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編輯推薦: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在版本上混乱、歧义、谬误,在速度、力度、分句、踏瓣标记等重要细节上,都有大量不符作曲家原意的曲解存在。维也纳原典版本的一大功绩,就是使读者接触到一个真实、准确的贝多芬。
上海教育出版社通过德国朔特音乐出版公司,引进出版了二十四册奥地利维也纳原始版本钢琴乐谱,对推动中国音乐界学习、研究原始版本,尤其对钢琴教育的规范化,是一件大好事。钢琴教育,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进步,首先依赖于采用好的乐谱版本,这是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原始出发点。一个充满谬误的乐谱版本只能将学生和教师引入歧途;而一个忠实于作曲家原意的原始版本,则是学习和研究音乐作品、接近作曲家心灵的*可靠依据。
內容簡介: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称作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在32首奏鸣曲中,蕴含各种钢琴要素与思考探索,有民歌风格的流畅旋律,
有尽情挥洒自身逸气的疏朗,更有难以控制的人类激情,这些奏鸣曲把思想与美、人性与自然融合其中,呈现了一切钢琴创作中*深刻的和*微妙的音乐诠释。这32篇钢琴奏鸣曲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带给我们难以想象的快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洋洋洒洒,串起了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这理想支撑的一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纪念版》是原版引进出版的维也纳原典版(Urtext)(2019)全新套装(UT50427-UT50429)。为方便读者使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在根据作品创作时期分三卷的基础上,将每一卷内容中的乐谱和版本评注分开装订,全套书共6本。此外,套装中另附一册《琴音心声》贝多芬250周年诞辰专题纪念册,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信息。
關於作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邹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钱亦平教授学习,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分析,出版著作三部:《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分析卷》(与钱亦平教授合著,2011年)、《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2012年)和《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2012年);在《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和《黄钟》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有7篇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
內容試閱 :
译 者 序
历史上,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著名的32首钢琴奏鸣曲的版本斗量筲计。威廉S. 纽曼(William S. Newman)将1975年之前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各类版本用历史编年的方式进行了汇总,其总数就已达约133个。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乐谱版本的重新修订,特别是所谓原典版(Urtext,下文不译)的修订成为音乐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而言,除了贝多芬在世时的初版(First Edition)外,较为重要的刊本(Edition)还有1876年后由德国钢琴家西格蒙德莱博尔特(Sigmund Lebert)和汉斯冯比洛(Hans von Blow)相继编订的科塔版(Cotta Edition);19011918年由海恩里希申克(Heinrich Schenker)编辑并出版的版本;19241927年由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编订的柏林乌尔施坦版(Ullstein);19521953年由贝莎安东尼娅沃尔纳(Bertha Antonia Wallner)编订的亨勒版(Henle);20032004年由诺博尔特盖尔驰(Norbert Gertsch)博士和美国著名钢琴家默里佩拉西亚(Murray Perahis)共同编辑的新亨勒版(Henle)(未完成);2007年由巴厘库珀(Barry Cooper)编订ABRSM出版社出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35首)》;以及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2019年出版的维也纳原典版(Urtext)(2020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等。这些版本,按照纽曼的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演奏-教学和理论-分析两类;而且也常出现由同一个出版社不断推出新版本的情况,比如维也纳原典版(Urtext)。
对于乐谱版本问题,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每一刊本的属性和编辑策略这一定会因编订者身份的不同而白白朱朱更重要的是作为演奏者、音乐分析者、音乐教师、乐谱编订者等不同身份的读者该如何面对乐谱?读者必须意识到的首要问题是贝多芬乃至其他任何一位作曲家的书写乐谱,其正确性或准确性甚至原典性绝非存在于一个版本之中(即便这个刊本标记了Urtext),而是存在于由各种变化形式构成的所有版本之中。这些版本的范围包括从可能传世至今的作曲家草稿(Sketch)、亲笔手稿(Autograph)、作曲家在世时的初版、作曲家授权出版的各刊本,直至作曲家身后由演奏家、音乐学家编订的各刊本,甚至这一版本的范围可以扩大至所有演奏录音。
面对演奏教学版,坚持以贝多芬手稿或初版为依据的读者会对其中出现的
主观化编订思路和实践加以批评,特别是其中主观化的连奏线、踏板以及可能存在的错音;而这些批评者所忽视的是,演奏-教学版中主观化的内容也仅是编订者的一种建议,且手稿也仅是作曲家最初想法或阶段性想法的外化,初版中由编辑、刊印等工作所造成的错误亦擢发难数。
理论分析版往往会冠之以Urtext的标记,其中凝结了乐谱编订者大量的劳动,其可信性不言而喻。这一类刊本应该作为读者解读音乐作品的基础,但绝不应被视为唯一存在的版本。Urtext绝非白璧无瑕,导致Urtext差异的原因或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由于刊本只能选择底本(Sources)之一、二刊印,因此对于有较多可能性的且可信的文本样式(Reading)就显得无能为力;2.无法明确不同文本样式的可信性;3.不同的编订策略,如更尊重作曲家最终的记谱或从多个文本样式中选择一个最佳者,抑或二者兼具;4.现代记谱规则对作曲家时代记谱方式的修改。
有些来自于可信底本中不同的记谱已无法确定出一个最终的文本样式,因此编订者往往会通过作曲家书写习惯、手稿记谱、参照曲式相似之处、音乐分析等手段对各种可能性都加以论证,而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读者。比如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 31 No. 2)第一乐章再现部中第155小节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是d1音还是c1音。但在面对理论-分析版时,读者需谨慎对待的是现代记谱规则对作曲家时代记谱方式的修改。因为现代标准化的记谱方式也可能会带来弊端,例如已无手稿传世的贝多芬《bE大调钢琴奏鸣曲》(Op. 7)第一乐章展开部,贝多芬在世的初版和1814年由莱比锡音乐局出版社的刊本都明确采用了时代记谱,也就是小节线之后直接采用新调调号,然而这在后世的多个刊本中未被沿用。
本刊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纪念版》是上海教育出版社音乐分社于2020年原版引进出版的维也纳原典版(Urtext)(2019)全新套装(UT50427-UT50429)。为方便读者使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在根据作品创作时期分三卷的基础上,将每一卷内容中的乐谱和版本评注分开装订,全套书共6本。2020年恰逢纪念贝多芬250周年诞辰,本刊本将维也纳原典版(Urtext) (2019)中的前言、乐谱注释、版本评注等核心文字内容全部呈现给读者。此外,套装中另附一册《琴音心声》贝多芬250周年诞辰专题纪念册,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信息。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纪念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恢复了贝多芬习惯的记谱方式,比如将现代记谱中的跳音点(Staccato dot)改回跳音划(Staccato stroke)、恢复连串连奏线(Chain slurs)而不采用现代大跨度的连奏线、采用不带斜线的短倚音以及感知音区的记谱等。同时,乐谱注释和版本评注详细列举了一些编辑所用的重要底本中的各种错误和不精确之处。由于本刊本乐谱注释和版本评注的英译本与德文本有较大差异,在翻译成中文时,选择先从英译本中转译,在对英译本存疑时再以参考德文本为依据,在此特别说明。
没有任何一个版本具有最终的可信性,但是任何一个版本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不能因为主观因素而全盘否定演奏-教学刊本,而过分依赖Urtext的思想也必须得以修正。Urtext的意义正是在于最大限度还原作曲家的记谱,从而体现出作曲家的声音观念和历史的声音。
乐谱版本不是唯一的,也不存在唯一的,Urtext也是永无穷尽的,精确乐谱的目的是尽可能贴近作曲家的声音。所以,同一部音乐作品被用各种方式解读出来后所呈现的状态一定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作为演奏家、音乐教师,还是音乐理论家身份的读者,其面对乐谱的目的都应是探寻音乐符号的声音。
读谱与读书一样是创造性的活动。捕捉乐谱中信息的方式更是有无尽的可能性,乐谱也仅是走近作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用符号(记谱)还是用声音(录音)固化的音乐
都是一种乐谱,前者给我们留出了想象的空间,需要我们将后者从禁锢的空间中释放。书写乐谱是活态的,有多少个版本、有多少种演奏就有多少种乐谱。读者面对乐谱的态度也应是活态的,因为乐谱一直在向读者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