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編輯推薦: |
?知味系列分量之作,以饮食(粤菜为主)为引线,对近代以来的中西交流、人文民俗变迁等,做了详细的考证与阐述。
?爬梳两百余种文献,提炼历史之精华,还原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之面貌,释饮食文化逆行之奥义。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历史,围绕清末民国众多显赫人物李鸿章、蒋梦麟、胡适、赵元任夫妇、朱自清等,在海外的就餐经历、饮食爱好等,拼贴成了一幅国人海外食景图。
?见微知著,以海外中餐馆的常变兴衰,揭当时中国与欧美列强之间的关系。
?轻便小书,随身携带,零碎时间,趣味阅读。
|
內容簡介: |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从科学技术到思想文化,中国处处扮演着学习者,甚至仰人鼻息。在近百年的中外交流史中,唯独中华美食一项,随着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步伐从东方传播到世界各地,上演了一出独特的东方味道自东向西流动的剧目。本书追本溯源,梳理近代以来中华美食在西方世界传播发展的独特历程,从李鸿章杂碎的风靡美国到巴黎万花楼的逸闻趣事;从伦敦水手馆的独特风味到越南食在西贡历史变迁;引领读者重温那段以粤菜为首的中华美食传播域外的饮食西游记。
|
關於作者: |
周松芳,文学博士,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出版学术专著《自负一代文宗:刘基研究》《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学术文化随笔《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民国味道:岭南饮食的黄金时代》《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广东味道》《岭南饮食随谈》《岭南饮食文化》《海派粤菜与海外粤菜》等,另有《季世行吟:元明季世作家研究》《食色集》等即将出版。主编《珠水维新: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羊城风月》等。
|
目錄:
|
序 胡文辉 1
引言 海外烹出中国梦 7
第一章 美国中餐:最是杂碎能惹味
12 第一节 因李鸿章之名
15 第二节 到哪里去吃地道粤菜
22 第三节 必也正名乎:美国杂碎
33 第四节 到底是广东人的天下
42 第五节 唐人唐话如何为海外粤侨专属
第二章 英国中餐:从水手馆到香港馆
57 第一节 从紫气轩到水手馆
67 第二节 从水手馆到探花楼
72 第三节 走向杂碎
80 第四节 南京楼、上海楼都是广东楼
89 第五节 下午茶、茶餐厅与香港馆
第三章 法国中餐:大陆味,中餐贵
101 第一节 粤人初至与巴黎中餐馆继兴
107 第二节 华工、留学生与巴黎中餐馆
124 第三节 饮食、文化与政治巴黎中餐馆万花楼传奇
第四章 德国中餐:相对后起,与时沉浮
151 第一节 从贵族享受到平民生活
160 第二节 柏林的知名中餐馆及其轶事
第五章 欧美行次的中餐馆故事
168 第一节 民国文人笔下荷兰、比利时的中餐馆
177 第二节 从食在广州到食在西贡
184 第三节 吃中国饭菜,娶日本女人
第六章 旅食异域的滋味
196 第一节 民国留法学生的饮食生活
209 第二节 民国留学生海外自炊录
230 第三节 民国留学生的工读往事
248 第四节 英伦饮食大学风
后 记 265
|
內容試閱:
|
序
胡文辉
松芳这本书,主题是中餐在西方的流传。著书而为口忙,一望即知其形而下,学院里的大人先生是不会做的。
不过,至少在中西交通史领域,形而下的问题实际上却异常重要,我以为干脆就可以说,比形而上的问题是更重要的。
近世以前,在形而上的观念领域,中国自西方输入者极多,输出者却极少,也就是说,在高端思想的交流上,中国是明显的文化赤字;幸好,在形而下的物质领域,中国的输出似多于输入凭着丝绸、陶瓷、茶叶,我们才能弥补文化赤字,赢回一点天朝上国的面子。及至近世以降,西人倾海掀天而来,在文化交流上,自西徂东的大潮是压倒性的,中国成了绝对的输入国。在形而上领域,不必说是单向度的拿来主义,即便在形而下领域,丝绸、陶瓷、茶叶也不免黯然失色了。试问近一二百年间,中国够得上走向世界者,有什么呢?我略略思量,暂时只想到三样:中餐、熊猫、功夫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中餐西传做一份历史总结,入手看似低端,意义却堪称高大上呢。
还要强调一点:在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岁月,中餐和功夫片却能在禹域之外灵根自植,首功是要记到广东人身上。或不妨说,在海外,华人史的一半是广东人的,中餐史的一半是粤菜的。那么,松芳也是在为广东人及广东美食树碑立传了。
松芳出身湘南,负笈中山大学,从黄天骥先生读博,博士论文是刘基研究。但他毕业后,因参与了《广东九章》的编撰,加以谭庭浩兄约稿的助力,遂一脚踏进了岭南历史文化的领域,尤其是饮食史的领域,已刊行《岭南饕餮》《民国味道》《广东味道》《岭南饮食随谈》《岭南饮食文化》《海上粤菜与海外粤菜》等多种。此外尚有关于岭南服饰与风月方面的撰述。又如其专著《汤显祖的岭南行》,选题虽系其明代戏曲专业的延伸,可也立足岭南,融合了本地元素。可以说,他是走上了一条学术的歧路,更将歧路走成了正道。
至于这部《饮食西游记》,写的既是中餐流传史,自然也相当程度上是粤菜流传史,呈现了广东人在异域奋斗的一个侧面;在内涵和史料上,这其实是由岭南饮食史研究逸出的旁枝,是治史的内在理路逼出来的题目。了结这个题目,才算完成粤菜的历史拼图。故松芳著此书,实等于写出了我们广东人的威水史这本来是广东人最当做的课题。我们这些土著自惭之余,是很应该感谢他的。
张次溪是东莞人,但归化北京而治北京史之学;罗香林是兴宁人,但归化香港而治香港史之学;方豪是杭州人,但归化台湾而治台湾史之学。这些都是因自身际遇而成就学问的例子。更贴近我们的,自然有王贵忱先生。他原是辽宁铁岭人,但既归化岭南,就特别用力于搜集岭南的文献与文物,同时研究岭南的历史与人物。松芳之为学,得于世缘,可谓无意中接续了他们的谱系。
还需要说明,当今的饮食写作不可谓不繁荣,而作者大都属于职业吃货,凭大吃四方的经验写作。在这方面,松芳并无优势,即使在我们的饭局小团伙里,他也只是勇于做东、勤于供酒,在品位上无异于我辈。可是,有问题吗?松芳在专业上的祖师爷王国维并不爱看旧戏,甚至轻视旧戏,却照样写出了开宗立派的《宋元戏曲史》呢。
当然,严格来说,松芳此书确不属于饮食写作,而是饮食史写作。他是文献派、朴学派、故纸派。他最突出的长处,就在于勤搜史料,研究古典时期就往笔记野史里找,研究晚清民国就往报章杂志里找,凭史料立言,有一分材料则说一分话。对于饮食史来说,这才是决定性的。再会吃,如今谁知民国菜到底什么味道?更何况是古代的味道呢?那些味道已春梦无痕,那些味道的亲炙者已沉魄难招,撰述者事实上已不可能依赖自己的饮食体会,只能依赖他人的历史记录。味道是无法复制也无法重构的,我们只能透过文字和图像,依稀设想那些味道所附着的人物与情境,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如是而已。
最后,还有些或属多余的话。
松芳至今供职于政府部门,身属国家公务员之列。当年他没留在学院,或非不愿,是不能也。但我以为这未尝不是幸事。
由于我身在学术体制之外,我总觉得,做学问的人当莫问出处,也莫问职业,有形形色色的身份才好。假若清一色只有学院派,那学界怕就太无趣了。比如就广州本地来说,有位写出《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的郭德焱先生,有位写出《海虞二冯研究》的陈望南先生,在学问上都有更上层楼的素质,但他们却去了官场,从做学问角度看来未免可惜。但我又想,惊鸿一瞥,神龙见首,何曾不是学界传奇呢!让官场有几个真正能做学问的人,也不是坏事啊。西哲有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的名言,我以为学界亦然,参差多态乃学术繁荣之源。即如松芳,若他留在学院里,岭南的饮食男女之学,恐怕就无人收拾了。中山大学的戏曲史专家多矣,少一个依然阵容齐整,而羊城多了一个岭南文化史家,却是别无分店的。
罗振玉曾号殷礼在斯堂,昔年贵忱先生仰慕其人、尊崇其学,遂自号越礼在斯堂,有守护岭南旧学的意思。而照《礼记》说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竟是上古礼学的核心呢。则粤菜宜可归入越礼而绝无愧色了,不亦重乎!越礼有学,其在斯乎!松芳其勉之。
|
|