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博尔赫斯与聂鲁达盛赞的拉美文学声音)

書城自編碼: 35297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智利],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 译者,段若川,卜珊,后浪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381217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3.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售價:HK$ 105.6
大洗牌
《 大洗牌 》

售價:HK$ 93.6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售價:HK$ 106.8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01.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HK$ 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HK$ 106.8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編輯推薦:
◎智利与聂鲁达、米斯特拉尔齐名的小说家,智利的光辉与荣耀,智利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小说的优中之优。聂鲁达在阿根廷当大使时,邦巴尔曾寄住在他家,他们在厨房的同一张大理石餐桌上写作,就是在这张餐桌上,诞生了聂鲁达的名篇《大地上的居所》,也诞生了邦巴尔的惊世之作《*后的雾》。
◎博尔赫斯赞不绝口的拉美文学声音,称其作品为我们美洲永远不能遗忘之书。
◎打破生与死、梦与真实的界限,捕捉女性情感世界中*为本色的欲望与心理。
◎收录作者的两部代表作品:《*后的雾》智利版的《廊桥遗梦》,一生仅有的一次激情,成为余生平淡生活中跳跃的火光;《穿裹尸衣的女人》则打破生死限制,以死去的女人的视角回顾一个女性的一生。
◎众多拉美文学大师的文学启蒙者,胡安鲁尔福曾在采访中承认邦巴尔对其青年时代的影响,《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生与死的叙事把握对《佩德罗巴拉莫》的创作影响至深;卡洛斯富恩特斯也曾说过: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
◎荣获里卡多拉昌奖、华金爱德华贝略奖,20世纪智利小说的两大高峰之一。
◎邦巴尔作品的主角往往都是女性,她们看似软弱,对命运的无常无能为力,但她们不甘驯服,从不自欺,忠实于自己
內容簡介:
《*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收录了智利作家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的两部代表作品:《*后的雾》与《穿裹尸衣的女人》。
《*后的雾》是作者的处女作,一发表便在拉美文坛引起轰动,讲述一个年轻女人结婚后,发现丈夫一直深切怀念前妻,只把她当做前妻的替身,失落、痛苦、寂寞之下,她只能每天行尸走肉般地继续着没有希望、没有激情的生活。一个雾气弥漫的晚上,她鬼使神差般地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一直凭着对这次激情的回忆生活,但是丈夫突然问出的一句话,使她开始怀疑那一晚究竟是真实发生过还是一场梦,那晚遇到的人到底真实存在或只是她的幻觉
《穿裹尸衣的女人》以一个死去的女性为主角,躺在灵床上的她虽然已经死去,却仍能看到、听到一切,一个个前来向她告别的亲人、朋友让女人回忆起这些人与自己的纠葛,她的初恋、她为他失去的孩子、她不爱但却痴迷于她之后又冷漠对她的丈夫、爱慕她的鳏夫邻居、她的儿子们、她美丽的儿媳不断涌现的回忆串联起女人的一生
關於作者:
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MaraLuisaBombal,19101980),智利作家,博尔赫斯与聂鲁达盛赞的拉丁美洲作家,作品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和情色主义,代表作有《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树》《玛利亚格里塞尔达的故事》等。
目錄
最后的雾1
穿裹尸衣的女人49
前言西班牙有一句谚语:知道你和谁在一起, 就知道你是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的几位朋友,就知道她是何许人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给她起过两个绰号,埃及蠓和火蜜蜂。前者形容他们俩的亲密友谊:聂鲁达在雅加达做外交官时,豢养过一只埃及蠓,这宠物和他形影不离;当他在智利驻阿根廷使馆工作时,邦巴尔寄住在他家,她就像那只埃及蠓一样,总是跟随这位兄长到处走动。他们有时在厨房同一张大理石餐桌上写作,聂鲁达写《大地上的居所》,她写《最后的雾》。火蜜蜂,是指邦巴尔有火一般的热情,她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地投入创作,也会以同样的热情投入爱人的怀抱,但受到伤害时,她也会用尾刺去报复,哪怕付出致命的代价聂鲁达曾说,要想和哪个女人严肃认真地谈论文学,那就只有邦巴尔,她给拉丁美洲文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他还说,邦巴尔的作品用不着别人改动,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西班牙有一句谚语:知道你和谁在一起, 就知道你是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的几位朋友,就知道她是何许人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给她起过两个绰号,埃及蠓和火蜜蜂。前者形容他们俩的亲密友谊:聂鲁达在雅加达做外交官时,豢养过一只埃及蠓,这宠物和他形影不离;当他在智利驻阿根廷使馆工作时,邦巴尔寄住在他家,她就像那只埃及蠓一样,总是跟随这位兄长到处走动。他们有时在厨房同一张大理石餐桌上写作,聂鲁达写《大地上的居所》,她写《最后的雾》。火蜜蜂,是指邦巴尔有火一般的热情,她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地投入创作,也会以同样的热情投入爱人的怀抱,但受到伤害时,她也会用尾刺去报复,哪怕付出致命的代价聂鲁达曾说,要想和哪个女人严肃认真地谈论文学,那就只有邦巴尔,她给拉丁美洲文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他还说,邦巴尔的作品用不着别人改动,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亲切地称邦巴尔为小女孩儿。当邦巴尔的代表作《最后的雾》与《穿裹尸衣的女人》出版时,米斯特拉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她的作品是智利,乃至全拉丁美洲优秀小说中最优秀的。当她们再次相遇,邦巴尔正处于灵感枯竭、创作停顿的痛苦时期,米斯特拉尔给予她极大的鼓励。米斯特拉尔最后的岁月是在美国纽约度过的,时任智利驻美国的领事。当她离开人世时,邦巴尔是最早到医院去吊唁这位伟大女性的人。
邦巴尔和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后者正带领《茅屋》剧团在阿根廷巡演。加西亚洛尔卡回国时,邦巴尔和同伴们一起深情地呼喊:再见,费德里科!她哪里知道,这次分手竟是诀别(加西亚洛尔卡于1936年惨遭法西斯杀害)。
邦巴尔也是另一位大师级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家的座上客。他们常常一边散步,一边探讨邦巴尔新作的构思。博尔赫斯曾对邦巴尔创作《穿裹尸衣的女人》提出异议,认为她可能把握不住生与死、人与魂之阴阳两隔的分寸。邦巴尔却痴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想法,结果她创作出一部惊世之作。她和博尔赫斯的友谊牢固而久远。1976年,当她的小说《玛利亚格里塞尔达的故事》在智利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出版时,博尔赫斯不顾年老体衰、几近失明,亲自去参加首发式,为她站脚助威!
从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与上述几位大家的交往,可知她绝非等闲之辈。
邦巴尔在智利海滨小城比尼亚德尔马尔(海上葡萄园)度过幸福童年,在巴黎度过花季少女时代,1931年,她回到阔别已久的智利,在瓦尔帕莱索港下船。当她从那艘名为太平洋女王号的越洋海轮走下舷梯时,结识了和母亲一起来接她的欧罗修桑切斯,从此便刻骨铭心地爱上了这个正与妻子分居的男人,演绎出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
不理智的痴情和任性一般不会有善果。当她发觉欧罗修桑切斯移情别恋时,绝望之余,朝自己开了一枪,幸好未击中要害,只是打伤了肩膀。在智利待不下去了,欧罗修给她买了一张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在那里她受到聂鲁达夫妇的热情欢迎。在阿根廷, 她的文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创作了《最后的雾》(1935)和《穿裹尸衣的女人》(1938),引起拉丁美洲文坛震惊。她曾代表阿根廷,出席193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笔会。此后,她经常居住在阿根廷或美国。曾与一个名叫拉尔科的画家结婚,但是很快就分手了。一位年长的男士虽然很爱她,又忌讳她那段初恋的悲剧,这令她十分沮丧。她觉得是欧罗修桑切斯毁了她的一生。当她在报纸上看到欧罗修春风得意地携妻子回到智利的照片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在街头等到了欧罗修,朝他开了枪。她被捕了,幸亏欧罗修没有死,而且也不愿纠缠此事,几经周折,她最终交保获释。
邦巴尔只好离开智利,经布宜诺斯艾利斯来到纽约。她渐渐平静下来,为阿根廷杂志撰写有关美国的纪实报道,有时还推销药品和牛奶。她已学会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写作,但依然苦闷,时常借酒浇愁。1944年,她和一位名叫法尔德桑法叶的绅士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但依然郁郁寡欢。1956年,她的冤家欧罗修驾机出事身亡,她才回到阔别已久的智利,后又回到美国。1969年,丈夫去世,她更加孤独。1971年,到布宜诺斯艾利斯;1973年又回到智利。
她的出现引起智利文学界的注意。智利教育部为她的小说《俏姑娘和夜莺》(1960)颁发了里卡多克拉尚奖。1977年,她的小说《玛丽亚格里塞尔达的故事》在智利出版;同年,智利国家语言科学院为她颁奖。此时,《最后的雾》已经出到第八版了。
晚年的邦巴尔,处境悲凉。女儿不和她住在一起,甚至连信也不回一封。她只能靠丈夫的遗产每月150美元生活,幸好有一个外甥女每月寄给她300美元。直到1978年,政府才给她一点接济。她几次进入养老院,喜欢长时间站在门口,希望有人认出她来。她喜欢记者采访,只是回避两个话题:她的冤家欧罗修以及她为何不再有新作。1978年12月,她获得一个地区性文学奖。1980年5月6日,在圣地亚哥病逝。她死后舆论哗然,质问为何不授予她国家文学奖。不久,在她的故乡比尼亚德尔马尔以她的名字设立了一项文学奖;在圣地亚哥的拉斯孔德斯新区,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广场。
邦巴尔的生平大致如此。有人说:她也许是遭上帝贬谪的缪斯,来人间历经磨难的。
在我国,最早较详细地译介邦巴尔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博士生导师段若川教授。她是笔者的妻子,于2003年不幸去世。在此为她代笔,权作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对段若川而言,接触邦巴尔的作品,实出偶然。她从1983年起,开始研究智利著名小说家何塞多诺索。至1991年,已经翻译出版了多诺索的六本书。1991年底,她了解到这位智利小说家十分向往中国的古老文明,而且很想与自己的中文译者见面。
1994年,为了研究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她申请到了去智利访学的机会。同年3月3日,她第一次去拜访多诺索。当天晚上,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马波乔河畔有一个文化节的开幕式,多诺索夫妇邀她一同前往。开幕式在一座由老火车站改建的文化宫举行。高高的穹顶上悬挂着六面白色旗帜,上面有男女各三位智利已故文化名人的肖像:三位男性是维森特维多夫罗、巴勃罗聂鲁达和巴勃罗德罗卡,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三位女性,第一位是抒情女王米斯特拉尔,第二位是著名歌手薇奥莱塔帕拉,第三位,她不认识,朋友们告诉她是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巧合的是,同去的智利朋友格里戈送给她的一本书正是其本人撰写的《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
她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传记,就想读邦巴尔的小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向她推荐《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多诺索夫人碧拉尔很快给她找到了《最后的雾》。她迫不及待地阅读,并在一周之内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然后寄给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外国女性文学《蓝袜子丛书》,因为她是其中《温柔的激情拉美南欧卷》的主编之一。1995年,为了配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最后的雾》同时在《世界文学》杂志和《蓝袜子丛书》面世。不久以后,她又读了西文版《穿裹尸衣的女人》,觉得同样精彩,但已无时翻译,便交给了她的弟子卜珊。卜珊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是品学兼优的副教授了。她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交付的任务,《穿裹尸衣的女人》在《世界文学》首发。《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是邦巴尔的代表作。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德森因贝特认为,这两部作品表现的是幻觉的力量使人类与超人类的东西出现在神奇的、充满诗意的地方。意大利文学评论家朱塞佩贝利尼认为,邦巴尔非常仔细地挖掘人的下意识,尤其是女性的下意识。他认为在《最后的雾》中,作者把梦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一个绝望女性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材也是《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主旋律,但与前一部小说相比,神秘的气氛更为浓烈。《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作品全集》的编者卢西亚盖拉认为,邦巴尔相信神秘事物和逻辑事物是交织在一起的,她相信从尼采到后现代所设置的存在就像一束没有结果的反命题;她本人就是一个这样的反命题。在1975年的一次采访中,她说自己是融为一体的两个人:一个大胆、疯狂、想象力丰富;另一个有见地、但很谨慎。当二者达成协议、合二为一时,她就平静了。
一些评论家认为,在拉美作家中,邦巴尔是较早开发女性意识的,但她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仍以男性为中心,不过,男人们已经成了背景,她写的是女性的感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人中,她落落寡合,找不到自己的流派。她说:在内心深处, 我认为自己是个诗人,一个写散文的诗人。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总是有共同的命运:不幸、失败或迷茫。即使被爱,那也是濒临强暴的侮辱。在她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有雾。雾,象征着失望意义上的爱情、梦幻与陈规陋习。还有和雾对立的火,火意味着情侣、激情、冒险与真实的存在
在《最后的雾》中,她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梦幻世界。那个世界被她写得非常美, 但又扑朔迷离。她完全打破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使读者像书中那不知名的女人一样,弄不清她与情人的那段奇缘是否真有其事,或者仅仅是一场梦,一个刻骨铭心的爱的梦想,一个十来年间给予她生存力量的梦想。有人将《最后的雾》视为超现实主义小说,正是因为它的梦幻世界,这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对此,邦巴尔自己也承认:至于我的小说技巧,我认为既是超现实主义散文式的,又是散文诗式的,是心灵明暗交接的故事,是从既奥妙又神秘的大自然中获得的感受,有时也是我们对那被人们称作来世的犹豫而又焦急的追寻。
《穿裹尸衣的女人》对拉美小说家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曾对阿根廷作家何塞比扬科说过,在他年轻时,《穿裹尸衣的女人》曾给他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佩德罗帕拉莫》可以看作《穿裹尸衣的女人》的回声。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对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并未做过深入研究,在此仅仅是依据段若川教授留下的资料,对邦巴尔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是为序。

赵振江
2019年9月16日
于北京大学
內容試閱
西班牙有一句谚语:知道你和谁在一起, 就知道你是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的几位朋友,就知道她是何许人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给她起过两个绰号,埃及蠓和火蜜蜂。前者形容他们俩的亲密友谊:聂鲁达在雅加达做外交官时,豢养过一只埃及蠓,这宠物和他形影不离;当他在智利驻阿根廷使馆工作时,邦巴尔寄住在他家,她就像那只埃及蠓一样,总是跟随这位兄长到处走动。他们有时在厨房同一张大理石餐桌上写作,聂鲁达写《大地上的居所》,她写《最后的雾》。火蜜蜂,是指邦巴尔有火一般的热情,她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地投入创作,也会以同样的热情投入爱人的怀抱,但受到伤害时,她也会用尾刺去报复,哪怕付出致命的代价聂鲁达曾说,要想和哪个女人严肃认真地谈论文学,那就只有邦巴尔,她给拉丁美洲文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他还说,邦巴尔的作品用不着别人改动,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亲切地称邦巴尔为小女孩儿。当邦巴尔的代表作《最后的雾》与《穿裹尸衣的女人》出版时,米斯特拉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她的作品是智利,乃至全拉丁美洲优秀小说中最优秀的。当她们再次相遇,邦巴尔正处于灵感枯竭、创作停顿的痛苦时期,米斯特拉尔给予她极大的鼓励。米斯特拉尔最后的岁月是在美国纽约度过的,时任智利驻美国的领事。当她离开人世时,邦巴尔是最早到医院去吊唁这位伟大女性的人。
邦巴尔和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后者正带领《茅屋》剧团在阿根廷巡演。加西亚洛尔卡回国时,邦巴尔和同伴们一起深情地呼喊:再见,费德里科!她哪里知道,这次分手竟是诀别(加西亚洛尔卡于1936年惨遭法西斯杀害)。
邦巴尔也是另一位大师级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家的座上客。他们常常一边散步,一边探讨邦巴尔新作的构思。博尔赫斯曾对邦巴尔创作《穿裹尸衣的女人》提出异议,认为她可能把握不住生与死、人与魂之阴阳两隔的分寸。邦巴尔却痴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想法,结果她创作出一部惊世之作。她和博尔赫斯的友谊牢固而久远。1976年,当她的小说《玛利亚格里塞尔达的故事》在智利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出版时,博尔赫斯不顾年老体衰、几近失明,亲自去参加首发式,为她站脚助威!
从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与上述几位大家的交往,可知她绝非等闲之辈。
邦巴尔在智利海滨小城比尼亚德尔马尔(海上葡萄园)度过幸福童年,在巴黎度过花季少女时代,1931年,她回到阔别已久的智利,在瓦尔帕莱索港下船。当她从那艘名为太平洋女王号的越洋海轮走下舷梯时,结识了和母亲一起来接她的欧罗修桑切斯,从此便刻骨铭心地爱上了这个正与妻子分居的男人,演绎出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
不理智的痴情和任性一般不会有善果。当她发觉欧罗修桑切斯移情别恋时,绝望之余,朝自己开了一枪,幸好未击中要害,只是打伤了肩膀。在智利待不下去了,欧罗修给她买了一张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在那里她受到聂鲁达夫妇的热情欢迎。在阿根廷, 她的文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创作了《最后的雾》(1935)和《穿裹尸衣的女人》(1938),引起拉丁美洲文坛震惊。她曾代表阿根廷,出席193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笔会。此后,她经常居住在阿根廷或美国。曾与一个名叫拉尔科的画家结婚,但是很快就分手了。一位年长的男士虽然很爱她,又忌讳她那段初恋的悲剧,这令她十分沮丧。她觉得是欧罗修桑切斯毁了她的一生。当她在报纸上看到欧罗修春风得意地携妻子回到智利的照片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在街头等到了欧罗修,朝他开了枪。她被捕了,幸亏欧罗修没有死,而且也不愿纠缠此事,几经周折,她最终交保获释。
邦巴尔只好离开智利,经布宜诺斯艾利斯来到纽约。她渐渐平静下来,为阿根廷杂志撰写有关美国的纪实报道,有时还推销药品和牛奶。她已学会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写作,但依然苦闷,时常借酒浇愁。1944年,她和一位名叫法尔德桑法叶的绅士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但依然郁郁寡欢。1956年,她的冤家欧罗修驾机出事身亡,她才回到阔别已久的智利,后又回到美国。1969年,丈夫去世,她更加孤独。1971年,到布宜诺斯艾利斯;1973年又回到智利。
她的出现引起智利文学界的注意。智利教育部为她的小说《俏姑娘和夜莺》(1960)颁发了里卡多克拉尚奖。1977年,她的小说《玛丽亚格里塞尔达的故事》在智利出版;同年,智利国家语言科学院为她颁奖。此时,《最后的雾》已经出到第八版了。
晚年的邦巴尔,处境悲凉。女儿不和她住在一起,甚至连信也不回一封。她只能靠丈夫的遗产每月150美元生活,幸好有一个外甥女每月寄给她300美元。直到1978年,政府才给她一点接济。她几次进入养老院,喜欢长时间站在门口,希望有人认出她来。她喜欢记者采访,只是回避两个话题:她的冤家欧罗修以及她为何不再有新作。1978年12月,她获得一个地区性文学奖。1980年5月6日,在圣地亚哥病逝。她死后舆论哗然,质问为何不授予她国家文学奖。不久,在她的故乡比尼亚德尔马尔以她的名字设立了一项文学奖;在圣地亚哥的拉斯孔德斯新区,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广场。
邦巴尔的生平大致如此。有人说:她也许是遭上帝贬谪的缪斯,来人间历经磨难的。
在我国,最早较详细地译介邦巴尔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博士生导师段若川教授。她是笔者的妻子,于2003年不幸去世。在此为她代笔,权作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对段若川而言,接触邦巴尔的作品,实出偶然。她从1983年起,开始研究智利著名小说家何塞多诺索。至1991年,已经翻译出版了多诺索的六本书。1991年底,她了解到这位智利小说家十分向往中国的古老文明,而且很想与自己的中文译者见面。
1994年,为了研究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她申请到了去智利访学的机会。同年3月3日,她第一次去拜访多诺索。当天晚上,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马波乔河畔有一个文化节的开幕式,多诺索夫妇邀她一同前往。开幕式在一座由老火车站改建的文化宫举行。高高的穹顶上悬挂着六面白色旗帜,上面有男女各三位智利已故文化名人的肖像:三位男性是维森特维多夫罗、巴勃罗聂鲁达和巴勃罗德罗卡,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三位女性,第一位是抒情女王米斯特拉尔,第二位是著名歌手薇奥莱塔帕拉,第三位,她不认识,朋友们告诉她是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巧合的是,同去的智利朋友格里戈送给她的一本书正是其本人撰写的《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
她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传记,就想读邦巴尔的小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向她推荐《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多诺索夫人碧拉尔很快给她找到了《最后的雾》。她迫不及待地阅读,并在一周之内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然后寄给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外国女性文学《蓝袜子丛书》,因为她是其中《温柔的激情拉美南欧卷》的主编之一。1995年,为了配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最后的雾》同时在《世界文学》杂志和《蓝袜子丛书》面世。不久以后,她又读了西文版《穿裹尸衣的女人》,觉得同样精彩,但已无时翻译,便交给了她的弟子卜珊。卜珊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是品学兼优的副教授了。她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交付的任务,《穿裹尸衣的女人》在《世界文学》首发。《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是邦巴尔的代表作。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德森因贝特认为,这两部作品表现的是幻觉的力量使人类与超人类的东西出现在神奇的、充满诗意的地方。意大利文学评论家朱塞佩贝利尼认为,邦巴尔非常仔细地挖掘人的下意识,尤其是女性的下意识。他认为在《最后的雾》中,作者把梦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一个绝望女性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材也是《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主旋律,但与前一部小说相比,神秘的气氛更为浓烈。《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作品全集》的编者卢西亚盖拉认为,邦巴尔相信神秘事物和逻辑事物是交织在一起的,她相信从尼采到后现代所设置的存在就像一束没有结果的反命题;她本人就是一个这样的反命题。在1975年的一次采访中,她说自己是融为一体的两个人:一个大胆、疯狂、想象力丰富;另一个有见地、但很谨慎。当二者达成协议、合二为一时,她就平静了。
一些评论家认为,在拉美作家中,邦巴尔是较早开发女性意识的,但她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仍以男性为中心,不过,男人们已经成了背景,她写的是女性的感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人中,她落落寡合,找不到自己的流派。她说:在内心深处, 我认为自己是个诗人,一个写散文的诗人。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总是有共同的命运:不幸、失败或迷茫。即使被爱,那也是濒临强暴的侮辱。在她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有雾。雾,象征着失望意义上的爱情、梦幻与陈规陋习。还有和雾对立的火,火意味着情侣、激情、冒险与真实的存在
在《最后的雾》中,她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梦幻世界。那个世界被她写得非常美, 但又扑朔迷离。她完全打破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使读者像书中那不知名的女人一样,弄不清她与情人的那段奇缘是否真有其事,或者仅仅是一场梦,一个刻骨铭心的爱的梦想,一个十来年间给予她生存力量的梦想。有人将《最后的雾》视为超现实主义小说,正是因为它的梦幻世界,这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对此,邦巴尔自己也承认:至于我的小说技巧,我认为既是超现实主义散文式的,又是散文诗式的,是心灵明暗交接的故事,是从既奥妙又神秘的大自然中获得的感受,有时也是我们对那被人们称作来世的犹豫而又焦急的追寻。
《穿裹尸衣的女人》对拉美小说家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曾对阿根廷作家何塞比扬科说过,在他年轻时,《穿裹尸衣的女人》曾给他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佩德罗帕拉莫》可以看作《穿裹尸衣的女人》的回声。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对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并未做过深入研究,在此仅仅是依据段若川教授留下的资料,对邦巴尔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是为序。

赵振江
2019年9月16日
于北京大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