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內容簡介: |
《剖分T型钢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共八章,系统研究了剖分T型钢梁柱连接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特性、破坏模式等;研究了剖分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和空间钢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特性、屈曲机制及破坏模式,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的受力特性;研究了剖分T型钢连接空间钢框架拟动力试验下的承载能力、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及抗震性能等。*后对半刚性梁柱连接钢框架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了半刚性梁柱连接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步骤,重点介绍了利用组件法确定T型钢梁柱连接进行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步骤,并以极限承载力法为基础,建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二阶非弹性分析方法。
|
目錄:
|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钢框架梁柱连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半刚性梁柱连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4 本书的研究工作
2 剖分T型钢连接的受力性能
2.1 引言
2.2 剖分T型钢连接受力性能
2.2.1 剖分T型钢连接节点的弯矩一转角关系
2.2.2 剖分T型钢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分析
本章小结
3 剖分T型钢连接梁柱节点抗震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梁柱连接节点试件设计
3.3.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3.3.3 测量仪器及加载装置设定
3.3.4 应变测量布置
3.3.5 加栽方案设计
3.4 节点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现象
3.4.2 节点应变分析
3.4.3 滞回曲线分析
3.4.4 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
3.4.5 节点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3.5 T型钢梁柱连接节点数值模拟分析
3.5.1 概述
3.5.2 模型建立及加载制度
3.5.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5.4 有限元分析结论
本章小结
4 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3 试件的材料性能试验
4.2.4 试验装置
4.2.5 试验加载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3.1 主要测点应变
4.3.2 滞回曲线
4.3.3 骨架曲线
4.3.4 层间位移角
4.3.5 破坏形态
4.4 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有限元分析
4.4.1 有限元分析模型基本情况
4.4.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4.3 试验与有限元对比分析
……
|
內容試閱:
|
梁柱连接是钢框架结构中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主要起着传递内力的作用。梁柱连接设计要求受力合理,传力明确,构造简单,制作安装方便。传统钢框架梁柱连接栓焊刚性连接在数次地震中出现了大量的脆性破坏,因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开始对高强螺栓梁柱连接进行深入研究。高强螺栓梁柱连接是通过高强螺栓利用顶底角钢、端板、剖分T型钢等连接件把梁柱连接在一起的新型连接形式,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这类连接能传递一定的剪力和弯矩,常称为半刚性连接。而剖分T型钢梁柱连接被认为是连接刚度较大的半刚性连接之一,并且此类连接属于完全高强螺栓连接,连接处没有任何焊接,施工方便,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本书共八章,系统研究了剖分T型钢梁柱连接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特性、破坏模式等;研究了剖分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和空间钢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特性、屈曲机制及破坏模式,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T型钢连接平面钢框架的受力特性;研究了剖分T型钢连接空间钢框架拟动力试验下的承载能力、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及抗震性能等。最后对半刚性梁柱连接钢框架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了半刚性梁柱连接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步骤,重点介绍了利用组件法确定T型钢梁柱连接进行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步骤,并以极限承载力法为基础,建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二阶非弹性分析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钢结构连接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论文,可能在参考文献中并没有完全列出,在此对相关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列举的有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以及洛阳理工学院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资助,洛阳理工学院孙海粟、时强、李凤霞、李聪灵等分别参加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生布欣、韩冬、胡长娇、贺欢欢、李许峰等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完成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和文字处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1678248、51278238),以及河南省创新杰出人才项目(184200510016)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项目是在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省新型土木工程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体实施完成的。
虽然本书的完成是笔者十几年来科研工作的总结和整理,同时也是多年心血的凝练,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