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惯性导航(第三版)

書城自編碼: 35693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秦永元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66408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1-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9.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HK$ 135.7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HK$ 79.4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內容簡介:
《惯性导航(第三版)》分三篇,全面介绍惯性导航基本理论。1 惯性仪表:包括转子陀螺力学基础;液浮积分陀螺、动力调谐陀螺、激光陀螺、摆式加速度计动力学分析及其误差补偿原理。2 陀螺稳定平台:包括单轴、三轴、双轴陀螺稳定平台动力学分析、回路设计及误差分析。3 惯性导航系统:包括休拉调谐原理;平台式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误差分析及自主式初始对准;在惯性仪表增量输出条件下,捷联式惯导系统姿态更新四元数算法,多子样旋转矢量算法及补偿圆锥效应的优化算法,速度解算中补偿划桨效应及位置解算中补偿涡卷效应的优化算法;捷联惯导的自主式初始对准及动基座传递对准;捷联惯性器件的余度技术;极区惯性导航。
目錄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惯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
1.2 常用关系式 4
**篇 惯 性 器 件
第2章 陀螺仪 9
2.1 转子陀螺的力学原理 9
2.2 双自由度陀螺仪 12
2.3 单自由度陀螺仪 18
2.4动力调谐陀螺仪 28
2.5激光陀螺 49
2.6 光纤陀螺简介 62
第3章 摆式加速度计 64
3.1 加速度计简介 64
3.2 挠性摆式加速度计 66
习题一 76
第二篇 陀螺稳定平台
第4章 陀螺稳定平台工作原理 78
4.1 各类稳定平台简介 78
4.2 力矩装置和平台台体的传递函数 88
4.3 单轴陀螺稳定平台 93
第5章 三轴陀螺稳定平台 111
5.1 三轴平台简介 111
5.2 环架驱动信号的合理分配——方位坐标分解器和俯仰正割分解器 112
5.3 三轴平台工作原理分析 118
5.4 三轴平台的方位锁定原理 123
5.5 三轴平台的动力学方程和系统的传递函数阵 124
5.6 采用积分陀螺时三轴平台系统的输出轴耦合分析 135
5.7 三轴平台的误差分析 137
第6章 双轴陀螺稳定平台 154
6.1 稳定瞄准线的双轴稳定平台 154
6.2 水平式双轴稳定平台 156
习题二 167
第三篇 惯性导航系统原理
第7章 惯导系统中的基本关系 170
7.1 惯导系统的分类 170
7.2 地球的描述 171
7.3 休拉调谐 181
7.4 惯导系统的基本方程——比力方程 188
7.5 惯性高度通道的稳定性分析 190
第8章 平台式惯导系统 194
8.1 平台式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 194
8.2 平台式惯导系统的误差分析 207
8.3 平台式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 222
8.4 扩展导航参数解算和飞机转弯方式 237
8.5 惯导定位等概率误差椭圆与散布圆 242
第9章 捷联式惯导系统 251
9.1 概述 251
9.2 姿态更新计算的四元数算法 252
9.3 姿态更新计算的等效旋转矢量算法 267
9.4 锥运动环境下旋转矢量算法的优化 276
9.5 姿态更新的其他算法及各种算法的比较 284
9.6 捷联惯导系统的速度算法 296
9.7 捷联惯导系统的位置算法 304
9.8 捷联惯导系统的误差模型 317
9.9 捷联惯导系统抗干扰自对准 322
9.10 捷联惯导系统的动基座传递对准 338
9.11 捷联惯性器件的余度技术 346
第10章 极区惯性导航 358
10.1 极区平面惯性导航 358
10.2 极区横向经纬度惯性导航 362
10.3 极区格网惯性导航 366
习题三 372
参考文献 376免费在线读第1章绪论
1.1惯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导航是指将运动体从甲地导引到目的地乙地的技术,这门技术既古老又年轻。古罗马人利用北极星和太阳作为方位基准,横渡地中海,来往于南欧和北非之间。郑和利用指南针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茫茫大海上的远航。在古代先民的导航过程中,利用的信息资源非常直观,采用的方法和原理十分简单,所以导航精度非常低。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本质的深入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航信息新资源和新理论不断被发现。麦哲伦使用六分仪的天文导航完成了环球航行。牛顿力学的创建使人们能正确认识惯性,根据惯性原理制造出在运动体内建立人工参考基准的惯性仪器,并逐步完善和发展成惯性导航系统,使人们能探索更深更远的空间。
惯性导航是一门综合了机电、光学、数学、力学、控制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尖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惯性是所有质量体的基本属性,所以建立在惯性原理基础上的惯性导航系统不需要任何外来信息,也不会向外辐射任何信息,仅靠惯性导航系统本身就能在全天候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和任何介质环境里自主地、隐蔽地进行连续的三维定位和三维定向,这种同时具备自主性、隐蔽性和能获取运载体完备运动信息的独特优点是诸如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和天文导航等其他导航系统无法比拟的,尽管这些导航系统的某些导航性能可能远远优于惯性导航系统,但惯性导航仍然是重要运载体不可缺少的核心导航设备。
作为一门高科技尖端技术,惯性技术是在先进科学理论和制造工艺支持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早在1687年,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从本质上揭示了宏观力学的定量关系,为惯性导航奠定了理论基础。1765年俄国科学院院士欧拉出版了著作《刚体绕定点运动的理论》,首次利用解析分析的方法对定点转动刚体作了本质解释,创立了转子陀螺仪的力学基本理论。1778年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在《分析力学》一书中建立了在重力力矩作用下定点转动刚体的运动微分方程组。1852年法国科学家傅科根据欧拉和拉格朗日的刚体定点转动理论制造出了用于验证地球自转运动的测量装置,并在巴黎科学院做了实验演示,傅科把这一测量装置命名为Gyroscope,在希腊文中为转动和观察的意思。虽然傅科只是定性地观察到了地球的自转而未能精确测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但傅科的研究开创了人们对工程实用陀螺仪的研究和开发。转子陀螺仪的工程应用主要利用了陀螺的定轴性和进动性,而要陀螺仪达到一定的精度,必须确保转子以恒定的角速度旋转,傅科采用人工拉动绳索驱动转子旋转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19世纪80年代陀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发明家特鲁和霍普金斯用电动机驱动陀螺转子,大大提高了陀螺转子的旋转速度和转速的稳定性,并制造出了陀螺罗经试验装置。1908年德国科学家安修茨设计了一种单转子摆式陀螺罗经,在该系统中,陀螺转子采用了三相交流电机驱动,陀螺组件用水银悬浮,支承中心偏离陀螺组件质心,使陀螺形成一个重力摆,从而制造出了世界上**台摆式陀螺罗经,该系统依靠重力力矩自动找北。后人称颂这是陀螺技术中*巧妙的设计。陀螺罗经解决了当时舰船的远航和潜艇较长时间的潜航问题。1910年德国科学家休拉发现了陀螺罗经的无干扰条件,即当陀螺罗经的无阻尼振荡周期为84.4分钟时,陀螺罗经的指北精度不受外界加速度冲击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休拉调谐原理。1912年安修茨对陀螺罗经原设计作了重大改进,用三个陀螺代替原设计中单个陀螺的结构,解决了原设计中舰船摇摆产生的摇摆误差。1927年安修茨将三陀螺罗经改进设计成双陀螺罗经,此即为安修茨MK-1型罗经,该罗经采用双转子液浮摆式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成为两种典型的航海罗经之一,流传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直至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更先进的电磁控制罗经,才逐步被取代。另一类航海罗经是美国的斯派利罗经,该型罗经采用单转子钢丝悬挂式结构,其性能与安修茨罗经并驾齐驱,并列为舰船航海仪器的两大支柱,为航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休拉对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理论指导作用。休拉在发现陀螺罗经无干扰条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无干扰条件具有普遍性,即休拉调谐原理不光适用于陀螺罗经,也同样适用于地垂线指示系统。任何陀螺装置、任何摆和机械仪器,只要系统具有84.4分钟的无阻尼振荡周期,运载体的加速度就不会影响系统的指示精度。1923年休拉发表论文《运载工具的加速度对于摆和陀螺仪的干扰》(Pitman G R,1962;Schuler M,1923),以垂线指示系统为例系统阐明了休拉摆原理,为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V-2火箭采用两个双自由度陀螺和一个陀螺积分加速度计构成惯性制导系统,这是惯性技术在导弹制导上的首次应用,但由于陀螺和加速度计精度很低,惯性系统设计又十分粗糙,根本实现不了休拉调谐要求,加上控制系统十分原始,制导精度极低,在轰炸伦敦的过程中,有14的V-2火箭提前掉入大海。
在确保陀螺仪转子自转角速度恒定的技术问题解决后,提高陀螺仪精度的主要途径是减小沿陀螺仪支承轴的干扰力矩,特别是摩擦力矩。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雷帕实验室采用液浮支承,成功研制了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有效降低了支承引起的摩擦力矩,使陀螺漂移达到了惯性级要求(Draper C S,1960;Draper C S et al.,1956),并在1949年成功研制出了命名为“菲佰”的惯性装置,这套装置安装在B29飞机上完成了从马萨诸塞州至新墨西哥州的10个小时长途全自动飞行。该系统虽然还不具备惯导系统的功能,但为惯导系统的研制打下了基础。1950年5月美国北美航空公司奥托奈蒂克斯分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成功了**套纯惯性导航系统XN-1,并安装在C47飞机上成功进行了试飞。为了适应航海应用,XN-1经过适当改型,成为N6惯性导航系统。1958年7月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进行了一次穿越北极冰盖的探险航行。鹦鹉螺号装备有一套N6-A惯性导航系统和一套MK-19平台罗经,从珍珠港出发,穿越北极冰盖,*终到达美国波特兰港,历时21天。其中穿越北极时以20海里的时速在水下潜航8146海里,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潜艇浮出水面,经过测量,定位误差仅为20海里。这一震惊世界的成功,充分显示了惯性导航系统有别于其他导航系统的独特优点:自主性、隐蔽性、信息的完备性。这些特点在军事应用中尤为重要。
惯性导航系统发展依靠三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新概念测量原理和新型惯性器件、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技术。
20世纪60年代,在液浮陀螺臻至完善的同时,挠性陀螺的研究逐渐起步。关于挠性支承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RAE于1946年提出的,1965年RAE研制了三套挠性陀螺原理样机,证明了原理的可行性(许国祯,1995;Craig R J G,1972)。1969年英国费伦蒂公司根据国防合同研制了6个陀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长时间测试。挠性陀螺有两种支承形式:细颈支承和平衡环挠性接头支承。采用后一种支承的陀螺称为动力调谐陀螺,原因是陀螺达到设计转速时,平衡环扭摆产生的惯性力矩正好抵消挠性接头产生的弹性力矩,即陀螺正常工作时处于动力调谐状态。相对液浮陀螺,动力调谐陀螺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用于平台式惯导的动力调谐陀螺的漂移已达到了0.01°h,精度**的可达到0.001°h。在20世纪的*后20多年时间内,用动力调谐陀螺构造的中等精度航空标准惯导的定位精度为1n mileh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大量出现,**代表性的是美国利登公司的LTN-72系列惯导系统,在当时几乎占据了世界民航飞机标准惯导的全部订单。
另一类新概念支承陀螺是静电陀螺,静电支承原理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诺特西克教授在1952年率先提出的(Nordsieck A,1962),20世纪70年代,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罗克韦尔公司研制出了静电陀螺监控器和导航仪。该型陀螺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漂移误差一般都小于10-4°h,更高精度可达到10-6~10-7°h,在人造卫星的失重和真空环境条件下,**精度甚至达到了10-9~10-11°h,该类陀螺据称曾在人造卫星上做过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验证试验。正由于静电陀螺具有如此高的精度,所以被重点用作战略武器机动投掷平台的高精度基准,诸如战略核潜艇的静电陀螺监控器和静电陀螺惯性导航系统,远程战略轰炸机的静电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等。
与静电支承相似的支承还有磁悬浮支承和气浮支承。由于这些支承存在易受环境条件干扰、制造工艺复杂等缺陷,精度远不如静电陀螺,所以应用范围都很有限,并未形成主流。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的出现是惯性技术的一场大革命,这类光学陀螺与传统的机械转子陀螺的工作原理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服从解释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而前者服从解释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因此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惯性器件(Chow W W et al.,1980)。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测量旋转运动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过。1913年法国物理学家萨格奈克研制了一种光学干涉仪(Sagnac G,1913a;Sagnac G,1913b),1925年迈克尔孙根据干涉仪研制出了一种光学陀螺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地球的自转角速度(Michelson A H et al.,1925)。该装置由300m×600m的矩形光学回路构成,但所采用的光源是普通光,相干性极差,干涉条纹的移动量仅为干涉条纹间距的14,测量精度极低。1960年物理学家发明了激光,1962年世界上**台氦氖激光器问世,以美国为首的技术先进国家开始研制激光陀螺,1963年,斯派利陀螺公司首次成功演示了环形激光陀螺(Macek W M et al.,1963)。经过不懈努力,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于1982年批量生产GG1342激光陀螺,该型陀螺MTBF高达90000h,是机械转子陀螺无法比拟的(许国祯,1995)。抖动型激光陀螺的精度等级在10-2~10-3°h量级范围内,是构造航空标准惯导的理想惯性器件,美国利登公司生产的LTN-92系列激光捷联惯导被认定为美国民航飞机、政府运输和行政飞机的必备导航系统,取代了LTN-72而成为标准机载惯导系统。
光纤陀螺是比激光陀螺稍晚出现的另一类光学陀螺。与激光陀螺相比,光纤陀螺的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并且价格低廉,更便于批量生产(许国祯,1995)。尽管光纤陀螺的精度还赶不上激光陀螺,目前还只能满足战术武器的精度要求,但随着光纤制造技术和集成光学器件性能的不断完善,其潜在的优势将逐渐显露出来。
随着制作集成电路的硅半导体工艺的成熟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微型机械、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的微机械制造技术,这种采用微型机械机构和控制电路工艺制造微机电系统的技术常称为MEMS技术。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中的成果体现是硅微陀螺及硅微加速度计。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德雷帕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微型惯性测量组合,包括三个陀螺仪、三个加速度计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陀螺精度已达到漂移小于10°h,而整个惯性测量组合的体积仅为2cm×2cm×0.5cm,质量仅为5g,并已在增程制导炮弹上作了试验(Ohlmeyer E J et al.,1998)。MEMS惯性器件不仅具有因为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高可靠、耐冲击而应用广泛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因此距离在民用领域及战术武器领域内普及应用的时间不会太久。
惯性技术水平的标志一方面反映在惯性器件的性能及制造工艺水平上,另一方面反映在系统设计理论及工程实现水平上。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中,用机电控制方法建立起物理实体平台,用于模拟所要求的导航坐标系。由于有惯性平台隔离了运载体的角运动,导航坐标系的旋转又十分缓慢,所以平台式惯导系统中陀螺的动态范围可以很小,导航计算机的解算负担也比较轻,针对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水平还不高,陀螺的施矩电流还不能太大的实际情况,采用物理平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