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1.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与电控等技术迅猛发展,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实用技术领域的压舱石与稳定器。
2.本书从微结构、微系统、能量转换机理出发,给出重要的三维模型图、实验台架图,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各系统能量回收技术、控制策略、标定技术等。
3.在内容选材上突出电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化的行业新趋势和新生态,实用新颖。
|
內容簡介: |
本书论述了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是电动车辆领域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共12章,前6章介绍了电动车辆能量转换、回收理论、微纳米能源衰退损伤的测试技术和电动车辆能量实验测试系统等,重点介绍了能量转换技术,包括动力电池轻量化技术、柔性电池技术、电池均衡技术、电磁能量技术等;后6章介绍了电动车辆能量回收技术,包括制动能量回收、压电能量回收、回收解耦、回收总线技术等。本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脉络,为电动车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车辆、机械、机电、力学及宇航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与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或工具书。
|
目錄:
|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绪论 1
1.1快速充电模型与技术4
1.2无线充电关键技术 5
1.3转换效率关键技术9
1.4电池能量管理系统11
1.5制动能量回收技术13
1.6压电能量回收技术14
参考文献 17
第2章电动车辆能量转换微系统与微结构机理 19
2.1电动车辆能源转换微系统机理19
2.2应力快速温升下电池电极位错应力电极空洞耦合能量转换技术23
2.3非平衡状态下位错应力迁移裂纹耦合能量转换定量微尺度表征 25
2.4位错应变空洞耦合能量转换失效表征与加载技术 29
2.5前景与展望31
参考文献31
第3章电动车辆磁电效应能量转换模型与能量系统设计35
3.1磁电能量转换模型 35
3.2磁电能量转换系统锂电池转换能量系统磁电效应模型38
3.3磁电能量转换系统耦合设计 41
3.4磁电能量转换系统锂电池实验表征43
3.5结论与展望 48
参考文献 48
第4章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纳米能源系统与模型50
4.1纳米能源系统转换基本模型 50
4.2纳米结构耦合缺陷与纳米能源转换系统 53
4.3Si电极的缺陷与失效机制58
4.4碳电极系统耦合模型与纳米尺度转换机制表征63
4.5前景与展望 65
参考文献 66
第5章电动车辆轻质能量转换模型与机理71
5.1轻质能量转换模型与思路71
5.2轻质动力固态电池74
5.3冷冻电镜测试技术79
5.4电极各向异性轻质活性物质80
5.5纳米核壳结构 82
5.6轻质金属有机框架结构 84
5.7Li-O2轻质动力电池 85
5.8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包能量转换系统 88
参考文献 94
第6章电动车辆柔性软包电池能量转换模型与设计98
6.1纳米尺度正极 100
6.2柔性纳米尺度负极101
6.3柔性锂硫电池 103
6.4MOF衍生夹杂纳米结构107
6.5柔性双媒介锂空气电池 109
6.6柔性固态电池技术110
参考文献112
目录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第2版第7章电动车辆制动系统电磁能量回收技术116
7.1电磁系统结构设计117
7.2电磁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电磁机理 119
7.3阀腔流场分析 122
7.4电磁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实验测试 127
7.5电磁阀动态力学模型 132
参考文献 138
第8章电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实验技术 140
8.1制动能量回收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140
8.2BERS的动态特性分析143
8.3BERS的能量传递特性实验 147
8.4制动能量回收的动态转换实验 152
参考文献 157
第9章电动车辆BERS的控制策略160
9.1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分析 160
9.2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理论 162
9.3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力学模型 164
9.4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主动控制策略167
9.5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综合控制策略179
9.6基于制动能量回收的热力学理论186
参考文献189
第10章电动车辆压电能量回收技术 191
10.1电动车辆固态压电能量系统回收模型与技术 194
10.2高比能量压电能量回收电池系统的无序结构模型196
10.3压电能量系统回收的智能平台198
参考文献 207
第11章电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解耦控制策略 209
11.1电动车辆制动压力调节 212
11.2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解耦控制技术 214
11.3换档与制动解耦控制 218
11.4降档策略与不降档策略的对比 221
11.5硬件在环ABS实验 223
参考文献 228
第12章电动车辆能量回收系统总线-标定技术230
12.1电动车辆总线系统时序分析实验 232
12.2传感器标定实验234
12.3总线数据采集实车实验 235
12.4制动能量回收的动态特性实验 237
参考文献 250
附录252
附录A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实验设备简介252
附录B电动车辆动力电池整体宏观运行状况260
附录C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结构 263
附录D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硬件设计267
附录E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理论与技术沿革 272
附录F电动车辆电驱动与能量回收系统 285
|
內容試閱:
|
作为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领域的学术专著,本书自第1版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从业者、学者和高校师生的喜爱与欢迎,并广泛应用于研发、教学、职业教育和应用人才培训等。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评价和热烈反响,认为其出版恰逢其时,紧扣时代脉搏,有助于推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电动车辆能量回收和节能事业。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锂离子电池领域的3位科学家,使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随着电动车辆能量回收、电池、电制动、电驱动、电转向与电控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动车辆的推广与普及率得到显著提升。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设计、新应用的发展需求,本书第2版主要增加与更新内容如下:
① 增加了制动能量回收和再生能量的新技术、新设计、新思维。
② 补充了能量回收系统和再生能量新系统与产业化新应用的论述。
③ 更新了能量回收部分章节的电动智能技术。
④ 更新了引人入胜的动力蓄电池(本书称为动力电池)新技术与新方法,动力电池模型实用、接地气。
⑤ 补充了蓬勃发展的能量回收系统的算法、产品和智能应用。
⑥ 增加了发展迅速的电控系统和电机系统。
本书的再版工作得到了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北京理工大学科研项目GZ2017015105,20160141090,201720141052,201720141103,202020141344A,201720141104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再版中引用的文献、报告等尽可能列在参考文献中,但由于工作量大及作者不详,在此对没有说明的文献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本书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仍然处于研究中,希望读者能提出和拓展新技术。
本书再版工作由北京理工大学李永和清华大学宋健负责著写,作者希望本书能对广大读者、科研工作者、专业师生、工程师与技术人员有所帮助。电动车辆技术以往的研发经验一再表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其效果是有限的。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竭诚期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
2020年夏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