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黄启泰被作家杨丽玲称为心灵黑洞的探索者,作品聚焦人类内在的感受与意识;精密的结构、分析性的语言,他的小说如同处在密林间隙中的冷静凝视,痕迹隐秘地划下心灵的横切面。
林燿德曾推荐有潜力的新世代作者,黄启泰即为其一,并因此在1990年出版《防风林的外边》。本次再版,增收未发表篇章,也邀请黄锦树、言叔夏导读,从内向世代、后设小说各种角度分析,全面呈现黄启泰的创作。
随书制作一款精美明信片,图像设计结合文字摘录,四种独家样式随机赠送,供读者使用、收藏。
|
內容簡介: |
站在防风林里,黄启泰凝视外边的风景,将内心的感受写成11篇小说,折射出性别倒错、欲望冲突、精神分裂等片段;并借由运用后设形式,以及将故事建立在主观臆想与客观现实的边境,让这些作品蕴含独特氛围。
这部特殊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份处于濒危边缘的文本。虚构与真实互相渗透,角色与创作者彼此侵犯,一切仿佛处于危地自持的状态;但最终文本接近崩解的极限时,小说家在不可能抵达的心灵尽头,召唤出书写*原始的面貌。
|
關於作者: |
黄启泰,1967 年出生于台湾花莲。毕业自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伦敦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班。担任过台大医院临床心理师、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副教授,现为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曾以《白蚁之夜》荣获第 7 届中国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小说奖佳作,著有短篇小说集《防风林的外边》。
|
目錄:
|
1 【自序】 对镜
7 【推荐序】 关于海,与及波的罗列/黄锦树
15 年轻计程车司机的海岸心事
39 韩波的朋友
63 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
91 秋日盐寮海边
105 防风林的外边
133 觅食者的晚宴
157 乡村精神科医生的画像
187 郊游
205 穿过记忆的欲望
219 魔王为父
239 角力
247 【文论】 风景的废墟/言叔夏
255 【附录一】 一座墓碑的身世
257 【附录二】 林中小径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关于海,与及波的罗列
文/黄锦树
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1990 年初版于台北,尚书出版社,距今已二十八年,台湾文坛记得这作者的人大概不多了。因为《防风林的外边》之后,作者几乎就从文坛消失,大概努力当一个学者去了。还记得这名字的,大概就几个写作的同代人。
《防风林的外边》在 1999 年左右曾经有一次重新出版的机会,台北元尊出版社杨淑慧女士甚至找我为它写过序,后因杨女士猝逝而作罢。元尊原拟出版的黄启泰小说是两本,包含一本题作《花与美神相食的存亡录》的新著。其中有四篇(即《韩波的朋友》《觅食者的晚宴》《穿过记忆的欲望》《角力》)如今被移到简体版《防风林的外边》。尚书版《防风林的外边》收了八篇小说,除了《黑狗奇遇记》之外,其他七篇都重现于简体版。换言之,简体版《防风林的外边》是迄今最完整的版本。
几年前,我曾经在一篇讲稿里提到,在《防风林的外边》集子里主要的几篇小说发表的 1988 年间,恰也是同龄人骆以军(1967)初试啼声,在文学奖试身手的时候;比我们小两岁的赖香吟(1969)、邱妙津(19691995),比我们年长一岁的袁哲生(19662004)也开始发表作品了。但他受肯定是 1994 年以《送行》得中国时报短篇小说首奖,比骆以军还晚了三年(骆 1991 年以《手枪王》获同一奖项),我自己则比袁哲生还晚一年得该奖。而黄启泰,不是循文学奖路线登场(不知是没参加还是没得奖),受野心勃勃的林燿德(19621996)赏识,作为新世代的领头羊,作品得以顺利发表并快速出版。但书出版后文坛没任何反应,作品也很少被学界讨论。林氏鼓吹的新世代随着他早逝而烟消云散,迅速成为历史陈迹。学界一向倾向把目光投注在几个明星身上。那时的台湾文坛,张大春、黄凡是当红炸子鸡,同世代不过三十多岁的朱天文、朱天心也很被看好。其时,台湾刚历经政治解严,新思潮大量涌入,很快就会被学者宣布进入后殖民∕后现代时期;激烈的认同分歧即将成为常态,且遍及所有的领域,学潮、社运纷起。黄启泰的小说仿佛一开始就与这一切无关(可能也因为年轻),集中心力关注主体的内在风景。
我曾在《他者之声论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那篇废序里,针对《防风林的外边》的主体篇章(《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秋日盐寮海边》《防风林的外边》),借用黄启泰的自白为引子来解释。他说:我的构思通常凭着一种深刻的情绪状态,不事先拟定故事大纲,而是顺着故事的开头,慢慢地把那种情绪或是感觉,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没什么故事性,像抒情诗那样,着意经营的并非情节。他又说,那些作品
十分强调气氛的营造,尤其喜欢叙述单一景色,这景色不是纯然的客观现实,而是存在于人的心理状态的时空横切面;读起来好像是一幅幅的心理风景也正因为我把故事建立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模糊的边境,忽略了许多外界正在进行的有意义事件,过度专注内在视景的呈现,而不能从社会、政治、历史等朝外的观点来剖析事件,而且由于这种建构故事的方式,主观成分非常强,使得正文本身变得不够透明化。
这些自白相当准确地描述了那些作品的特性。抒情、唯美、图像化、内省内在风景。从最早的《年轻计程车司机的海岸心事》那种单纯而不可救药的耽美抒情,到《防风林的外边》《秋日盐寮海边》较为冷冽的观照,经由一趟没有目的的旅程,我,及作为他我的流浪汉,看不出因果缘由的死亡,相似的场景(防风林,海边)、意象(木麻黄,尸体),甚至关键工具照相机摄取物象光影之物,机械之眼,《秋日盐寮海边》:我努力微笑着走向前,对准镜头,按下快门。在溺死者的相机内留下自己的影像,这样一来,他便要将我永远摄入他底灵魂,犹如跨越死生的另类自拍。《防风林的外边》更内嵌一个写作者作为观察者,于是小说乃自我指涉,叙事随旅程所见蔓生,不断被作为读者及评论者的角色干扰。于是小说正如其篇名所引的林亨泰的《风景 No.2》所示:防风林 的∕外边 还有∕防风林 的∕外边 还有仿佛可以无限延伸。正因为主观臆想还是客观现实的界 线并不明确,外在的旅程因而可能不过是内在的旅程。而主词位置的松动(我―他),文类边界的溶蚀(诗,小说),性别界线的混淆(常以人称转换的方式呈现),暗示了书写者及书写本身处于危险的状态,表达的不可能性悄悄吞噬它的可能性,写作和叙事本身均趋向衰竭主体亦濒临消亡。
而年轻的黄启泰走得最远的地方,即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探索书写的不可能所导致的存在的不可能仿佛只有书写的可能性可以保障存在的可能性。那造成了主人公(甯秀男)的精神分裂,失去自我,被想象的、曾经存活的强大的书写主体占据。那其实是复数的他者,主人公过度崇拜的对象,那位置,游移于三岛由纪夫,或三岛的妻子,或歌德之间。最后,这被他者侵占的意识,以伪主体的清醒目光回过头来,指称这小说不甚可靠的叙事者为威廉,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之叙述者我的收信人。《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为情所困,甚至殉情的主人公,那样的抒情主体,被植入殉国的妈宝三岛由纪夫,几种不同的烦恼被叠印为一种错体的导读。这样的小说常被归类为后设小说,但后设小说自 20世纪 80 年代中旬被引进台湾之后,常被小说家和学者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视为后现代小说的技术指标),或视为对写实主义的彻底颠覆(尤其是张大春的小说)。然而,像《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1988)这样的小说,其实比黄凡《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1985)、张大春《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1986)更深刻地触及写作主体的存在危机。那已不是文字游戏,那样的小说暗示,写作的不可能,源于存在的不可能因为,所有的写作者必然是个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然而,作为入戏太深的读者,《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的隐含作者发现,不止一切可写的都被早行人写过,甚至一切经验都曾经被经验过,我可能早已被活过。那个以为可以持有自我意识的我,其实早已是他人。
如此以书写的不可能来创造写作的可能,爆发出的或许是衰竭的灰色光芒。那仿佛是过于耽溺内在风景、长期蛰居都市、耽于阅读却经验贫乏的内向世代早衰的寓言。
由木麻黄构成的防风林是为了挡风,挡潮水,挡盐分,保护沙滩,保护土地。防风林的外边还有什么?当然就是海。真正深不可测,但即将被垃圾填满的大海。
2018 年 10 月 1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