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內容簡介: |
《文化经济研究》是以学术前沿性、思想先进性、平台公共性、论文原创性为指导原则的学术型辑刊。主张以深厚的理论研究、前瞻的战略视野、社会关怀,深入探讨文化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国际文化经济理论与实践动态、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立法进程、文化改革与发展态势、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等。《文化经济研究》(第七辑)以深厚的理论研究、前瞻的战略视野、社会关怀,深入探讨文化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關於作者: |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创意经济顾问,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创建主席,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澳门城市大学及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主编。
|
目錄:
|
目录
第一篇 区域文化与文化园区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空间生产与运营模式探析
民生视角下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融合
文创园区在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篇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
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手机游戏国际传播研究
实景亲子音乐剧《观禾》的文化众筹运作模式研究
借力短视频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IP改编手游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分析
第三篇 新文创与非遗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资模式研究
腾讯新文创战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之路探析
非遗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第四篇 公共文化与文化政策
台湾地区演艺产业政策沿革、成效和展望
当代中俄文化交流以两国博物馆交流为例
北京市惠民文化消费季的提升对策研究
佛山市图书馆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建议
|
內容試閱:
|
序言
回望过往的岁月,《文化经济研究》伴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从第一辑走到了第七辑,中国文化产业逐渐步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过去的一年,《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整体文化产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化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监管持续发力、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以新技术赋能的各类新业态发展迅速;乡村文化振兴正当时文化经济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地和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并在其兼具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同构性的各大领域开辟出一番崭新的天地。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从注重集聚化、协同化的传统1.0版本升级至深耕特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与市场运作的2.0版本,构建以特色文化传承和特色产业驱动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抑或园区改造升级,在区域文化产业的实践发展与分析评价中,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应是其核心建设目标;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化、特色化始终应成为其路径构建的原则宗旨与意义蕴含。
5G等新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新文创发展进一步开辟空间,数字技术令文化产业得以拥抱移动互联、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等,让更多文化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的IP的品牌延伸、手游出海、文化众筹等行业热点无不需要现代科技的技术支撑才得以更好实现;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新技术条件下不仅可以令其在文化遗产保护留存、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路径创新,更有助于通过技术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实现版权开发与交易融资的各类创新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作为全面考量的标准。在经济效益方面,深度挖掘资源优势,通过文化 科技 让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高产业效能;在社会效益方面,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始终是文化产业注重社会效益的应有之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体现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平、均衡与效能等方向努力,不断完善其管理体制、推动软硬件共同升级;一系列惠民文化消费政策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治理与协同创新。
发展文化产业的另一面重要作用是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手游、短视频、直播等业态不仅是国内大众文化消费的风口,更是出海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载体。李子柒的中国风短视频成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范例,这一类的文化产品更是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作为后浪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可和传承。然而必须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折扣等现象的存在使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传播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就要掌握跨文化传播的一系列特殊规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坚持文化自信、增强自身文化的语境转化力,依靠深厚资本和品牌IP作为背书,不断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是为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 范周
2020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