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第三版)

書城自編碼: 352962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科技史
作者: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2872784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2.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售價:HK$ 57.6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HK$ 105.6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售價:HK$ 189.6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售價:HK$ 165.6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售價:HK$ 105.6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售價:HK$ 94.8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售價:HK$ 201.6
华夏衣裳: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华夏衣裳: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售價:HK$ 178.8

 

編輯推薦:
● 长销20余年经典作品全新修订版,主题广博,视野开阔,史料翔实,条理清晰,叙事优美、流畅而简明,其写作风格和形式源于作者在大学从事科技史教学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且明白用哪些材料和举哪些例子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 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入门必备书,以全球视角审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探究人类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全景式展现从史前到现在人类探索自然的旅程。跟大多数从谷物开始的科学史不同,本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回溯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讲述从史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史,其中特别关注在如此漫长的时期里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书中所述的奠基性史实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么被人忽视,要么很难在一些过于颗粒化的学术作品中见到。
● 清晰的宏观脉络,丰富的细节描述,刷新三观的哲学思考,适合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阅读,是深入认识和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开展科学教育的经典读本。
● 书末索引和进一步的读物方便读者检索和进一步查找资料。
內容簡介: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应用科学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两个伟大的科学传统:自古以来各个社会都在资助的有用科学传统,以及起源于古希腊的对自然本身进行无功利探求的传统。麦克莱伦和多恩还考察了植根于中国、印度和中南美洲,以及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时期一系列近东帝国的科学传统。通过这种比较视野,两位作者阐释了西方世界、17世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联姻的兴起。作者在描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尖锐地质疑了当今工业文明的可持续性。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应用科学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两个伟大的科学传统:自古以来各个社会都在资助的有用科学传统,以及起源于古希腊的对自然本身进行无功利探求的传统。麦克莱伦和多恩还考察了植根于中国、印度和中南美洲,以及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时期一系列近东帝国的科学传统。通过这种比较视野,两位作者阐释了西方世界、17世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联姻的兴起。作者在描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尖锐地质疑了当今工业文明的可持续性。
第三版《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提供了一个扩展的开篇语,并大大拓展了其对工业文明,以及基于现代电网的技术超级系统的论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事实和数据作了更新。本书还列出了一个全面的进一步的读物,包括主要的出版文献,以及为学生和非专业读者提供的经过审查的网站和互联网资源列表。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關於作者:
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James E. McClellan Ⅲ,1946 ),197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科学史教授。著有《科学重组:18世纪的科学学会》、《殖民主义与科学:旧王朝时代的圣多曼格》等。论著《专家控制: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出版委员会(17001793)》获美国哲学会颁发的2003年度刘易斯奖。
哈罗德多恩(Harold Dorn,19282011),197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科学技术史名誉教授。著有《科学地理学》等。
目錄
前言 001
开篇语 005
第一编 从起源到古代终结 001
第一章 人类的出现:工具与工具制造者 004
第二章 农民时代 018
第三章 法老与工程师 034
第四章 得天独厚的希腊 062
第五章 亚历山大及之后 089
第二编 世界人民的思与行 111
第六章 永恒的东方 113
第七章 中央帝国 133
第八章 印度河、恒河及其他 160
第九章 新大陆 176
第三编 欧洲与太阳系 199
第十章 犁、马镫、枪炮与黑死病 202
第十一章 哥白尼掀起一场革命 233
第十二章 伽利略的罪与罚 257
第十三章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 287
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工业文明 321
第十四章 纺织业、木材、煤与蒸汽 324
第十五章 革命的遗产: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345
第十六章 生命自身 378
第十七章 工具制造者掌控全局 397
第十八章 新亚里士多德学派 433
第十九章 核武器、互联网与基因组 463
第二十章 当代法老之下 491
后记 历史的媒介 518
进一步的读物 521
译后记 559
索引 565
內容試閱
本书最初是为普通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史导论,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不是写给学者或专家的,它作为教科书的性质是不言而喻的。其风格和形式源于我们在大学从事有关教学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且明白用哪些材料和举哪些例子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本书首版出版于1999 年,第二版出版于2006 年。在着手本次第三版的修订工作时,我们想,也许我们写了一本比我们设想中更严肃的书。本书考察了从史前到现在的科技史。从这个总体的观点来看,对于如此漫长的科技史,本书要讲授一些奠基性的史实。这些史实要么被人忽视,要么很难在一些过于颗粒化的学术作品中见到。在接下来的介绍(开篇语)中,我们列举了这些史实和一些关于科技的主题。我们将看到这些史实和主题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这种重新评估,相较于之前诸版本,本书已大幅修订。
本书更早版本的成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该书在大学科技史课程,以及讲授世界文明和现代化的课程中被广泛使用。从我们收到的信件来看,本书还深受象牙塔外普通公众的欢迎,这显然是因为本书广博的主题。而且,令我们惊讶的是,它还被翻译成中文、德文、土耳其文和韩文。毫无疑问,吸引外国出版商和读者的要点已经预先印在了本书的标题及我们对这本书的愿景中: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我们仍然感到自豪的是,本书第一版获得了世界史协会图书奖。
本书广受欢迎,我们很欣慰,并且很高兴有机会打磨出本次改进后的第三版。我们纠正了之前版本中出现的几个小错误,并且引入了一些风格上的变化,我们希望这些变化能让叙述及文本更为清晰明了。我们同样试图在后面的章节中提供最新的事实和数据。
除了重写开篇语之外,本版本的主要变化还涉及第十七章(工具制造者掌控全局)。在第二版中,我们重写了这一章,对于构成当今工业文明的主要技术系统,我们表达了更全面的看法。在第三版修订时,我们原本只想调整一下该章,可竟然出了个可怕的特殊状况:2012 年10 月29 日至30 日晚上,超级风暴桑迪(San?dy)和19 英尺(约5.8 米)的风暴潮袭击了纽约新泽西地区。在曼哈顿中城的哈得孙河对面,超级风暴桑迪淹没了新泽西州的霍博肯,本书作者之一麦克莱伦就住在那里。风暴切断了电力、手机和互联网服务等,就像它把纽约大都会地区的整个社区与文明社会切断了一样。我们在电视上,但我们无法看电视。麦克莱伦很幸运,在他担任教职并且情况跟霍博肯一样糟糕的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人们就超级风暴桑迪的影响以及该事件对技术和现代世界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电力恢复之前的10 个黑暗且寒冷的日子里,以及在之后的会议和小组中,一个由洪灾受害者和其他受到影响的人们共同组成的社群,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智力上,跟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展开搏斗:居民、学生、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教授和科学家们、其他专业人士、社区活动家以及当地政界人士都试图搞清楚发生了什么。麦克莱伦的好运扩展到让罗素(Andrew L. Russell)、文塞尔(Lee Jared Vinsel)和霍根(John Horgan)教授成为他在STS(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专家同事。他们的讨论融合了当今工业文明的技术超级系统概念。在超级风暴桑迪中,这种超级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我们对它的完全依赖变得非常明显。不是所有的技术系统都同等重要,这个想法也变得清晰,电力是使工业文明成为可能的基础系统。在修订的第十七章中可以进一步看出这种思维如何发挥作用。
本书之前的版本对帮助我们的人和机构表达了谢意,在此没有必要重复这些感谢。对于本版本,我们尤其特别要感谢南卡罗来纳大学科学史家诺文伯(Joseph November)教授。他和他的同事在教学中使用过本书之前的版本。为了帮助我们准备这个版本,他花了很多时间仔细阅读和注释第二版,对此我们非常感激。他还提出许多重要的修订建议,我们希望对他的付出作出了充分的回应。我们还要感谢前面提到的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同事罗素、文塞尔和霍根,他们阅读并评论了呈现在本版本中的新材料的初稿。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同事惠特克(Edward A. Whittaker)教授在处理现代物理学方面,不止一次使我们免于失误。
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再次提供了帮助,他们提出了许多改进表达的建议,我们深表感谢。几个学生研究项目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我们特别感谢曼扎里(Jovanna Manzari)、马利克(Muhammad Abd Malik)和罗德里格斯(Emanuel Rodri? guez)。我们感谢亚历克斯麦克莱伦(Alex McClellan)和朱利安麦克莱伦(Julian McClellan)对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见解。博达吉亚(Tamar Boodaghians)做了很好的工作,并且慷慨地帮助我们更新了本书末尾提供的网络资源。我们的史蒂文斯同事鲁本费尔德(Andrew Rubenfeld)教授编制了索引,我们热烈感谢他的友好、付出和能力。再次衷心地赞扬雅姬麦克莱伦(Jackie McClellan),感谢她此生的陪伴和她的编辑专长。
我们特别感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的布鲁格(Robert J. Brugger)博士及其同事。二十多年前,布鲁格在巴尔的摩与本书作者多恩和麦克莱伦共进午餐, 开启了本书的创作和出版。从很多方面来讲,这是我们和他共同的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每个人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再次体现在手头的这本书中。我们要特别感谢麦卡锡(Juliana McCarthy)、马尔盖(Kathryn Marguy)、雅克曼(Hilary Jacq? min)。尤其是肯尼(Mary Lou Kenney),作为一名真正的编辑,她的工作让本书有了很大改进。
令人遗憾的是,本书作者之一哈罗德多恩于2011 年去世。他对本书的影响仍然很大,特别是通过他的代表作《科学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Science, 1991 年)。跟前两版一样,本版仍然是二人合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