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于茶艺与茶馆经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全书共分为七个模块、三十一个项目,主要介绍了茶叶识别、茶席设计、泡茶技艺、茶艺表演、茶道欣赏、茶会服务、新式茶饮店管理等内容。各个实训项目目标明确、方法恰当、内容完整,方便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茶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就业培训、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教材,还可作为广大茶艺爱好者自学的参考书。
|
目錄:
|
模块一 茶叶识别1
项目一 认知品茶的基本程序1
项目二 认识绿茶10
项目三 认识红茶15
项目四 认识黄茶20
项目五 认识白茶24
项目六 认识青茶29
项目七 认识黑茶33
项目八 认识花茶38
模块二 茶席设计44
项目九 认知茶席的构成要素44
项目十 茶具组合50
项目十一 茶席的结构与背景设计59
项目十二 茶席插花65
项目十三 茶席设计文案的编写70
模块三 泡茶技艺78
项目十四 绿茶冲泡78
项目十五 白茶冲泡87
项目十六 黄茶冲泡93
项目十七 青茶冲泡97
项目十八 黑茶茶艺101
项目十九 红茶茶艺105
项目二十 花茶冲泡110
模块四 茶艺表演116
项目二十一 绿茶之首:龙井茶冲泡表演116
项目二十二 花茶之王:茉莉花茶冲泡表演121
项目二十三 乌龙极品:铁观音茶冲泡表演126
模块五 茶道欣赏131
项目二十四 感悟日本茶道131
项目二十五 感知韩国茶礼和英国下午茶136
模块六 茶会服务141
项目二十六 茶艺师的化妆技巧141
项目二十七 茶艺师服务姿态148
项目二十八 茶会服务常用礼节153
项目二十九 茶会服务礼仪规范158
模块七 新式茶饮店管理164
项目三十 新式茶饮店市场调研164
项目三十一 新式茶饮店创业计划书的编制168
参考文献174
附录A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175
附录B 常用茶艺服务用语(汉英对照)182
附录C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华茶艺赛项规程188
|
內容試閱: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古人以茶养廉、以茶修德、以茶怡情,而今饮茶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艺术。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新式茶饮店以向茶客提供茶艺服务为宗旨,既承接传统,又开创时尚,成为新兴的茶文化产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个分支。面对新式茶饮店如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且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加强新式茶饮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均开设了茶艺、茶文化、茶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虽然市场上有很多相关书籍,但其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针对目前如何培养和提高新式茶饮店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编写的,是在2015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艺服务与管理》(第二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新增加了我国茶产业发展40年所取得的成就、茶叶加工新装备和新式茶饮店管理等知识。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吸取了其他同类书之所长,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将国家茶艺师职业资格考试所规定的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在编写上强调对学生服务技能、职业素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在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和项目的编排方式,共设计了七个模块、三十一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本书以项目为基本单元,注重与实际工作流程相吻合,每个项目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预习思考、实训流程、实训时间、实训器具、实训要求、实训方法、实训步骤与操作标准、综合测试、知识链接等,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书按项目配备了相应的微课视频,读者可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另外,本书还配备了教学课件,请联系出版社索取或登录科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本书由饶雪梅(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任主编,陈洁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王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七和附录由饶雪梅编写,模块三、模块四由陈洁丹编写,模块五、模块六由王芳编写,饶雪梅对全书进行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及广大读者予以指正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