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深入浅出,讲明白大众关心却困惑的热门话题:
何为政治伦理?
古往今来,道德、权力与统治术如何协调?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公民意识有何异同?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孟德斯鸠到马克思,关于政治有哪些精辟的观点?
以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为代表的政治丑闻,为何重新唤起人们对政治伦理的关注?
等级、人治、法治、集权、强权、分权、限权,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內容簡介: |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对人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规范和价值关怀的意义,对提升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围绕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政治与优良的生活或善的生活的关系,以及现代政治的五个重大问题,深入揭示现代政治伦理呈现出的发展潮流,旨在为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提供新的理论探索和智慧支持。
|
關於作者: |
戴木才,1965年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曾任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人才等。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政治伦理等研究。
2014年2月24日,为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专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政治文明研究丛书》《政治伦理学前沿丛书》,出版著作近10部。
著有《中国特色政治伦理》《铸就人民信仰》《政治文明的正当性》《兴国之魂》等,先后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正式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入选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
|
目錄:
|
一 现代政治伦理的兴起 1
现代政治伦理的复兴 1
政治伦理的两种致思取向 3
政治伦理的三个层面 5
政治与伦理对立论 6
政治伦理的工具论模式 10
政治伦理的价值论模式 13
价值正当性和工具正当性 16
价值、制度和集体 18
二 政治伦理三要素 21
政治价值理念 21
政治价值理念具有优先性 24
政治制度伦理 28
政治制度的关键是落实 31
政治组织伦理 34
国家和政府是政治的舞台 36
三 政治伦理的主体承担 43
政治主体与政治主体伦理 43
政治形而上学与政治进步 47
人类具有自决能力 49
基本价值观具有普遍性 52
政治之网与民众力量 55
公民美德 58
政治主体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标尺 62
四 政治伦理的现代意蕴 64
政治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4
西方公民文明和文化的兴起 70
制度伦理是政治伦理的关键 73
更加重视人类整体素质的意义 75
现代政治的五大基本问题 77
五 从共同体到人民社会 80
共同体及其特征 81
西方公民意识的萌芽 87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89
马克思对公民社会的分析批判 92
社会的原子化趋势 100
公民身份的平等化 105
人民政治的基本问题 108
人民政治的首要价值:优良的生活 110
六 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 117
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权利 117
宪法政治的首要价值 119
公民权利学说 120
公民权利入宪 122
公民权利、宪法与政府 125
国家公民一律平等 128
古雅典的直接民主 129
古罗马的间接民主 131
主权在民理念的形成 133
主权在民的理论及其实践 138
国家权力的唯一正当性基础 141
七 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 145
法治概念的源流 145
现代法治的实质 150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政治模式 153
国家政治的法治化 156
现代法治是一套政治价值体系 161
现代法治是一套政治原则体系 166
现代法治是一套政治制度体系 171
现代法治是全体公民的事业 176
八 从全能政治到限权政治 180
政治权力必须被限制 180
宪法是社会契约的确权 184
宪法政治的本质在于限权 187
宪法至上是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来源 191
国家职能从全能走向权限 196
九 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 200
人民社会是现代分权制的基础 201
代议制民主何以成为必然 203
对权力的监督与限制 208
代议制是人民主权的制度性表达 212
分权与制衡相辅相成 213
分权与制衡原理的源流 215
分权与制衡的辩证法 219
分权与制衡理论的贡献 221
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实践 223
分权与制衡的多种制度化形式 227
十 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 231
理想政治的人类性 231
马克思的人类主义 235
政治是人性的舞场 237
竞争与合作是最重要的政治智慧 239
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 243
全球性问题呼唤联合政治 246
全球化联合政治的现实 253
主要参考资料 256
后 记 263
|
內容試閱:
|
序 万俊人
(万俊人,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政治历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论题或论域,于今尤甚,而将政治延展到伦理,或者从政治与道德、伦理之间的交叉视野来讨论政治问题,则无疑大大加重了这一论题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可这偏偏是政治伦理所欲探究的主题。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极为繁荣的欧美学界,有关政治伦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就更为稀少了。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政治伦理研究看作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或多学科交叉研究,因为它标榜的是将政治与道德两者关联起来,甚或打通政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学科界限,以期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面向。可是,造成政治伦理研究冷僻的原因,远不只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图像之复杂多维,更主要的是在于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现代分隔,以及由此分隔所带来的几乎无穷无尽的理论麻烦,这种麻烦有时候真的就像《红楼梦》里的万千情愫那样理不清,理还乱,其烦如此,又能指望学界有多少痴男痴女擅入梦中,胆敢泣血葬花呢?
感谢戴木才教授!在万千期盼中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难得的《从优良生活到理想政治现代政治伦理潮流》(以下简称戴著)。综合而论,戴木才教授大概是时下最有政治伦理研究资质的学者之一了。他躬身耕耘政治伦理领域多年,从执教中央党校数年,到浸润中宣部这样重要的党政机关工作实践又数年,既有经年累月的理论研究准备,又有较长时段的政治伦理教学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说,这部规模相当可观的政治伦理专著,正是他这些年来躬身耕耘、播种培植所得来的理论硕果。氏著策十题十数万字,前四题考究政治伦理的缘起、基本要素或要义、政治的主体承担和现代意蕴,可视之为作者对政治伦理之基本理论原理的纲要式概论。后六题则集中检视了现代政治伦理发展的六大趋势或潮流,即从共同体到人民社会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从全能政治到限权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的现代政治伦理的理论演变图景。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宏大而富于洞识的政治伦理叙事。我们知道,眼下的学术界多风行或流行典型个案或经典文本的微观研究,这样的宏观研究已然很少见到了。可是,对于政治哲学或政治伦理这类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研究来说,由于多学科跨越之难,尤其是论理证明与价值追究的双重学理要求,微观研究常常不足以胜任其难其重,反倒是宏观研究更能敞开研究空间,因而更适宜于理论纵横和义理深究。因此,戴著采用的这种大刀阔斧式的论说方式确乎是比较合理的,从氏著的实际效果来看,也是比较成功有效的。
作者将政治伦理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并侧重关注其价值导向、操作规范和价值关怀等价值理想意义与价值实践意义。从原则上说,作者对政治伦理及其研究的这种理论定位是周延的,也为全书的逻辑展开确立了一个纲领性的前提或基点。进而,作者明确地指出并论证了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这就是政治与优良的生活或善的生活的关系问题。这一定论十分关键,作为基本问题,它关乎所有其他政治伦理问题的选题和论理开展。将政治与善的生活的关系问题定义为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也确有思想史、政治哲学史的理据和现时代性或现实依据。早在古希腊(雅典)极盛时期,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就明确把城邦正义和城邦之善视为政治与伦理的共同始基(arche)。所以,让政治聚焦于优良的生活或善的生活无疑是一种准确的理论定位。因为善的生活既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目标,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人类要采取社会的方式过其政治生活这一本源性问题,同时也是人类用以检视和评价其政治生活是否有意义,且具有怎样的意义的根本价值标准,因之也是建立和检审人类政治生活行为之基本规范的根据或普遍理由,回答或解释了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过好其政治生活等实践问题。由此而论,与其说政治与优良的生活或善的生活的关系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毋宁更直接地说,后者本身便决定了政治的伦理本质,因而即可视之为政治伦理的中心主题。
以此为起点,作者检讨了学界对政治与道德(伦理)之关系的几种主要看法,对某种工具主义的倾向做出了批评性分析,从而反证了坚持一种价值论或价值学之政治伦理研究立场的重要性。循此思路,作者确认,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组织伦理乃是政治伦理的三要素,实际上是以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操作三个层面作为其政治伦理研究的基本架构,而把政治主体(政治行为者或政治人)作为与此相配应的内部要素而单独展开讨论。这一理论构想或学理思路与我们通常习惯的理念制度人三位一体的构思理路既相通又略有不同。学理路径和学术表达方式的选择常常带有较为强烈的学者主体性或学者个性,非但不必强求一律,反而可以显示作者的学术自主性,甚至是学者思想与理论创新的方便法门。就此而言,戴著的这一架构安排自然是很好理解的,也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然而,有关政治伦理之基本理论的讨论并不是戴著的重点和主要特色。我的初读直觉告诉我,氏著的后六题才是作者潜心用力的地方,也是其最具特色和寄意之所在。作者对政治伦理演变之六大趋势或潮流的系统刻画与分析,实际上呈现了政治伦理之传统与现代的分野,或曰,政治伦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主要特征或取向,亦即从传统社群(即英文中的community,作者译作共同体)转变为现代人民社会、从传统等级制政治转变为平等的民主政治、从传统政治的人治转变为现代法治政治、从传统的全能政治转变为现代有限政治、从传统封建的集权政治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分权政治,以及从传统的强权政治转变为现代联合政治的基本转向和特征。初略读来,戴著的这些理论刻画应该说还是比较具体客观的,虽然这种粗线条的理论刻画并不能十分周到,也难免挂一漏万,甚或有可能面临某些个案例证的挑战乃至否证,但总体上仍然是可以证成的。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描述刻画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引导读者理解这些意义的理论力量。
我没有来得及深读细品木才教授的雄词大义,故而对其六大趋势或潮流的论述分析与结论判断不敢妄加言说。我只想就我极为有限的政治伦理学识,提出几个问题,以请益于木才教授和方家、读者。比如说,全能政治与集权政治是否有某些内在关联或者思想纠结?进而,它们两者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依然流行的精英政治或强人政治之间究竟有哪些分别?又该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些分别?还有,现代民主平等政治中有关主权在民或公民权利的理念和制度实践,与作者已然了解的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和古代罗马的间接民主是否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若是,究竟如何理解这些差别?若否,又是为什么?此外,关于政治平等本身的理解,除了政治身份的平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甚至更为重要的平等方面?譬如,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机会均等问题;实质性的社会基本善品(the primary goods)的公平分配问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关于传统社会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分析比较,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学术议题,很难取得较高的学术共识。这不独因为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两大范畴本身极为笼统,用以描述和刻画它们的许多概念也相当模糊暧昧,而且还由于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很难画出一条清晰无疑的界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依旧行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也不只是说,我们的世界还有许多国度或地区尚处于前现代发展阶段,即使是一些公认的所谓现代国家,也还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方面有着某些甚至不少的传统政治的残留物。不难明白,政治文化,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的转变,并不像社会经济结构或生产方式的转变那样清晰可见、决然而然,更不用说诸如社会心理和某些政治行为习惯之类的因素了。
就现代政治来说,情形也许更为复杂,这其中,最最复杂难理的是政治结构与政治意识形态问题。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木才教授在是书中似乎讨论政治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不多,有关方面甚至尚付阙如。我想,这可能与作者对全书的主题、架构和学术目标等方面的考虑有关,又或许与氏著的篇幅、风格有关,抑或还有一些我们无法了解的因由。若从近代欧洲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算起,现代社会已有五百年的历史,若从英国光荣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性政治国家诞生的标志算起,现代政治仅仅经历了三百余年,然而现代政治的经验、事件、形态和面貌之复杂多变,绝不逊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政治生活史。例如,由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之争所导致的民族战争和世界大战,旷古未有;由政治意识形态的分野与竞争所导致的国际政治集团的紧张对峙,同样是旷古未有!如果说战争是最高的政治或政治的极端,那么,短短三百多年的现代世界政治史上所发生的战争,无论是次数、规模还是所造成的灾难,都是前所未有的。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现代政治的复杂严厉,若不给予充分的反思和呈现,有关现代政治伦理的研究就会出现明显的遗漏。这是我想就此机会表达的一种学术判断,很可能是主观的、有偏颇的。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和祝贺戴木才教授!他的这部作品的隆重出版确乎是当下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个难得的喜讯。仲春时节,木才教授约我在咖啡西餐聚谈,其间令我为此著一序。真诚地说,为序不敢,但坚辞不宜,因此我将之看作是一次表达学术友谊的机会,遵嘱写下如上文字,仅表我为氏著之刊布流行鼓之呼之的美意,万一言之不确或失诸公允,还请木才教授和方家、读者不吝赐教是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