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寂寞大师:世界艺术名家十五讲(喜马拉雅人气博主,资深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吴涛,带我们走近15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書城自編碼: 35847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作者: 吴涛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48259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1-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九州天下: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 九州天下: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

售價:HK$ 69.6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售價:HK$ 57.6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售價:HK$ 57.6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售價:HK$ 114.0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售價:HK$ 237.6
闽南人及其邻近族群:郭志超教授人类学随笔
《 闽南人及其邻近族群:郭志超教授人类学随笔 》

售價:HK$ 153.6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访谈
《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访谈 》

售價:HK$ 129.6
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 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

售價:HK$ 69.6

 

編輯推薦:
★苦难的艺术,更趋近于生命的本质。
塞尚、莫兰迪、席勒、蒙克、霍珀、贾科梅蒂你不是孤独艺术家,你是每一个浪潮迎面而来时,救赎世人的造梦者。
★以寂寞为友,也有人在雪地里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与孤独相处的15位艺术大师,像是倔强的孩子,任由自己的内心在艺术上随性地释放。
★精选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5大师级艺术家。
一生致力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日本国宝级画家东山魁夷;一生未婚,将整个艺术生命献给瓶瓶罐罐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摒弃自卑和脆弱,不务正业靠着啃老踏实画画的法国富二代塞尚;不起心,不懂念,终日与门为生的丹麦宅男画家哈默修伊;在性与死亡中表现自我,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席勒他们既是艺术大师,又是深谙孤独三昧的孤独达人。
★作者丰富的艺术旅行经历,堪称西方艺术旅行达人。
吴涛有超过10年艺术旅行的经历,他曾亲赴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日本等100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游学,是典型的行万里路,看万幅画的践行者和艺术推广者。本书中,作者对艺术家故事和画作的分析不局限于艺术史的讲述,而融合了作者在世界各地艺术旅行中获得的实践体验和*手资
內容簡介:
重磅推荐:




《寂寞大师》以孤独为线索,精选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5位大师级艺术家。

他们中,有一生致力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日本国宝级画家东山魁夷;有一生未婚,将整个艺术生命奉献给瓶瓶罐罐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有在性与死亡中表现自我,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席勒他们既是艺术大师,又是深谙孤独三昧的孤独达人。老吴在书中化身纸上导赏员,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带我们走近15位艺术大师,并借助200幅世界经典名作的赏析,完成一场以孤独为名的世界艺术史巡礼。他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讲述,不局限于正统艺术史知识的转述,更有大量亲临现场、观看作品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他也坚持将艺术通俗化和日常化,致力于通过分享艺术带来的趣味、思考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变得更加美好。
關於作者:
吴涛

资深文化艺术讲师、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艺术旅行者;曾做过法官和律师,现为媒体人。2011年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担任《古代中国》、青铜器、佛造像、明清家具等多个常设展的讲解工作,并先后讲解过《启蒙的艺术》《鲁本斯、凡代克与弗兰德斯画派》《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罗丹雕塑回顾展》《包豪斯设计展》等十余个西方艺术展览。

2016年起在中国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推出个人播客《手机美术馆》,后又推出付费节目《跟55位艺术大师通关100家美术馆》《老吴陪您逛卢浮宫》,目前粉丝量超过7万,节目收听量近200万次;艺术旅行十年,亲赴法国、德国、捷克、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美国、俄罗斯、奥地利、瑞士、匈牙利、日本、柬埔寨等国家著名博物馆、美术馆、世界文化遗产、艺术家故居、地标建筑游学,2018年在北京电台《博物馆奇妙夜》周末特别节目担任常驻嘉宾,介绍艺术旅行攻略、艺术欣赏知识,全年共制作53期分享节目。
目錄
目录
序言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塞尚不务正业的富二代 001
蒙克在呐喊中自我疗愈的画家 025
莫兰迪创造了一个色系的大师 055
哈默修伊与门为生的宅男画家 079
东山魁夷爱自我空想的艺术家 109
马格利特化身苹果先生的礼帽画家 137
席勒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 151
霍珀处在故事边缘的孤独艺术家 177
贾科梅蒂钟情于火柴人的跛足大师 211
倪瓒洁癖到极致的艺术怪咖 237
怀斯乡土气氛浓厚的长寿画家 257
弗里德里希背对着世界是一种崇高的悲伤 283
勃克林探索诗意死亡的灵魂大师 305
劳特累克在画作中张扬生命的孤独灵魂 327
梵高用色彩说话的颠狂大师 353
內容試閱
序言
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2015 年我在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在博物馆商店买了他们那里仅有的两本中文书,一本是大都会博物馆的指南,另一本叫《艺术是》,它关注了一个世纪之问艺术到底是什么?它用两百多件馆藏艺术品给出了两百多个关于艺术是什么的答案,但是,它也意味着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艺术似乎并不容易使用理性的、学术的语言来定义。

这些年来,我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了一些艺术普及方面的事情。其实,我也经常在想,艺术吸引我们一次次走进美术馆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欣赏艺术的时候到底在欣赏什么?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我的解说并不学术,也不热衷于以学术的方式去研究和看待艺术,我总是觉得绘画和雕塑最本质的欣赏是观看和感受既不是卷帙浩繁的艺术史,也并非大众喜闻乐见的八卦与故事,更不是它们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尽管这些要素构成了它们作为艺术品的魅力,但这并不是艺术本身的魅力。艺术的面孔就是一个视觉形象(同理,音乐是听觉形象),通过光线进入瞳孔作用于人的头脑,再结合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人文底蕴,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个性化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是强烈的,也可能是淡淡的,可以是思索,也可以是共鸣,可能很美,也可能很丑,可能就是图解故事,也可能完全不知所云,带来的情感可以是伤感,也可以是喜悦,可以是愤怒的、激昂的,也可以是恐怖的、恶心的,还有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五味杂陈这才是我们一次次走进美术馆,站在一幅画或者一个雕塑面前,观察、体味、微笑、流泪、冥思苦想、恍然大悟的真正原因。

做艺术普及,就是希望我们回到最原始、最基本的观看,回到最本质的感受,如同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观看者一样。

这里我想聊聊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见的误区。

一、艺术欣赏知识化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去一个集纳了收藏品的建筑里,通过一件件实物(作品)来了解世界、了解文明,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方式也完全一样,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会将两者的定位以及功用混为一谈学习知识。

我个人觉得,与美术馆相比,博物馆的作用更强调知识,当然,很多文物其实也是艺术品,比如青铜器的纹饰、瓷器的色彩、兵马俑和佛造像等同于雕塑但总的来说,博物馆是通过实物来传播知识、讲述历史、介绍文明。

美术馆的最主要功用并不在于提供知识,尽管欣赏艺术是要有些知识基础比如艺术史的知识、对于色彩构图造型审美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创作者的生平、绘画技法的知识、从图像学的角度去索隐和探秘这些知识,似乎知道些会更有利于欣赏(其实也未必)。但艺术作品欣赏的,并不是这些知识,获取了这些知识也不代表就欣赏了艺术,知识并不是艺术欣赏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觉得学到了知识,似乎就完成了欣赏过程,讲起某个艺术品时,能说一堆,听起来似乎很有干货,看起来是得到了。而艺术的感受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也没有标准答案,个人有感受也不好意思说,怕不对被人耻笑;关键在于,感受通常很复杂,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说不清的东西似乎看不见摸不到,无法体现为学习的成果干货,不能体现为得到了。

但艺术欣赏不是背书、考试、答题,我的个人观点是,如果没有感受,一切艺术知识的得到都是零,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极少数艺术专业研究者和从事艺术工作的创作者之外,绝大多数的艺术欣赏者,并不需要使用跟研究者和创作者同样的视角和方法论。欣赏和研究是两条不同的路径,艺术史学习也应主要服务于欣赏,而不是钻牛角尖的学术考据。比如执着于哪个画家属于哪个流派或者风格,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绝大多数画家并不是先定位自己属于哪个流派或者风格,才开始创作的;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生涯中,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风格也是迥异的。艺术史上归类的意义不过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切忌舍本逐末,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我在前文提到似乎知道些知识会更有利于欣赏的同时,还补了一句其实也未必因为知识还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形成所知障。也就是,你被你知道的知识和干货给干扰了、捆缚了,你失去了感受艺术的动力,也失去了感受艺术的天真,你抱着那些知识和干货以为自己拥有了宝藏,这让你反倒远离了艺术本身但你却浑然不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并不适用于艺术,有时候外行因为没有知识和技法的困扰,反倒能对艺术产生更多的感受和共鸣,而内行却因为习惯于关注技法和知识,失去了感受它们的能力。

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到眼前,回到艺术品原作本身,回到观看。知识是要学一些的,但是它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干货是为欣赏服务的,它们都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变成它们的奴隶。
二、艺术欣赏故事化

围绕着一件艺术品本身,经常有很多故事可讲:作品绘画主题中包含的故事(尤其是宗教、神话、历史故事)、作品本身的创作故事、画家的趣闻逸事情史八卦、作品收藏传承的多舛命运故事(比如《蒙娜丽莎》被盗、《富春山居图》被烧)所以介绍起艺术作品来,很难避免讲故事。

我也会讲,尤其是绘画主题涉及故事时,没办法不介绍一下,但坦率地说,我并不是很喜欢讲故事,一来我讲故事能力不强,二来以讲故事来替代欣赏并不符合我的价值观。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趋势是,大家用听故事来替代对于艺术本身魅力的探寻。爱听故事是人的本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故事当然是个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故事做艺术普及的确有效,由此激发了相当多的人对于艺术的兴趣,把大家忽悠进了美术馆,应该说善莫大焉。

不过,故事的作用可能主要在于提高观看者的兴趣,但故事并不是观看本身。很多人觉得听了一堆故事、学了一堆知识,但是如何欣赏艺术还是找不到北;或者有些人听了故事就觉得自己得到了,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失去了探寻的兴趣,无意之中跑偏了。

不赞同故事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故事极有可能不是真的。

一方面,故事是过去的事,很多都是很不可靠的传闻或者传记作者的主观想象和文字润饰,距离真相可能差之千里。如果故事不真或者不太真,那我们对于艺术的解读就有可能被严重误导,我们所感知的艺术,极有可能是那个故事的魅力,而非艺术品本身的魅力。

另一方面,故事有个天生的悖论,就是它的效果经常不是取决于它的情节,而是取决于它的讲述者。我认识一位口才极好的人,我跟他在同一个现场见证同一个事件,他讲起这个事儿来就会妙趣横生,而亲见同一个事情的我,则知道真相远没有那么有趣。后来我恍然大悟,他是通过细节上的拣选、局部放大和对于情节的添油加醋来使得故事生动的。添油加醋当然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它越有趣,离真相就越远,我们以为自己欣赏了艺术,而实际上,我们只是欣赏了那个故事的讲述。至于事情的真相怎样,在热衷于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眼中,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效果(甚至是笑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过分有趣的故事,我会非常警惕里面的水分,换句话说,别被他们给忽悠了。

在艺术普及的领域,还有一种趋势,就是过分追求有趣除了我刚才说的添油加醋强化故事性以外,还有的是在遣词造句上追求有趣,或者在语气语态上追求有趣。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有趣的东西才能博人眼球,好玩跟电影的笑点一样变成了刚需。于是,有些故事的讲述就开始没有节制地追求有趣,哪怕是非常感人的作品和作者,有人也会用有趣的方式来讲述和解读。

我听过一位教授做的普及讲座,老先生曾做过艺术史讲座,自然能深入浅出、活泼生动。但是那天讲到徐渭的《墨葡萄图》时,他说:有人问他,为什么葡萄都画成了一个个黑点?他回答说,因为画的是葡萄干儿。当时的会场是哄堂大笑。葡萄干儿的说法确实有趣,笑果显著。但是作为徐渭作品的爱好者,我感觉葡萄干儿的说法太过戏谑了。《墨葡萄图》是一幅表现绝望的画,而葡萄干儿是个美味吃食,《墨葡萄图》激发的是人心深处的无力和无奈,而哄堂大笑的效果则抹杀了那种深刻的感动。该活泼时要活泼,不该活泼时绝不能活泼,追求有趣也要有分寸。那天那个哄堂大笑让我觉得非常难过,这样的有趣是对艺术的误导,甚至是亵渎。

三、艺术欣赏高雅化

做艺术世界漫游指南的孤山老师,有一篇文章叫作《音乐只是个普通爱好》,从艺术的价值观来说,文内的一些观点我个人非常赞同。

在一些人眼中,文博、艺术都是很高级的东西,博物馆、美术馆和剧场、音乐厅都是殿堂,对于艺术的爱好是文明的、风雅的、高贵的,而潜台词则是高人一等的。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人的傲慢,本质上还是一种阶层意识,我怀疑他们爱的不是艺术,爱的是艺术带给他们的高贵感。

很多人因此对艺术有过于仰望、过于敬畏、过于谦卑的态度,欣赏艺术时把自己身段极度渺小化,对于艺术品不敢轻易发表感受,怕说错、怕露怯、怕显得外行、怕被人耻笑热衷于权威们的见解,热衷于镇馆之宝和各种花样的排行榜,对名家名作不敢说不,生怕是因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够而没资格欣赏。失去了应有的平常心,那种过于谦卑的热爱、永远仰望的目光,可能恰恰会让你无法用适当的角度真正感受到某些艺术品的魅力。

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过一个杜尚的特展,一个看展的日本大哥对着展柜里的现成品《泉》(就是那个著名的小便斗)绕来绕去,拍来拍去。

《泉》当然有它的艺术价值,它的价值就是通过签名、改变放置方向和放进美术馆,把小便斗从现成品给演变成了艺术品,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讽刺艺术界,同时也开拓

了艺术的观念。对于这件作品,观察的意义没多大,跟男厕里的小便斗别无二致,即使是签名和摆放角度,看一两眼足矣,更大的欣赏是观念达达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反道德的艺术观,《泉》的意义在于思考而非物体本身。但是,《泉》太有名了!那位大哥对于艺术太过谦卑,用欣赏古典艺术大师的方式去看现成品艺术,显然是一种误读。

对于艺术和文博的热爱是挺好的一件事,通过艺术和文物感知人类的过往、了解不同文化的精神世界,视野有可能更开阔,感受力也会更强,对于多元文化的丰富有更多的认知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艺术并非人类的必需品,艺术的感受力也不是基本生存技能,艺术之于人生是锦上添花,但没有添加的花朵,也并不一定就不美丽、不精彩。

作为一个普及艺术的人来说,我当然希望更多的朋友接触艺术、感受艺术,但我不希望是用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把艺术爱好者与非爱好者区分开来。艺术是日常的、平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拒人千里的。

四、感受力

在艺术欣赏上,感受力是第一位的,而感受力的教育目前还是一片荒漠。

感受力的教育并不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而是帮助别人去克服一切束缚,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心灵去跟艺术对话,建立每个人自己的审美观。

我的感受你未必有,你的感受也未必能引起我的共鸣,同一件艺术作品,激发出的感受是各式各样的,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因为感受的主体,也就是每个人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感受消解掉了艺术阐述的唯一性,甚至是作者都没办法成为解释自己作品的最高权威,这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我们每个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参与了艺术,成为艺术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不可能对所有的艺术品有感,你也没必要对所有的艺术品有感,如果你对很多艺术无感也完全不必沮丧,你只需要对你有感的艺术有感在千千万万个艺术作品中,找到那个最合你胃口、最让你产生共鸣、最能激发你丰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或者几个,就如同在人海之中终于找到了灵魂伴侣。而那些不太有感的其他艺术呢,可以用来丰富你的审美、拓宽你的眼界,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可能这样的欣赏,其实也就够了。

所以说,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深化,在感受艺术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艺术不是学者的、不是史家的、不是贵族的、不是创作者的,不是那些懂艺术的人的专利。艺术的欣赏是平等的,是反权威的。艺术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感的,艺术属于每一个看到它、感受到它的人,只要你有一颗丰富、豁朗、敏感的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