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一本有助于化学教师拓阔视野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用书。
|
內容簡介: |
化学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书阐述了化学课程中开展科学观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梳理了中学化学课程中基本观念及其内涵;厘清了中学化学观念教育的相关概念;从化学史的视角追寻观念形成的脉络,探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观念教育的路径。本书对中学化学观念教育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以期对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
關於作者: |
参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初中)》《上海普通高校重点教材.现代化学基础》《明天的教师.师范生必读》《高等师范教材.教师教育实训指导手册(化学卷)》等教材的编写工作。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建设等项目,参与多项上海市科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CSSCI、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绪论
第1章 化学课程与科学观念教育
第2章 化学的物质与能量观及其教育
第3章 化学的组成观及其教育
第4章 化学的结构观及其教育化学物质结构观的内涵与形成
第5章 化学的结构观及其教育物质微粒观及其学习基础的构筑
第6章 化学的结构观及其教育分子概念建构的意义、基础和教学策略
第7章 化学的结构观及其教育分子中原子相互影响观念的养成
第8章 化学变化观的形成、内容和结构
第9章 中学化学中的绿色化学观教育
第10章 化学观念教育的课堂实践
前言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1]。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 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的;对中国而言,科学教育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洋务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高潮;维新运动时期明确提倡科学教育,最著名的是严复,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各种专门知识的人才,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大旗帜,科学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2]。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更是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1]。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 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的;对中国而言,科学教育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洋务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高潮;维新运动时期明确提倡科学教育,最著名的是严复,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各种专门知识的人才,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大旗帜,科学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2]。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更是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20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际上特别重视科学教育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却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由于受注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前苏联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高度强调所谓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3]。其结果是把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学生普遍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并通过大量解题练习形成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样,对教学的评价也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大量习题训练的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非常普遍。显然,这样的科学教育观念把科学知识当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一标准,而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真正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与提倡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教育界对科学的本质缺乏探索而带来的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片面认识。如何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在科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起怎样的作用?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应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和知识观有正确的认识。
|
內容試閱:
|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1]。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 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的;对中国而言,科学教育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洋务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高潮;维新运动时期明确提倡科学教育,最著名的是严复,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各种专门知识的人才,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大旗帜,科学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2]。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更是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20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际上特别重视科学教育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却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由于受注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前苏联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高度强调所谓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3]。其结果是把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学生普遍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并通过大量解题练习形成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样,对教学的评价也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大量习题训练的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非常普遍。显然,这样的科学教育观念把科学知识当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一标准,而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真正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与提倡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教育界对科学的本质缺乏探索而带来的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片面认识。如何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在科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起怎样的作用?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应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和知识观有正确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