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本书不仅对西方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和发展史有详尽的阐述,而且梳理和论述了中国百年来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和电影人。
|
內容簡介: |
本书着重论述西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它们分别是: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电影蒙太奇理论、电影纪实理论、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电影文化批评理论。本书从理论学派的嬗变论述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探讨了不同学派理论产生的社会、哲学与文艺等背景,论述了各学派主要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分析了各学派电影理论的创新、贡献、地位及影响。
从电影理论发展本身出发,本书力求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如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早期电影理论?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把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纪实理论对立起来,并认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整部影片的形式结构因而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认为传统理论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并把现代电影理论看作是与传统理论的断裂?还有,如何评价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如何重建电影研究?等等。本书着重论述西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它们分别是: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电影蒙太奇理论、电影纪实理论、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电影文化批评理论。本书从理论学派的嬗变论述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探讨了不同学派理论产生的社会、哲学与文艺等背景,论述了各学派主要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分析了各学派电影理论的创新、贡献、地位及影响。
从电影理论发展本身出发,本书力求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如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早期电影理论?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把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纪实理论对立起来,并认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整部影片的形式结构因而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认为传统理论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并把现代电影理论看作是与传统理论的断裂?还有,如何评价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如何重建电影研究?等等。
修订内容:对全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重点章节是:(1)丰富和深化第二章电影蒙太奇理论。(2)根据电影理论自身的发展,增加第五章电影文化批评理论(约5万字),有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电影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3)全书*后增加一个附录中国电影理论史纲(约5万字),梳理和论述百年来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如*代导演强调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第二代导演探索以电影的表现方法来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第三代导演的戏剧式电影观念,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美学探索,第五代导演的在画面中融入强烈思想内涵的影像本体论,第六代导演的客观、平实、冷峻地纪实的新写实美学,等等。
|
關於作者: |
胡星亮:浙江淳安人,1957年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等专著,曾多次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周振华:江苏海安人,1972年生,文学博士。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教授、文化与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与理论、影像传播、文化创意产业。著有《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中国影像史(19271937)》(第六卷)、《视听语言》等。
|
目錄:
|
绪论:趋向电影真理的努力探索
第一章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第二节 先驱者的电影理论
第三节 巴拉兹:从微相学到视觉文化
第四节 爱因汉姆:作为艺术的电影
第五节 艺术本体的电影理论探索
第二章电影蒙太奇理论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第二节 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
第三节 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第四节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
第五节 重构现实:构成式现实主义
第三章电影纪实理论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第二节 巴赞:影像本体的纪实美学
第三节 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
第四节 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
第四章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第二节 麦茨与电影符号学理论
第三节 电影叙事学理论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五节 电影理论的转向、拓展与不足
第五章电影文化批评理论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第二节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
第三节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
第四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电影批评理论
附录中国电影理论史纲
第一节 第一代导演:影戏与电影艺术
第二节 第二代导演:努力探索电影艺术的特性
第三节 第三代导演:戏剧式电影理论
第四节 第四代导演与纪实理论
第五节 第五代导演与影像本体理论
第六节 新生代导演与新写实理论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这本书的最初构想是在遥远的法国的阿拉斯(Arras),一个美丽、幽静而又极富法兰西风味的法国北部市镇。
2000年,我受法国阿尔图瓦大学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语言文化。在我带去的行李箱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其他的,主要就是二三十本电影理论著作。我是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比较完整、闲暇的一年时间,认真读几本电影理论书。南京大学戏剧学专业博士点1993年新设影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又开始招收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给自己增加的压力,就是要能为他们开设一门电影理论方面的课程。而能在电影的故乡去阅读这些电影理论著作,这对我来说也算是有缘了。
法国不仅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还是20世纪世界电影理论的中心。从早年的路易德吕克等法国先锋派,到1940年代的安德烈巴赞,到现代的克里斯蒂安麦茨等,他们的深刻思考给世界电影理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阿拉斯,我就是沿着他们的足迹走进世界电影理论宝库的。然后我从法国出发,拜访了东部的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东北部的德国的鲁道夫爱因汉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和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以及北部的英国的彼得沃仑和东南部的意大利的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温别尔托艾柯,等等。当然,是在书籍中拜访,与这些理论家作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在我的宿舍或在学校的教研室里。我的宿舍在阿拉斯市中心临街的二楼,从窗户望出去就是街市、广场和教堂、图书馆,不时能听见从教堂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学校在近郊,坐在教研室靠窗的写字台前,就能感受到周边的田野、树林和村庄、教堂的自然安宁。正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我似乎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仿佛走进了历史,而能非常接近地与这些理论家对话和交流。我带去了他们的著作在远东的中国的译本,我又在阿尔图瓦大学图书馆里找到了他们著作的母语版本,虽然有些语言我不懂,但是,原先在东、西两个半球的一本书的两种语言版本被放在一起阅读,这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我在努力思索着其中的蕴涵。
与此同时,我也拜读了意大利的基多阿里斯泰戈,法国的亨阿杰尔,美国的达德利安德鲁、尼克布朗和布里安汉德逊,中国的李幼蒸等学者的电影理论史著。我从这些严谨的研究中获益良多,而更重要的,是它们启迪我进一步去思考了一些问题,促使我更认真地去阅读和理解所研究的对象。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早期的电影理论?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把巴拉兹、爱因汉姆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划在一起论述?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把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纪实理论对立起来,并认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整部影片的形式结构因而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认为传统理论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并把现代电影理论看作是与传统理论的断裂?还有,如何评价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如何重建电影研究?等等。我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正是在这些阅读和思考中,产生了这本书的初步构想。这就是说,这些问题和思考帮助我比较清晰地把握住了20世纪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走向,我想突破现有的阐释框架去重新建构世界电影理论史;并且坐在学校教研室的电脑前,写下了其中论巴赞、克拉考尔的两节。2001年回国后,我对我的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博士生谈了这个构想,得到大家的赞同;并且为了完成这个构想,我们安排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每月一次,每次研读一本经典电影理论著作,每次一人主讲、大家共同讨论,前后持续了一年半左右时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开始时大家还比较拘谨,后来随着讨论的发展,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就多起来,对内容的把握也就逐渐明晰、深入。本书就是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书中各章节的内容和观点都在读书会上经过认真的讨论,每次读书会后,各章节的执笔者根据大家对其主讲内容的讨论与批评写成初稿,然后我再从全书的阐释框架和批评立场出发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多次反复进行再修改。最后,我从2003年3月至9月,集中半年左右时间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定稿。全书撰写的具体分工是:胡星亮:绪论,第三章;周振华: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洪宏:第一章第二节、第五节;李燕: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陈捷:第二章第二节;张时民: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四节由周振华、陈捷撰写,李燕、张时民参与了第一章第五节部分内容的撰写。
本书是从理论学派的嬗变去论述20世纪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的。每章的概述部分,着重是谈该学派理论产生的社会、哲学与文艺等背景;接着,是重点论述各理论学派的主要理论家的理论观点;然后,是分析该学派电影理论的创新、贡献、地位及影响。而贯穿全书的批评立场就是电影本体论,也就是强调电影理论应该是有关电影的阐释,电影研究应该回归电影本体。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高科技的电影制作即所谓数字电影对电影理论发展的影响问题,本书没有论及。这是因为虽然数字电影在影片制作的影像生成、电影表现力、视觉感受、视听组合等方面有重大变革,也因此在电影真实、电影语言、电影叙事、电影接受等方面对此前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但是,当下人们对数字电影的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真正从理论上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还很少。它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成熟的理论形态。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真诚地期待着批评与指正。
胡星亮
2003年10月31日
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再版后记
《西方电影理论史纲》出版后,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较好评价。还有不少高校把它用作本科生、研究生的指定阅读书目。说明这本书还有它存在的价值。故征得中华书局同意,我们决定出版一个修订本。
修订本除了对原书个别章节内容做了修改外(第二章新增的第四节由周振华撰写),增加了第五章电影文化批评理论和附录中国电影理论史纲。第五章由周振华撰写;附录第一节胡文谦撰写,第二节胡星亮撰写,第三、第五节洪宏撰写,第四节李燕撰写,第六节朱洁撰写。最后由我统稿、定稿。
责编吴爱兰老师工作认真细致。感谢她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胡星亮
2020年5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