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孟子其人其书与六经关系,进而反观早期儒学的发展大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属于经学的研究范畴,更属于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孟子有对《诗》、《书》、《礼》、乐、《春秋》的称引与论述,并无文字上涉及《易》经的内容。孟子称引《诗》经*多,其中体现了孟子以史论《诗》的《诗》学风格,与汉人以礼论《诗》不同。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将《书》经作为谈说的依据与辩论的论据,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亦往往以史迹相附会而论。孟子对《礼》、乐、《春秋》的引论,亦关涉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许多问题。孟子不言《易》,其原因在于他将《易》尚且视为筮卜之书,也与孟子并非稷下先生且所持之学与齐、楚之学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近百年来,经学趋于衰微,其实则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由经学到史学的转型过程,经学的某些功用、职能、精义于有形无形之中移魂至史学的身上。
|
關於作者: |
魏忠强,山东嘉祥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学史。
|
目錄:
|
目 录
绪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 1
第二节研究综述 3
第一章孟子通五经辩说 12
第一节孟子的通达精神 12
一、孟子与两汉通儒概念的流变 13
二、早期儒家通权达变思想溯源 16
三、孟子的通达精神试析 20
第二节 五经、六经与六艺之辨 25
第二章孟子与《诗》 33
第一节 《孟子》引《诗》 36
第二节 孟子的诗学观 55
第三节 以史论《诗》与以礼论《诗》 60
第四节 孟子与诗学相关的弟子考 69
一、关于高子是否是孟子弟子的争论 70
二、孟仲子与诗学 72
三、高子与诗学 74
第三章孟子与《书》 78
第一节 《孟子》引《书》 79
第二节 孟子的书学观初探 85
第三节 孟子引《书》与近年出土文献引《书》之比较 91
第四节 孟子以史论《书》 97
第四章孟子与礼乐 106
第一节 《孟子》与礼 108
第二节 孟子所论礼制 116
一、孟子对井田制的设想 117
二、孟子言井田属于礼制范畴 120
三、孟子言井田的原因 126
第三节 孟子重于礼义 132
第四节 孟子与乐 134
一、孟子论乐 135
二、孟子论乐与《乐记》成书问题 139
第五章孟子与《春秋》 144
第一节 孟子论《春秋》 144
第二节 孟子的《春秋》观对公羊学的影响 148
一、复仇思想 149
二、素王思想 152
三、通变思想 155
第六章孟子与《易》 158
第一节 子思《中庸》与《易》的关系 159
第二节 孟子何以不言《易》 161
一、早期儒家的六经系统 162
二、孟子奉行五经系统 163
三、孟子不言《易》的原因 165
第二节 焦循《孟子正义》中的《易》学观平议 168
一、焦循之贯通精神 169
二、焦循对孟子论道的理解 171
三、焦循对孟子论经、权的理解 174
四、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 177
五、对焦循以《易》释孟体系的检讨 180
余论以经、史、子之辨为视角 186
附录:孔孟所见圣人异同考
参考书目 192
后记 202
|
內容試閱:
|
孟子通经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孟子其人其书与六经关系,进而反观早期儒学的发展大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属于经学的研究范畴,更属于思想史的研究范畴。这涉及如何理解经学的大问题。
所谓孟子通经,其中经即六经或称六艺,主要限定在作为先王政典之六经经孔子删修整理之后至汉武确立经学为官学这一时期。所谓通,指孟子通经并非如汉儒在章句训诂层面的通,而是指通释经义、精义贯通之通,即孟子思想与六经经义互为抉发之通。
历史上,研究孟学者不乏其人,然而论述孟子通经问题者少有,系统论述者更少。此为研究状况。
六经在孔子删修整理之后,为儒家所世代尊奉。孟子为先秦大儒,宗法孔子,有论者称孔子之后,无出于孟子之上者。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苏轼谓孟子深于《诗》,而长于《春秋》,类似议论尚多,在此从略。学者多称是故有《六经》不可以无《孟子》也。孟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孟学内涵丰富而曲折,后人对孟子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尚且多有争论与歧解,就孟子通经等问题的研究就更为困难。此为孟子通经问题尽管如此重要,然而前人对其研究又很欠缺的原因之一。
谈经学传承,必言荀子之功,这已成为古今学人所习惯之思维。然其中不乏人云亦云之论,其实际怎样、深层如何,精审者少、泛论者多,以此言评之应不为过。至于孟子通经,已有渐渐淡出学人视野之势。从汉至今,幸而尚有不少学人曾关注并论述过孟子通经的相关问题,如上所引之赵岐、苏轼以及司马迁、朱长文、程颐、王应麟、郝敬等等,然而他们的论述又多是语焉不详,甚为可惜。
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如火如荼,尤其是关于出土文献与思孟学派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了极大进步。其中多有涉及六经之处,更多的是间接地为孟子通经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与可能性,无形中将这一问题突显出来。与古人相比,我们相对而言多了一条在新资料方面的优势。于笔者而言,又有近年来前辈学者所做研究的宝贵成果可资借鉴、学习。故而,笔者选择孟子与早期经学研究作为选题,以期对此问题做一点推进工作。此为笔者选题的依据与理由。
不少人以为研究经学就是研究经书,实际上更要研究经义。在孔子、孟子、荀子那里,毫无疑问经书是工具、是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大道、是其中深深的治世理念。论孟子通经,一方面是指孟子对六经的发展,另一方面六经对孟子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影响也至关重要,需要用力。前人所做孟子研究及所取得的成绩固然可敬可佩,然而又不得不说,前人所做多直接论述、阐发孟子思想如何如何,如关注孟子思想形成的外在条件及思想特质等,或许对孟子思想渊源与发展等内在理路方面的相关问题有所轻忽,尤其对六经之于孟子思想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不够。本选题所欲致力之处,既有对先秦时期的六艺传统、孟子对六艺之文的态度与立场等问题的探讨,又有六经对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思想与六经之义在深层如何互动互发,以及从孟子通经看六经对战国时期儒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此为本选题的意义之概况所在。
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是否通经似乎不成问题,其问题在于孟子如何通经,是在何种意义上的通经?笔者认为,孟子通经的通不同于汉代章句之儒通训诂明经义之通,而是通在对六经的阐释上,是在精熟于六艺之文基础上的孟子思想与六经经义相互阐发之通。孟子通经即精通六经的内在意蕴,其中包括作为文献的六经本身,更包括六经之精义,即作为思想载体的六经。孟子对经书融会贯通,在经书中深刻领会王道,只有如此,才形成了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学说。本选题要致力于孟子与经的关系,更要致力于孟子的确深刻领会了经的内在精神,并在自己的思想中应用与实践。孟子通经给笔者的启示是: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就要真正对经书做到通,不能仅作章句小儒;但也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只做章句小儒,二是片面发挥经义。孔子所谓六经之教,即含有经书与经义、经义与治道诸方面,孟子亦然!此为本选题探讨问题的路径与大致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