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马腹村的事》《竹笋出林》《生为兄弟》等6篇小说。均已发表在《民族文学》《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是一部扶贫攻坚题材的小说集。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小说集故事均以昭通地区、金沙江边扶贫脱贫题材为内容,讲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歌颂了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高尚精神。体现出作者对现实土地的关注,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其中,《马腹村的事》描写了金沙江畔一个彝族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故事,写扶贫干部的辛苦,写老百姓的奋斗故事,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特色。
|
關於作者: |
吕翼,彝族,昭通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大家》《雨花》《边疆文学》《青年作家》等发表小说多篇(部),有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小说月报少数民族作家精品集(2001--2015)》《2018中国中篇小说精选》《2019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等。出版有《寒门》《割不断的苦藤》《马嘶》等十余部。曾获云南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云南省德艺双馨青年作家奖等。
|
目錄:
|
马腹村的事
竹笋出林
生为兄弟
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欲望
带幺哥一起上路
主动失踪
|
內容試閱:
|
马腹村的事
泽林的脑壳开始疼。有时是一个点,像野蜂叮螫;有时是一片,如某人一巴掌扇来。有时在皮层,有时又像是在神经里。这疼没有规律:有时是一片云,不知不觉飘来,又不知不觉飘去;有时却像是乌云暴雨,瞬间扑来,疼痛难忍。那疼,很狡猾,和他打游击呢:抠前边,却跑到了后边;抠上边,却钻到了下边;抠外边,却突然又窜进里面。泽林把手掌揸开,将头发捋住,掌心里就握了一簇,往上提,再往上提,疼痛就减轻了。可像这样,头发容易掉,捋一次,掌心里就是一小把。本来头发就不多,估计要不了多久,他就会秃成光头强了。他有点儿心疼。
泽林刚驻村时,眼睛花,是因为在单位看图多,查资料多,写文件多。大自然养眼得很,过不了几天,他的眼睛居然就正常了。看山,山明;看水,水秀;看人,一个个憨态十足。也不是憨态,是诚恳。金沙江边嘛,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与外面交往少些。交往少,人就不容易学坏。泽林说话,村民望着他笑;泽林吃饭,村民双手给他递碗添饭;泽林进村,总有人给他带路打狗。马腹村村民,不是那种搅家精,不是某些人说的刁民,不是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泽林觉得自己是来对了。他原以为几十年的光阴,就那样丢了,不想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会,过过新生活。他来没有多久,村里的问题出来了。有问题是好事,解决了问题,工作就往前推动了一步。泽林心里很阳光,要是基层没有问题,领导还派自己来干吗?泽林把这里的问题,理解成庄稼林里的杂草,出一苗,就拔一苗,出一蔸,就挖掉一蔸。
泽林的头疼,在下乡来之前就有了。事情处理得不顺畅,头就开始疼。反复疼,换着地点疼,疼多了,头发就掉。泽林不服老,自己怎么就老了?奔波几十年,他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人生,很少想到自己的年龄。突然有一天,他看到镜子里繁乱的头发里,居然有那么几根,白白地夹杂在黑发里,很刺眼,像是规规矩矩的人群里,挤进来几个坏人,不舒服,拔掉。过三四天,又冒出来。于是再拔,于是再长。如此反复,他一留心,才觉得自己年龄还真不小了。再过两年,就要过五十的坎,他便伤感青春不再。头疼的次数,明显增多。早上洗完脸,泽林抓起梳子梳头,嘿,梳齿往头皮上一过,舒服,头疼居然减轻。再梳,头不疼了。这是把牛角梳,也记不得是哪一年,泽林在西双版纳的佤族山寨买回的。他送妻子季老师,季老师梳了两次,嫌笨,不大用。泽林就揣在衣兜里,只要没事,就掏出来梳几下。还行,要不了几下,那头痛就被梳理得服服帖帖,不在了。
驻村扶贫前,泽林向季老师申请:“你用过的,我带在身边,天天梳,就感觉到你在脑壳边晃荡了。”
“就当我在给你挠痒痒。”季老师说话做事都很实在,“男人寿命大多比女人短,就是因为梳头少。天天梳啊!”
泽林来马腹村当扶贫队队长,转眼就一年多了。这马腹村,挂在高高的山腰上,远远看去,零星的房舍,细小得像长袍上的纽扣。从位置上看,要是打起仗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但在这和平年代,行路难,饮水难,做产业难,世世代代住这里的老百姓,日子就过得煎熬。泽林原本考虑的是整体搬迁,但刚一提起,几个本地村干部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理由是这里气候好,物产好,种植和养殖都很好办,只要公路一通,要脱贫就像扔一件破袄。后来,泽林才知道,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马腹村人认为,他们每家都有灵筒,灵筒里住有祖先的灵魂,只能供好,不能搬走。村子搬空了,以后自己的灵魂回来,找不到归宿。泽林问村主任木惹是不是有这回事。木惹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老人有老人的想法,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梦想,各人的理解不一样。不搬就做不搬的打算,通过泽林多方争取,投资近千万的出山公路,眼下总算完成。这当然得力于泽林所在的单位——省住建局。这不,一大早,太阳刚从山垭口冒出来,拉百货的车、拉客人的车、图个新鲜来试路的车,就从县城开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全都挤到村口,整个马腹村像锅涨油,热辣辣的,比讨亲嫁女还热闹呢。木惹激动地自己掏钱,抬了两箱鞭炮来放。放就放嘛,路通了不是件小事,庆祝一下没啥不可以的,只要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泽林不是那种骄傲的人,也不是爱面子的人。工作这些年,他操办过的活,比这大的,多了。眼下呢,要干的事,也还不少。嘿,让他们高兴吧!泽林笑一下,长长地舒了口气,回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