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編輯推薦:
危机突如其来,当事人无从应对
怎样理解他的痛苦,引导他走出困境?
◆ 自杀等危机给公众健康带来严峻挑战
◆ 借助工作压力、财务困境等心理社会因素
◆ 更好地评估风险,理解易感性
◆ 及时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实施干预
內容簡介: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种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危机,给人造成生理或/和心理上的痛苦,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陷入困境,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本书对自杀等危机涉及的心理社会因素展开广泛研究与探讨,更从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帮助理解触发事件或诱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關於作者:
【作者】:
菲利普库尔泰(Philippe Courtet),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蒙彼利埃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精神病急诊和应急部主任,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所自杀易感性研究团队带头人。
【译者】:
王丽云,女,1990 年 5 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巴黎第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译著有《生物进化:多么奇妙的冒险》、《探秘核电站》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1 项。
目錄 :
作者名单
引言 涂尔干之后的100年 米歇尔沃尔特
第1章 市场学家:自杀的社会表征 让弗朗索瓦库尔泰
如公共卫生行动的社会市场
社会表征
自杀的社会表征
迈向一个行动计划的新提议
第2章 自杀与经济危机 克里斯蒂安博德洛,罗热埃斯塔布莱
第3章 经受社会和认知神经科学考验的自杀 法布里斯若朗
自杀的社会特性
易感的主体,认知基因
不利决定的作出和自杀行为
自杀和对抛弃的敏感性
展望
第4章 从排斥到社会痛苦 埃米莉奥里耶
社会不幸与自杀行为
对社会抛弃的感知增强和自杀易感性
社会和心理痛苦对自杀行为的作用
结论
第5章 儿时的虐待 纳德佩鲁
定义和流行病学
虐待神经生物学
虐待和自杀
结论
第6章 环境如何改变我们的基因? 阿兰马拉弗斯
遗传流行病学和自杀行为的分子结构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自杀行为
压力、早期精神创伤和表观遗传标记
结论
第7章 自杀行为的一个发展模型? 菲利普库尔泰,娜塔莉弗兰克
自杀易感性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产前产后环境对自杀易感性的作用
产前产后身体发育和自杀易感性
自杀易感性的早期环境因素:表观遗传标记
基因、5-羟色胺和脑发育
儿时的虐待对自杀易感性的影响
自杀易感性的早期标记
结论
第8章 心理社会压力能否在人格中找到回应? 伊拉里奥布拉斯科丰特西拉,大卫特拉弗斯
生活事件自杀行为的导火索
诱导性生活事件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结论
第9章 社会逆境是否在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中存在不同? 卢卡热内,若尔日洛佩卡斯特洛曼
自杀行为是逆境形势造成的结果
环境对自杀企图和自杀的影响
我们的实验(Giner,2011)
结论
第10章 PTSD、压力和自杀行为 伊莎贝尔肖迪厄,弗朗索瓦杜科洛克
PTSD、精神创伤和自杀
压力与自杀
结论
第11章 监狱还是地狱 马蒂约拉康布尔
有关这一问题的数据
风险决定因素
有效的行动措施
结论
第12章 成瘾和自杀:危险关系 塞巴斯蒂安吉约姆,弗兰克贝利维耶
TLUS推动自杀行为
这一相关性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哪些因素可能增加TLUS病人的自杀风险?
几个预防与治疗思路
第13章 迁移、自杀和社会融合 默罕穆德塔勒布,阿伊莎达杜
流行病方面的数据
自杀与迁移
假设
结论
第14章 自杀与宗教 菲利普休格利特,奥尔法芒德乌
宗教对自杀的影响
宗教与自杀之间关系的研究
特殊情况
结论
第15章 自杀与社会环境:医生,被忽视的自杀人群? 洛朗斯科沙尔
医生自杀行为在法国和国外的多发性
医生的自杀方式
医生与精神疾病
职业枯竭与自杀风险
具有自杀风险的医生典型
法国对这方面的关注度普遍上升
缓解工作疲劳、抑郁症以及预防医生自杀的困难
干预与预防
结论
第16章 治疗 法比耶纳西普里安,埃米莉奥里耶,菲利普库尔泰
对自杀风险的药物学探讨
预防自杀的有效策略
自杀学中的临床研究和改革设想
结论
第17章 组织治疗 吉约姆维娃,万森雅尔东,克里斯托夫德比安,弗朗索瓦杜科洛克
组织试图自杀者就医
组织接待企图自杀者及其周围亲近的人
组织评估和引导
企图自杀者的住院标准
危机中心
年轻企图自杀者的治疗单位
组织中期跟踪
组织监督
第18章 远程医疗 马蒂约加尔梅,埃马纽埃尔阿芳
定义
益处
手段
困难
精神病远程治疗
结论
第19章 自杀的神经文化决定因素 鲍里斯西律尔尼克
冲动控制能力减退
以自我为中心的反应
敏感时期
死亡表征
自杀的力量
自杀的社会文化决定因素
用文化因素预防这些神经衰退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引言 《涂尔干之后的100年》
◆ 米歇尔沃尔特
《自杀论》(Le Suicide)是一部活生生的、意义重大的作品。100多年前,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于1897年7月出版了这部作品。说它活生生,是因为它作为涂尔干所有著作中(zui)被传颂的一部作品,幸存于它的作者和当时出版的历史环境。事实上,在细微、有序观察的基础上,这位来自斯皮纳尔的社会学家建立了一个分析自杀现象的框架,现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学者仍然能够研究这一现象的变化。这同样是一本具有重大意义的书,对自杀的研究使涂尔干总结他的目标,他声称这是脑力劳动,而不是道德任务:将社会事实看成事物。这一认识上的突破在于使社会学成为自主、独立的研究领域,也由此形成他作品的优点和缺陷。
《自杀论》结构严谨、清晰。引言详细客观地对自杀作了定义,明确指出,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自杀率,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作品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第1部分对四个非社会因素,即精神疾病(我们现在称之为精神病理学)、正常心理(如种族、遗传)、宇宙空间和模仿做了批判性分析,并详细地证明了它们缺少解释价值。第2部分,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研究自杀率是如何随着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而后,涂尔干在不同的背景下(宗教、家庭、政治、经济)分析这些变化,并根据个人融入社会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约束、规范这两个社会特点,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自私的、为他人的和反常的。第3部分,论自杀作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提出了一些可以降低自私和反常自杀率的方法,并鼓励个人融入一些职业团体,因为这是(wei yi )可以有效抵制精神贫乏的方法,而自杀正是精神贫乏的症状。(zui)后,作者强烈而清醒地号召我们要继续进行临床研究:
只有事物的直接联系才能给科学带来缺乏的决心。一旦我们断定疾患的存在,它的组成和它所依赖的东西,我们就会知道治疗的一般特点和应在哪一点使用它,关键不在于提前制定一个预见一切的计划,而在于坚定地行动起来。
100年后,涂尔干的影响一直存在:自杀受社会状态的影响。世界统计数据确定了5个主要影响因素,但方式略微不同:宗教、家庭、经济、年龄和性别。如果说宗教今天仍然能够防止自杀,但这似乎更多依托宗教行为,而不是涂尔干所说的忏悔。从家庭方面来讲,融入模式表明,家庭经济负担者比其他人的自杀率要小(短期保护作用)。我们可以扩大融入这一概念,将其延伸到宏观经济领域。因此,当一个社会允许它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同他人的接触中建立自尊时,这个社会就是可以融入的。这也说明了自杀与失业、排斥和不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果更现实一点,年龄是另一个说明涂尔干分析恰当的例证。尽管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一现象才得到证实,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年老伴随着一系列风险因素的自然积累),但自石油危机以来,自杀率在老年人中下降,在年轻人中却上升,这使得两者持平。这种代与代之间的比率颠倒也反映了社会准则的颠覆,融入社会的因素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由信仰上帝向新经济自由主义演变,这给年轻人带来了不稳定性,老年人相对可以幸免)。所以,自杀向我们表明,年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社会关系。(zui)后,尽管在西方社会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但自杀率在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一点涂尔干证实过,当然,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一点,应该从性别结构机制中寻找答案。
说《自杀论》是一部活生生的著作并不意味着涂尔干在所有方面都是对的。1897年,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对非社会因素之一模仿的作用提出质疑。除此之外,涂尔干的方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批判:一是方法论上的;二是认识论上的,也是更重要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在于,作者根据两个学科在预测方面的相似之处,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微观社会学(家庭异常)和宏观社会学(社会异常),认为环境的变体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财富、失业、危机和自杀率),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表明,它们是同时出现的,而不是分布在一条因果关系链上。社会可以阐释自杀这一完美的个人悲剧,但自杀并不能解释社会。这一观点上的颠覆,尤其通过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表现出来,使得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本质及其不同强度提出质疑。由某些社会关系的冲突本质引起的保护意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对认识论方面的批判或许是(zui)严厉的。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涂尔干完全应该将个人(心理学对象)和社会(社会学对象)看作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事实。很显然,个人的微观心理同宏观社会相反,它并不能解释因宗教、国家或地区,社会职业类型造成的自杀率的不同。然而,涂尔干将对心理学的不信任推至新的高度(参考第1本书的第1章:非社会因素),他希望既可以解释自杀率的不同,也可以阐释自杀这个整体,就像他作品的中心章节关于自杀的不同形式所说的那样,这取决于自杀的形式:自私的、利他的、反常的。这一认识论,诚然是社会学的基础,却是另一种认识论的对立面,继瑞士哲学家米歇尔科尔尼(Michel Cornu),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伦理忧虑,即当我们只依托一种知识结构时,我们会感到忧虑(从词源上理解忧虑的意思)。事实上,任何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都无法完全解释自杀这一跨学科的现象。只有这个与涂尔干的观点相反的认识论,才能将对自杀学的思考延伸到其他方面,如社会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其他治疗方法,我们会在下面谈到其中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