阱065
斯芬克斯谜语解读071
印第安人的原罪故事083
原德090
饺子食俗的哲学背景094
中国人的口福097
国粹可曾粹102
谁来导演张艺谋107
归根情结说111
电子时代新的人性122
阅读革命与文化变迁126
下篇三重证据法阅读笔记
国学与人类学133
跨文化阐释的名与实135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139
语言与文化144
酒文化与久文化147
由大观小的会通之法151
尝试与提高154
人类学与诗学159
叩问物化的精神165
身体观的文化蕴含170
人类学与小说寻根174
从土著的观点看177
文化多元时代的地方性知识184
文学人类学:田野与文本之间189
文化争论与文化研究194
后记200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世界眼光』与『中国学问』
中国人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历史太长久了,因而对外来的学术向来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种情况直到封建国家解体时才有所改变,但至今还不能说已彻底改观。五四以来的有成就的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同外来学术相接触,人们日渐意识到,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式的国学传统已经不能不抬起头来面对世界了。然而,愈是要吸收外来的东西,就愈是感到自己已有的东西似乎成了包袱。如贝尔纳所言:学习中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鲁迅一方面高呼拿来主义,一方面要求学生中国的书不要读,似乎对已知的东西已形成一种恐惧。郭沫若则一再声明,中国人既然也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猿猴,那么就不应以国情不同为由拒斥外来的东西。闻一多、郑振铎、茅盾等则在吸收借鉴西方学术的基础上为刷新国学方法而做实际的探索。
以上是我读大学中文系所获得的最大教益之一,也是我走入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点认识背景吧。最初是想搞理论研究的,为了弄懂马克思,不得不转而求教黑格尔。没料到在震惊之余,对当今国内常见的那种凭空构造理论体系的学风产生了莫名的抵触情绪。于是打算在学习外来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转向实际的研究。1983年在北师大进修时,因准备《圣经旧约》的教案而读了巴金先生捐赠北京图书馆的弗雷泽大著《旧约民俗学》英文本,发现黑格尔和马克思那种俯视全球的学术气魄以更惊人的形式再现于这位早期人类学家的著述中。为了论证《旧约》挪亚方舟神话,他引用了遍及五大洲各个角落几十种不同文化的旁证材料!原来这种跨文化的宏观视野本身就具有一种透视事物本质的演绎性阐释功能。难怪探索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产生那样大的兴趣。局限在单一文化传统中不得其解的东西,借助于这种视野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解释之效。比如《天问》中关于昆仑焉有石林一句,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千奇百怪的猜想臆测,但无一切中要害。闻一多干脆宣布无事可考,以免再浪费国人的时间和智慧。可是一旦看到巴比伦神话中的宇宙山石树林的描述,我们顿时明白那玉石树木是不死的永生乐园所在,而中国的昆仑悬圃一词也同巴比伦空中花园完全对应了。就连《圣经》的伊甸园神话也是脱胎于此呢。
在阅读了一些人类学书以后,1984年我写了一篇试用跨文化演绎方法的读书札记《神话仪式风俗文学》,把日本神话中的天之御柱、中国贵州的鬼竿、澳洲土著的立木和欧洲的五月柱风俗加以比较,解释了一些相关的文学现象。此后对人类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一边翻译,一边写起论文。一篇用原型批评方法解析巴比伦史诗的文章受到《民间文学论坛》的礼遇。由此而于1986年应走向未来丛书之约,写了介绍和应用原型批评的小册子《探索非理性的世界》。不知不觉从黑格尔转向了弗莱。这位加拿大批评家特有的渊博、悟性和思维深度给人极深印象,甚至觉得黑格尔也有时稍欠严谨了。当时我对弗莱所能做出的一个批评是,他多少受欧洲中心的知识结构限制,所提出的文学人类学似有半人类之嫌。真正的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建立,恐怕有待于将东方文学伟大遗产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出于这种考虑,在评述原型模式理论时,我加写原型模式:从西方到中国一节,期望通过中国材料的译解,验证人类学模式分析法的演绎可行性。
1987年出版的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使我被误当成原型理论的全力倡导者。其实这里面有出版方面的原因。本打算按流派逐一译介20世纪西方批评的成就,并没有盯住一家不放的意思。谁知随着学术贬值,所组译的另五部书《结构主义神话学》《文学与精神分析》《文学符号学导论》《结构主义诗学》《解构主义批评》除第一本于1988年问世外,至今都在家冬眠。
系统译介的受阻更促进了我搞应用研究的尝试。在与友人俞建章合写的《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中,我想用皮亚杰的发生学思路重新考察艺术起源的过程,再从神话思维符号的角度论证原型的生成和传播,追溯了比兴及隐喻思维从神话思维脱胎的情形。1988年完稿的《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综合结构主义和原型模式方法,尝试构拟中国神话宇宙观的结构体系,探讨了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及范畴的神话起源。该书导言还斗胆提出在实际研究中沟通国学与西学、借助人类学视野和演绎功能改造传统考据学方法的问题。接着写的《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版)在同一方向上继续探索,用跨文化的模式分析法试图重构失传的上古英雄史诗,并概括出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从经验层次到非经验层次,透过作品考察文学现象生成转换的规则。
后来,我的兴趣从父权制文化的男性英雄神话转向更为深远的原始女神信仰,试图从大背景中透视儒道两家的思想渊源及各自的神话原型。《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与《老子与神话》两个课题是这方面的先期作品,其中吸收了象征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和女权批评的某些成分。
学然后知不足。立足中国尝试文学人类学研究需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国学基础,二是借助西学方法和材料建立世界眼光,二者缺一不可。我常想,假如乾嘉学派大师们能借鉴人类学视野和材料,那么今日的国学该是什么样子,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尤其是象形汉字)对人类学的发展又将做出怎样的重大贡献?1990年在澳洲几所大学人类学系访学以后,这种双向沟通的意识更为明确了,这将作为努力方向。我还感到我们的文科学科划分对于知识结构限制很大,学外文的无暇去钻《诗》《骚》,学中文和历史的又难过外语阅读关。时下兴起钱钟书热,可究竟有多少人能自觉效法这位脚踏中西的大师,在两个方向上同时掘进呢?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引用华裔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话,与有志于从事人文研究的同仁共勉:讲中国学问没有中国训练讲不深入,但没有世界眼光也如坐井观天,永远讲不开敞,也就讲不彻底。
本书是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札记性的文字结集,共分为三篇。上篇收录的是几次海外游学的见闻手记,其中也有些涉及学理上的问题,但未写成专题论文。中篇则是几年来尝试文化研究的一组解读札记。基本上是一题一议,力求能解析出文化现象背后的所以然。下篇围绕着文化人类学与国学相接轨的议题,汇集了与三重证据法的尝试相关的一些阅读笔记。希望我们试验该方法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能为更广大的读者所了解。收入该系列的著作因部头稍大,专业性太强,恐难为一般读书人所接受。这里借笔记体的灵活多样形式,对于编撰此一系列丛书的背景和宗旨做出补充性的说明。除此之外,下篇中还收录了与文学人类学相关的若干读书札记。
假如此书所述的两种旅行有误入歧途之处,还恳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正,指点迷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