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感官建构为切入点,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进行再解读,通过分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感官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书写意义、特性及问题,探讨了新时期小说的主体性存在问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自我与他者的责任关系的建构,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小说创作,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內容簡介: |
《新时期小说中的感官建构(1976-1985)》本书以感官建构为切入点,对新时期小说创作进行再解读,通过分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感官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书写意义、特性及问题,探讨了新时期小说的主体性存在问题,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自我与他者的责任关系的建构,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小说创作。
|
關於作者: |
刘军茹,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跨文化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著作有《当代文体写作》(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饮食》(五洲传播出版社)。
|
目錄:
|
目 录序找寻被看丢了的身体(路文彬) 5绪 论 11一、重返新时期:别一种香馨 11二、关于感官的哲学释义 18三、国内外感官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 23第一章 视觉:追寻另一只眼睛 31第一节 十七年叙事:权力的眼睛 32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欲望的凝视 44第三节 重存在的眼睛 60第二章 听觉:倾听呼声与召唤 69第一节 新时期的媒介环境及其听觉回归 70第二节 倾听自我存在的呼声 81第三节 倾听他者的召唤与听觉迷失 92 第三章 嗅觉:自由的天使之翼 109第一节 嗅觉欲望:本能的力量 110第二节 嗅觉记忆:自由的梦想 120第三节 气味的枷锁 129第四章 味觉:沉重的舌尖之欲 143第一节 味觉书写的断裂与觉醒 144第二节 相感交融中的自我 154第三节 无法走向和平的味觉和谐 164第五章 触觉:爱的回应与责任 177第一节 手之精灵:觉醒与困境 178第二节 触觉之爱:同情共感 191第三节 基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触感之道 203尾声或序幕 雾帆幻象以及感官书写的未来 221后 记追寻远方的姑娘 235
前言序找寻被看丢了的身体?路文彬?麦克卢汉说过,华夏民族是一个极其擅用耳朵的民族,正是这一行为习惯决定了这个民族在感官上无与伦比的敏锐性。麦克卢汉的断言道明了听觉之于身体感官活跃程度的决定作用,我们源于听觉针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创造,由此处处呈现出纯真、细腻以及眷恋的情愫。作为一个倾听者,他始终生活在逝去的维度里,因为声音无法驻留,它的出现即意味着消失。倾听者无法把握声音,存在对他而言皆是瞬间性的,他的所有此刻无不是关乎回忆和怀念的体验。所以,一个倾听者注定是悲剧性的,他所面向的未来永远只能是归途。归途没有新奇和兴奋,只有熟悉和慰藉。为了固守,他放弃了探险。华夏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冲动。?我一直以为,要想理解中国文化而不知其与听觉的关联,那就只能被拒之门外。事实上,当我们自认为是个重情的民族时,我们也依然没有意识到这种禀性同听觉之间的本质性联系。就??像我一度不曾明白,缘何中国古典文学时空里的男男女女们都那么喜欢潸然泪下?难道仅仅是一种情感剩余的表现吗?直到我洞穿那巨大的耳鼓,陷落入一片寂静的幽暗,我才恍然发现,泪水之于我的祖先原来竟是一种可视的语言,其中流露着彼此间最为深邃的默契。?在我的祖先这里,眼睛似乎不是用于观看的器官,而仅是话语哽咽之时用以继续表达情感的辅助性听觉。他们并不在乎眼睛看见了什么,倒是期待着对方能从他们的目光里发现什么。或者说,他们的视觉诉求并非是要捕捉到外界的猎物,而是等待着知音前来叩响自己的心灵之窗。对于他们而言,世界无需浏览,只需聆听;他们根本无意走向世界,只是随时等待着世界走向自己,以将其纳入全身心的感受当中。故此,他们从来不会在这个世界里迷失片刻。是的,难道他们会在自己的怀抱里迷失吗??可是,最终他们还是迷失了,迷失在了视觉的丛林里。当这个世界被西方的视觉霸权牢牢占有之后,我们的听觉便不得不开始接受被遗忘的命运。一个充斥着喧嚣和攫取的世界与听觉的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为了生存,我们只好背叛自己的听觉,用心练习起视觉固有的那些技能来。于是,我们放弃了抒情,转向叙事。结果,在叙事的现场,我们的才华显得捉襟见肘,徒留下一个个傀儡似的身影;毫无热度的感官,见证着心灵的空洞和麻木。我们那曾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凝神谛听江河、星空以及四季的耳朵哪去了?我们双眸里饱含深情的泪水为何再也不能为眼前的风景夺眶而出??操劳于热闹和新鲜的视觉总是来去匆匆,它只想掠过这个??世界,而无心去感受。它一往无前在同听觉背道而驰的路途上,用与时俱进不断讥讽着后者的怀旧和保守。不过,此种情状带给西方及我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在人家那里,它所招致的只是视觉高度紧张而已,恰若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一首诗歌里描述的那样:?你的视觉神经很小而且略成杯状,?我那拖着长腔的眼科医生观察着说,?已经有好几分钟把我那根神经,?或者,不如说那两根神经,都献给了光的沐浴?献给刺眼、眩晕的认真检查,这时?我的视网膜的红色血管,反射在镜中,会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它看上去,起码现在,还没受损。?但显示出你的压力值太高。青光眼?将成为严重的后果要是你?还不接受治疗。你现在的症状我们叫作?视觉高度紧张哈!我喜欢?这时髦的声音,爵士乐的味道,彩虹的?分明轮廓:微染小恙的高级球体,?凭肉眼的摄取就拧成紧绷的极乐至喜。(区区译)?但在我们这里,被过度耗费的眼球造成的却是失聪的严重症状。失聪将我们置于优势尽失的窘境,迫使我们尴尬地看到,过去感官相当发达的我们在进行有关感官的书写时,已然压根领会不到个中的奥妙,进而难以掌握人家那种用文字激活虚拟空间的能力。别人仍可以用行将崩溃的视觉去听、去嗅、去摸、??去品尝,极尽感官享受之能事,而我们的眼神却因失聪显得愈发呆滞和迷惘,导致其他感官功能也随之无所作为。俨然,尽管我们遗忘了倾听,但却并没有真正学会凝视。不知不觉,我们就这样把自己易感的身体看丢了。更加不幸的是,这个真相竟然被我们无视了许久。?终于,刘军茹记起了这个真相,她试图重新找回我们那迷失在视觉丛林里的身体。经过一番慎重考量,她精心选择了一个起点,写下这本《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感官建构(19761985)》。这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雄心,与其说是寻找,毋宁说是重建。她追随着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同时满怀谦逊和虔诚地倾听着祖先的声音。她知道,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首先重新学习倾听,学习呼吸,学习触摸,甚至学习哭泣。惟此,她方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声音的采集者。那遗落于久远废墟上的所有细节,需要聆听,需要召唤,即便需要借助眼睛,也不可仅止于旁观,而是要用目光去抚摸。果然,在她针对每一种感官条分缕析的建构中,我都仿佛体会到了感官自身的言说。序找寻被看丢了的身体?路文彬?麦克卢汉说过,华夏民族是一个极其擅用耳朵的民族,正是这一行为习惯决定了这个民族在感官上无与伦比的敏锐性。麦克卢汉的断言道明了听觉之于身体感官活跃程度的决定作用,我们源于听觉针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创造,由此处处呈现出纯真、细腻以及眷恋的情愫。作为一个倾听者,他始终生活在逝去的维度里,因为声音无法驻留,它的出现即意味着消失。倾听者无法把握声音,存在对他而言皆是瞬间性的,他的所有此刻无不是关乎回忆和怀念的体验。所以,一个倾听者注定是悲剧性的,他所面向的未来永远只能是归途。归途没有新奇和兴奋,只有熟悉和慰藉。为了固守,他放弃了探险。华夏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冲动。?我一直以为,要想理解中国文化而不知其与听觉的关联,那就只能被拒之门外。事实上,当我们自认为是个重情的民族时,我们也依然没有意识到这种禀性同听觉之间的本质性联系。就??像我一度不曾明白,缘何中国古典文学时空里的男男女女们都那么喜欢潸然泪下?难道仅仅是一种情感剩余的表现吗?直到我洞穿那巨大的耳鼓,陷落入一片寂静的幽暗,我才恍然发现,泪水之于我的祖先原来竟是一种可视的语言,其中流露着彼此间最为深邃的默契。?在我的祖先这里,眼睛似乎不是用于观看的器官,而仅是话语哽咽之时用以继续表达情感的辅助性听觉。他们并不在乎眼睛看见了什么,倒是期待着对方能从他们的目光里发现什么。或者说,他们的视觉诉求并非是要捕捉到外界的猎物,而是等待着知音前来叩响自己的心灵之窗。对于他们而言,世界无需浏览,只需聆听;他们根本无意走向世界,只是随时等待着世界走向自己,以将其纳入全身心的感受当中。故此,他们从来不会在这个世界里迷失片刻。是的,难道他们会在自己的怀抱里迷失吗??可是,最终他们还是迷失了,迷失在了视觉的丛林里。当这个世界被西方的视觉霸权牢牢占有之后,我们的听觉便不得不开始接受被遗忘的命运。一个充斥着喧嚣和攫取的世界与听觉的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为了生存,我们只好背叛自己的听觉,用心练习起视觉固有的那些技能来。于是,我们放弃了抒情,转向叙事。结果,在叙事的现场,我们的才华显得捉襟见肘,徒留下一个个傀儡似的身影;毫无热度的感官,见证着心灵的空洞和麻木。我们那曾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凝神谛听江河、星空以及四季的耳朵哪去了?我们双眸里饱含深情的泪水为何再也不能为眼前的风景夺眶而出??操劳于热闹和新鲜的视觉总是来去匆匆,它只想掠过这个??世界,而无心去感受。它一往无前在同听觉背道而驰的路途上,用与时俱进不断讥讽着后者的怀旧和保守。不过,此种情状带给西方及我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在人家那里,它所招致的只是视觉高度紧张而已,恰若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一首诗歌里描述的那样:?你的视觉神经很小而且略成杯状,?我那拖着长腔的眼科医生观察着说,?已经有好几分钟把我那根神经,?或者,不如说那两根神经,都献给了光的沐浴?献给刺眼、眩晕的认真检查,这时?我的视网膜的红色血管,反射在镜中,会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它看上去,起码现在,还没受损。?但显示出你的压力值太高。青光眼?将成为严重的后果要是你?还不接受治疗。你现在的症状我们叫作?视觉高度紧张哈!我喜欢?这时髦的声音,爵士乐的味道,彩虹的?分明轮廓:微染小恙的高级球体,?凭肉眼的摄取就拧成紧绷的极乐至喜。(区区译)?但在我们这里,被过度耗费的眼球造成的却是失聪的严重症状。失聪将我们置于优势尽失的窘境,迫使我们尴尬地看到,过去感官相当发达的我们在进行有关感官的书写时,已然压根领会不到个中的奥妙,进而难以掌握人家那种用文字激活虚拟空间的能力。别人仍可以用行将崩溃的视觉去听、去嗅、去摸、??去品尝,极尽感官享受之能事,而我们的眼神却因失聪显得愈发呆滞和迷惘,导致其他感官功能也随之无所作为。俨然,尽管我们遗忘了倾听,但却并没有真正学会凝视。不知不觉,我们就这样把自己易感的身体看丢了。更加不幸的是,这个真相竟然被我们无视了许久。?终于,刘军茹记起了这个真相,她试图重新找回我们那迷失在视觉丛林里的身体。经过一番慎重考量,她精心选择了一个起点,写下这本《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感官建构(19761985)》。这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雄心,与其说是寻找,毋宁说是重建。她追随着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同时满怀谦逊和虔诚地倾听着祖先的声音。她知道,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首先重新学习倾听,学习呼吸,学习触摸,甚至学习哭泣。惟此,她方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声音的采集者。那遗落于久远废墟上的所有细节,需要聆听,需要召唤,即便需要借助眼睛,也不可仅止于旁观,而是要用目光去抚摸。果然,在她针对每一种感官条分缕析的建构中,我都仿佛体会到了感官自身的言说。
|
內容試閱:
|
序找寻被看丢了的身体?路文彬?麦克卢汉说过,华夏民族是一个极其擅用耳朵的民族,正是这一行为习惯决定了这个民族在感官上无与伦比的敏锐性。麦克卢汉的断言道明了听觉之于身体感官活跃程度的决定作用,我们源于听觉针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创造,由此处处呈现出纯真、细腻以及眷恋的情愫。作为一个倾听者,他始终生活在逝去的维度里,因为声音无法驻留,它的出现即意味着消失。倾听者无法把握声音,存在对他而言皆是瞬间性的,他的所有此刻无不是关乎回忆和怀念的体验。所以,一个倾听者注定是悲剧性的,他所面向的未来永远只能是归途。归途没有新奇和兴奋,只有熟悉和慰藉。为了固守,他放弃了探险。华夏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冲动。?我一直以为,要想理解中国文化而不知其与听觉的关联,那就只能被拒之门外。事实上,当我们自认为是个重情的民族时,我们也依然没有意识到这种禀性同听觉之间的本质性联系。就??像我一度不曾明白,缘何中国古典文学时空里的男男女女们都那么喜欢潸然泪下?难道仅仅是一种情感剩余的表现吗?直到我洞穿那巨大的耳鼓,陷落入一片寂静的幽暗,我才恍然发现,泪水之于我的祖先原来竟是一种可视的语言,其中流露着彼此间最为深邃的默契。?在我的祖先这里,眼睛似乎不是用于观看的器官,而仅是话语哽咽之时用以继续表达情感的辅助性听觉。他们并不在乎眼睛看见了什么,倒是期待着对方能从他们的目光里发现什么。或者说,他们的视觉诉求并非是要捕捉到外界的猎物,而是等待着知音前来叩响自己的心灵之窗。对于他们而言,世界无需浏览,只需聆听;他们根本无意走向世界,只是随时等待着世界走向自己,以将其纳入全身心的感受当中。故此,他们从来不会在这个世界里迷失片刻。是的,难道他们会在自己的怀抱里迷失吗??可是,最终他们还是迷失了,迷失在了视觉的丛林里。当这个世界被西方的视觉霸权牢牢占有之后,我们的听觉便不得不开始接受被遗忘的命运。一个充斥着喧嚣和攫取的世界与听觉的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为了生存,我们只好背叛自己的听觉,用心练习起视觉固有的那些技能来。于是,我们放弃了抒情,转向叙事。结果,在叙事的现场,我们的才华显得捉襟见肘,徒留下一个个傀儡似的身影;毫无热度的感官,见证着心灵的空洞和麻木。我们那曾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凝神谛听江河、星空以及四季的耳朵哪去了?我们双眸里饱含深情的泪水为何再也不能为眼前的风景夺眶而出??操劳于热闹和新鲜的视觉总是来去匆匆,它只想掠过这个??世界,而无心去感受。它一往无前在同听觉背道而驰的路途上,用与时俱进不断讥讽着后者的怀旧和保守。不过,此种情状带给西方及我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在人家那里,它所招致的只是视觉高度紧张而已,恰若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一首诗歌里描述的那样:?你的视觉神经很小而且略成杯状,?我那拖着长腔的眼科医生观察着说,?已经有好几分钟把我那根神经,?或者,不如说那两根神经,都献给了光的沐浴?献给刺眼、眩晕的认真检查,这时?我的视网膜的红色血管,反射在镜中,会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它看上去,起码现在,还没受损。?但显示出你的压力值太高。青光眼?将成为严重的后果要是你?还不接受治疗。你现在的症状我们叫作?视觉高度紧张哈!我喜欢?这时髦的声音,爵士乐的味道,彩虹的?分明轮廓:微染小恙的高级球体,?凭肉眼的摄取就拧成紧绷的极乐至喜。(区区译)?但在我们这里,被过度耗费的眼球造成的却是失聪的严重症状。失聪将我们置于优势尽失的窘境,迫使我们尴尬地看到,过去感官相当发达的我们在进行有关感官的书写时,已然压根领会不到个中的奥妙,进而难以掌握人家那种用文字激活虚拟空间的能力。别人仍可以用行将崩溃的视觉去听、去嗅、去摸、??去品尝,极尽感官享受之能事,而我们的眼神却因失聪显得愈发呆滞和迷惘,导致其他感官功能也随之无所作为。俨然,尽管我们遗忘了倾听,但却并没有真正学会凝视。不知不觉,我们就这样把自己易感的身体看丢了。更加不幸的是,这个真相竟然被我们无视了许久。?终于,刘军茹记起了这个真相,她试图重新找回我们那迷失在视觉丛林里的身体。经过一番慎重考量,她精心选择了一个起点,写下这本《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感官建构(19761985)》。这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雄心,与其说是寻找,毋宁说是重建。她追随着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同时满怀谦逊和虔诚地倾听着祖先的声音。她知道,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首先重新学习倾听,学习呼吸,学习触摸,甚至学习哭泣。惟此,她方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声音的采集者。那遗落于久远废墟上的所有细节,需要聆听,需要召唤,即便需要借助眼睛,也不可仅止于旁观,而是要用目光去抚摸。果然,在她针对每一种感官条分缕析的建构中,我都仿佛体会到了感官自身的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