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本书所选文章不仅全部为社会史名家的代表作,而且有的是首次译成中文。
|
內容簡介: |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在急剧的城市化、现代化面前,乡村快速消失和改变性质,乡村治理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从历史出发,吸取历史上乡村治理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书选择了乡村史侧重社会与生活的国内外经典学术论文,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精到解读,以满足在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与社会人士的需求。选文兼顾了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较为宏观阐述学术研究与观点的作品;二是不同时段的论文;三是海内外的名家名作,有的是首次译成中文。这些著名学者学思深邃、研究精深,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的多种面貌。
|
關於作者: |
常建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中国社会史、明清史。著有《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观念、史料与视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清朝大历史》等专书十余种,主编《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等书多种,发表论文、随笔三百余篇。
|
目錄:
|
目 录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 冯尔康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导读 常建华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村 [日]堀敏一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村》导读 夏炎
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 [日]周藤吉之
追求精细幽微的史学典范之作
周藤吉之《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导读 刁培俊
农村社会研究笔记 [日]滨岛敦俊
《农村社会》导读 许哲娜 张传勇
宗族与乡村控制 萧公权
《宗族与乡村控制》导读 常建华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第一部分) [美]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导读 罗艳春
|
內容試閱:
|
序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在急剧的城市化、现代化面前,乡村快速消失和改变性质,乡村治理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呈现出乡村的重要性,涉及产业、居住地、社群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问题。
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需要历史性地认识,了解历史上的乡村不失为一种途径,这是乡村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研究乡村史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乡村史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
我们选择了乡村史侧重社会与生活的学术论文,编为读本,以满足在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与社会人士的需求。选文兼顾了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较为宏观阐述学术研究与观点的作品,二是不同时段的论文,三是海内外的名家名作。这些著名学者学思深邃、研究精深,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的多种面貌。
冯尔康先生《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一文,基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关系与所有制的理解,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多层次的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对于农民的职业、阶级、等级的身份属性,有独到的认识。
日本学者的论文收了三篇。堀敏一先生毕业于东京大学,他曾参与日本唐代史研究会创立,是历史学研究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村》一文,从社会结构与发展视角探讨中国中古时代聚落变迁,认为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被称为村的新的集落组织,产生于都市之外的田野。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并不是在这种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必须另外设立具有编户齐民性质的行政村,以恢复中央集权,这才是当时地方支配的主流。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中古时代的乡村,了解日本对于中国历史分期讨论的理论实践,还可以体会日本中古史学者的学术特色。
同样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周藤吉之先生,是日本宋史研究的先驱,他所著《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则提供了对于宋代乡村制度的看法。他大致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五大问题:即宋初乡村制的变化,北宋中期以后耆户长、壮丁的免役、差役两法和保甲法之关系,北宋中期以后至南宋的乡书手制,南宋的保正长、耆户长之法,南宋的都保制和官户的土地所有,详细考证、辨析各种制度的内容与因革,新见迭出。最后,文章揭示出宋代在中国乡村制发展史上的大变化:在宋初,经历唐末以后的战乱,中国内地的乡村发生了变化,因此,于乡里之外设管,置耆长、户长,似将原来的乡村进行了再编,耆长由豪族、官户担任,所以其权力较强,管之下形成了耆制。然而,北宋中期行保甲法,北宋末保甲法代替役法而稳定下来,保正、大保长便行耆、户长之事,管、耆皆被分为都保。特别是由于保正行耆长之事,都制才得以成立,北方还残存管制,而到南宋,乡、里和耆之下一般皆行都制了。精良的考证与以小见大的学风,堪称日本学术的典范。
两篇导读揭示出相关学术争论的情况,对于读者开阔视野与加深理解有所裨益。
与前两篇论文不同,滨岛敦俊先生是日本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他的《农村社会研究笔记》总结了自身江南农村社会研究的历程。论文导读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学的发展与滨岛敦俊的学术之路,概述了滨岛开发史视角下的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探讨了滨岛对明清江南农村社会研究的影响与反思,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学者的研究思路与学术成果十分有益。
旅美中国学者萧公权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具有社会科学与中西比较的视野,学术影响巨大。其中的《宗族与乡村控制》部分称得上是最早全面、系统探讨清代宗族的著作,呈现出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乡村宗族问题。美国学者施坚雅先生的《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驰名中外,有关介绍为数不少,罗艳春教授独辟蹊径,以地图视角,重返施坚雅中国研究的学术起点,重新梳理了其学术理路与学术史,颇有新意。
撰写导读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因有南开求学的经历而与我相识,并多参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学术过从较为密切。同事夏炎教授是中古社会史专家,著有《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等专著,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早稻田大学访学,对于日本的学术有较深入的理解。厦门大学历史系刁培俊教授师从宋史学家漆侠先生研究宋代乡村赋役制度,发表多篇相关论文,由他导读周藤吉之先生研究宋代乡村制度的论文是很合适的。苏州科技大学许哲娜、同事张传勇均治社会史有年,各有专门研究。哲娜长于社会文化理论分析,传勇研究城隍庙与江南葬俗,对于滨岛敦俊先生的学术研究较为了解,二人合作,亦有特色。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艳春研究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导读施坚雅先生的论文,自有心得。对于上述五位学者的合作,在此表示诚挚谢意!我将对于恩师冯尔康教授宏文的理解与学习萧公权先生巨著的体会贡献给读者,也可看作是对自己学术工作的检视。
堀敏一先生、周藤吉之先生的两篇名作是首次译成中文,衷心感谢程郁教授、齐会君先生百忙之中提供译作!尤其要感谢虞云国教授帮助我们邀请到程郁教授合作!
最后,衷心感谢本书所选论文原作者慨然允诺授权出版,衷心感谢撰写导读各位学者的精心之作!
常建华
2019年6月于津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